LopNu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opNur

博文

于无声处 - 华夏云泉罗布泊(链接)

已有 3848 次阅读 2017-8-22 12:08 |个人分类:罗布泊|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于无声处

华夏云泉罗布泊

                         © August 2017 by张洪泉


序言

中国西北地区干旱沙漠化的大本营是塔里木盆地,罗布泊是其营门。在华夏文明诞生的时代塔里木盆地有限的地表水不受人工截留,绕过蒸发强烈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集中到盆地东端的罗布泊并全部蒸发,在那里形成厚重的水汽屏障,就像一台巨型的加湿器,使因翻越高原而变干的西风重新润泽,在其下风的西北地区滋养了如江南一样的自然环境。但随着高原渐升、盆地内人口增加及丝绸之路兴起的进程,自然因素加上人为影响,使流到罗布泊的水逐渐减少,塔里木盆地的门户渐开,干旱之舌探出盆地,向东延伸越来越远。尤其到了现代,罗布泊完全干涸,成为一个“干极”,非但起不到抵消作用,反而为干旱之源火上浇油。本文将首先解释青藏(帕米尔)高原的雨影效应,再纵观华夏历史,展示西北地区自古代的“在水一方”到现今的沙漠蔓延,与罗布泊水面积由大变小直至干涸的同步对应关系,从理论上说明罗布泊的水蒸发对高原雨影效应如何扭转乾坤,最后讨论使其复兴的途径。


目录

一、      大西北– 黄沙飘满地,白云悬于天

中国大西北处于西风带上,溯风而上,其干旱源头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55683-1071884.html

二、      塔里木– 弱水出雪山,强蒸返云间

塔里木盆地年均水量稳定,无法改变,但这些水如何使用至关重要。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55683-1071998.html

三、      敕勒川– 牛羊肥瘦转,风云东西散

秦代以后,北方列强的东移、南侵和西迁反映了戈壁滩的逐渐扩张。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55683-1071999.html

四、      古长安– 八川失丰沛,国都且东迁

西北地区自古至今的生态演变,显示了由西到东干旱沙漠化的空间发展。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55683-1072005.html

五、      戈壁滩– 云泉渐枯竭,西风枉兴叹

新疆的降水增加与黄河流域的干旱加剧反相耦合,杠杆就是罗布泊的干涸及塔里木盆地水体西移。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55683-1072027.html

六、      楼兰女– 我住云河头,君住云河边

罗布泊自古至今的水面积缩小,是西北干旱沙漠化的主因,其影响贯穿整个华夏文明史。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55683-1072033.html

七、      罗布泊– 原作腾云海,今充干旱源

蒸发巨大、位置特殊和西风配合赋予罗布泊扭转乾坤的能力。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55683-1072044.html

八、      绿长城– 近防诚可贵,远截更克坚

根治西北干旱沙漠化应在源头下功夫,罗布泊是一个绝佳的“命门”。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55683-1072050.html

九、      坎儿井– 潜行避蒸发,水聚成天堑

“现代坎儿井”既可使塔里木盆地水脉通畅,又可截留蒸发水使罗布泊再生,将西北生态恢复到汉唐时期。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55683-1072209.html

十、      青藏水– 高屋荫华夏,建瓴三盆端

内水调节与外水引入相结合,可在塔里木盆地东端形成大如浙江省的良好生态环境,西北生态将重现华夏文明诞生之时的盛景。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55683-1072213.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55683-1072218.html

上一篇:于无声处 - 华夏云泉罗布泊(十)
下一篇:罗布泊是西北干旱之源的营门
收藏 IP: 72.213.182.*| 热度|

7 贾绍凤 马德义 周朝宪 杨顺楷 刘炜 骆小红 zxk73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3: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