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MUsun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IMUsun1

博文

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的四个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 精选

已有 8080 次阅读 2018-3-16 13:05 |个人分类:思考思想|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我觉得自己有计划的头脑,却是缺乏执行能力。现在充分暴露了这个短板,感觉学习任务越来越重。执行中总是缺斤短两,以为不会怎么样,却从一节节课的没有及时复习中体会到一座大山正在慢慢压下来。好的习惯可以让效率倍增,坏习惯让时间变成泡沫。下棋时,好的布局会让优势一点点积累,后面变得轻松,对手渐渐劣势,变得吃力,就是同样的道理。

我从生活和学习中总结了三个好的提高效率的方法,这些都不是从老师那学来的,老师只关心传授什么知识,并不注重怎么学习。

我的指导思想是出自《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谓“知己”就是了解自己的状况,就是做事情前先掂量一下自己有几斤几两,考虑自己要付出多少时间和精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大家不要小看了这个“知己”以为这很可笑,自己怎么不了解自己了?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上中学的时候中午放学感觉很饿了,跑到餐厅,一下要了四个馒头,结果只能吃到三个不到,类似的情况不止一次。后来我反思,这是不了解自己啊,这是最基本的“知己”都没到达。“知己”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基本情况,身高、体重、食量、睡眠质量、健康状况等各方面物理指标,其次要了解自己的体力、表达能力、记忆力、创造力等各方面能力水平,比如跑一千米你用多长时间,跑完会感到多大的负担。做到“知己”还不算难,困难的是“知彼”。所谓“知彼”就是了解你的外部环境状况,要知道自己的处境,要研究面对的对象。还是举吃饭的例子,不知道能吃几个馒头,可以归咎为不了解自己的食量,同时我还可以狡辩说,不知一个馒头能减少多少饥饿感,提供多少能量。所以不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是在比较主体和客体,只有充分了解这两个方面才能避免不及和过之。作为学生再举个关于学习的例子,想象一场考试,你如果充分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又充分调查了考试范围和考试难度,那么你一定能知道自己要用几个小时去准备,最后取得怎样的成绩。还有,如果你和另一个人一起去应聘一份工作,你有意识的去考虑这份工作是否适合自己和取得这个职位要达到什么条件了,而竞争者并没有这份心思,结果相必很显然了。完全的“知己知彼”太过理想,实际操作中我想做到百分之八十的成度就可以应付大多数情况了,到时候不能“百战不殆”也可以十拿九稳了。

第一个方法我称之为“龙争虎斗”,我是在看《鹿鼎记》时总结的这个方法。书中有描写韦小宝和少年康熙切磋武艺的场景,这二人进行了若干次的比试,先不论结果谁输谁赢,不得不说在这个过程中两人武术修为进步神速。为什么这两个人能取得这么好的学习效果呢,原因在于有对手。书中描写韦小宝天生懒惰,师傅陈近南传授的内功心法一练就头昏眼花或者睡着了,根本没有心思练武;康熙整天要学习治理朝政学四书五经,也没时间练武。之所以能高效率的学习正是有了对手的互相激励。

将这种方法用在学习知识上也应该是可以的。但是要找一个竞争对手不是很方便,同时凑够两个人才能学习,条件太苛刻了。有一个升级的方法就是自己用想象力在头脑中塑造一个形象出来做你的对手,这样大大降低了条件的苛刻性。当然这需要有一个好的想象力,要尽可能的将这个形象塑造的逼真,他的容貌、性格、特点等越具体越好。但是我不能保证这样练习下去是否一点危险都没有,也许会精神分裂呢。不过结果是好的的可能性更大,这样既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也能锻炼想象力。

第二种方法称之为“舍近求远”,直白的说法就是想办法给自己加压。这种方法在武术的练习中常常见到,比如往腿上绑沙袋来练脚力。将这种方法运用的最好的是《火影》中的一个人物凯,他对身体素质的锻炼可以说是变态级的自我加压,结果也是明显的,达到近乎无敌的状态。我也用这种方法在学习中,比如写作业时强制自己用英文写,要将题目抄写下来,我觉得效果是很好的。这种自己将完成任务的条件苛刻化可以应用到方方面面,大抵效果不会太差。

第三种方法称之为“欲擒故纵”,简单说就是把事情往坏的方向促进,想办法尽快促成否极泰来的转化。举个例子,怎样能够把一摞不是很乱的书摆整齐?你也许会觉得书不是很乱还能凑合着放,就不管了;想要摆整齐书,不如干脆将书全部推到地上,当你从地上将书收拾起来的时候,一定是顺带着把它摆整齐了。如果你觉得一两次作业没有写不值得去改正,对功课的理解不好也不坏,想要弥补却下不了决心,不如旷几次课,作业一直都不写一段时间,这样下去,如果你不想考试不及格,就要下一番功夫把这些落下的全都好好的补回来了,而且是认真的补。

第四种方法称之为“反客为主”,就是说在面对问题时想办法变被动为主动。这个方法我觉得非常有用,尤其是对于有志于做研究的人,反正对于一个研究物理的人是很有用的。如果对于一个问题,我们靠直觉马上给出一个直觉的答案(当然是一种粗糙的答案,大多是定性的。)然后我们进一步研究慢慢地给出具体的答案形式或者是看书上对这个问题的解决。这是一个验证猜想的过程,在对比我们的直觉和客观的答案时我们会尽量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异(如果两者基本相同证明我们的直觉正确),更加有目的有方向的去抓住问题的关键,同时经过这样的训练,也会提高我们直觉的准确性。看有关杨振宁的文章中,提到他说的物理学家的直觉,所谓直觉就是能够想象到问题的答案是个怎样的形式。非常相似的是丘成桐也常常说道一个几何学家的直觉。在探索的道路上如果一点直觉都没有,想把正确答案找出来就好像闭着眼找回家的路,如果有直觉就可以靠着这种自觉走走看,虽然有走错路的风险,但是走错路并不是无效的,走错一回便是排除了一种可能,也是离正确答案更近了一步,同时在走错的过程中我相信你一定会收获很多,大大提高下一次成功的可能性。

还有就是有层次有目的的重复看一个章节的书,因为专业知识看一遍不能记住而机械的看很容易疲倦。这样我们虽然事实上在看同一章的东西,每次的任务却是不同的,就好像相同的东西只看一遍。

这些方法都是纲领性的方法是一种思想,如果具体到某个人实施,要结合个人的特点,具体制定策略去践行这些思想。


20161204旧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34297-1104219.html

上一篇:什么是小学生、什么是大学生、什么是研究生、什么是博士后
下一篇:关于学习中有效积累的感悟
收藏 IP: 119.78.210.*| 热度|

4 郭战胜 黄永义 唐小卿 shen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7: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