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MUsun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IMUsun1

博文

科学发展的两个时代:大师时代VS大器时代

已有 4614 次阅读 2017-8-18 21:53 |个人分类:思考思想|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最近在《知识分子》上连续看到四篇关于“中国如何建造12米望远镜”的讨论。对于科学的发展心中产生了些感想。

如果说在科学技术方面中美以及中国和世界先进水平存在着差距。这一点应该无人反驳。但是请问这差距在哪呢?对于这一问题可能就有不同答案了。

这一差距的关键应该不在科学知识(多指自然科学理论)方面,因为科学知识是全世界共享的:正所谓科学无国界。然而科学家有祖国,这样在科学交流中就必定会有所保留,有些东西是别人不想和你分享的。共享的部分即使有差距,距离也可以很容易在短期内弥补。而藏私的那部分,如果落后方想在先进方不提供任何帮助的情况下,奋起直追,就得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我想这一差距的关键应该在科学中藏私的那部分。

什么是科学交流中别人不愿意分享的?这一点大部分人都知道,原子弹、卫星、航母、关键的源代码、核心技术等等有哪个国家和个人愿意无私奉献?相反所有paper公开发表在杂志和期刊上的“理论知识”,全世界共享,又真的那么高尚吗?简单直接来说“共享部分的‘价值’远低于藏私部分”。如果不是这样那为什么不愿把藏私的公诸于世?

从中国近代史也可以看出,中国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失利,难道是因为中国人口不够多,中国国力不够强,中国文化不够先进吗?原因很简单:人家用热兵器你用冷兵器,不在一种层次上。

现在进入正题,科学发展的两个阶段:大师时代和大器时代。所谓大师时代,是指光彩夺目、实力突出、贡献超群的大师主导科学发展,代表科学形象。对于这个阶段我们可能很熟悉,因为课本上教给我们的科学都是这一时代的产物。这一时代的大师以牛顿、爱因斯坦为代表,一人便能扛起一片天。之后量子力学时代亦是造就了很多大师,波尔、海森堡、薛定谔等首当其冲。

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鲜有像上文提到的大师问世。难道是科学不发展了吗?不是这样的,事实是科学发展进入了另一的时代——大器时代。这一时期科学已经趋于成熟,再也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了,没有谁能扛起一片天。高投入、极度专业化、团队合作成为了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大师的科学形象渐渐暗淡,科学纷纷找大器代言。哈勃空间望远镜、欧洲大型对撞机、激光引力天文台等等,名气之大、贡献之巨又是当进那位大师可以比拟的呢?就像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前什么都靠人力,后来有了机器和网络,所有就有了农业时代和工业信息时代的差距,科学上,大师时代和大器时代也是一样。

很多科学界里的学者总是说,科学主导技术。我想说“那是以前唠”。如果再这样腆着脸说,恐怕就有点是“虚张声势”了。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怎么说呢,在讨论是我们往往不能很清晰地区分这两者。如果把科学的指代限制在理论知识层次;把技术定义为实现能力上。我想说所有的科学发现都是基于技术进步。如果不是这样,原始人为什么不能发现引力波?当然有人会说,是追求科学的好奇心推动了技术的进步,但是不管技术是怎么来的,如果没有技术突破是不是就不能作出相应的科学发现?还有就是技术进步是社会发展直接推动力。科学不能使生产力进步,除非它先促进技术发展。有人说互联网是在欧洲核子中心发展出来的,原子弹是由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指导产生的... 这种说法不错,但是反过来,互联网即使不在欧洲产生,早晚也会出现,而原子能只靠相对论永远也无法成为人类可利用的能源,从理论到实践,需要有实现的能力,提供这一能力的便是技术。

这个世纪来大师时代已然远去,大器时代正在降临,想在科学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没有“所向披靡”的神兵利器肯定不行。假如真有上帝,又假如上帝把创造万物的理论摆在你面前,只是里面记载着:宇宙有1000亿光年那么大,超对称粒子在10的40次方电子伏特的能量量级时产生....,你无法造出看的那么远的望远镜和制造那么高能量的加速器,又如何去验证那些理论?没有被验证的理论无法进入科学殿堂。现在问题是大家都知道要取得突破要那样做,但是谁也没能力做到,需要神兵利器啊!

因为最近状态比较差,写这篇文章思路凌乱,词不达意,但是大体表达了本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34297-1071702.html

上一篇:《太阳公主之梦》——第一章——太阳宫之星
下一篇:人间大爱
收藏 IP: 223.65.7.*| 热度|

17 戴德昌 张骥 印大中 姬扬 杨正瓴 马德义 文克玲 冯向军 武夷山 柳文山 晏成和 陈儒军 韦玉程 俞立平 xlsd xiyouxiyou puhj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0: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