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mhole2015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ormhole2015

博文

应届硕士理工科,去面试,靠什么赢?

已有 1142 次阅读 2018-10-30 17:23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招聘会、校园宣讲会、笔试面试……近期,2019年应届毕业生开始为就业奔波了。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近年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随着校招拉开帷幕,“最难就业季”的说法也被屡屡提及,大家也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

比如,是选企业还是选高校?

研究生期间只参与过导师的基础学科的自然基金,没有项目支撑,在面试时怎么能够更好的弥补这个缺陷?

投了二十多分简历,参加十次笔试和一次面试,至今还没有拿到offer,问题出在哪呢?

……

别急,我们先来看一组来自2017年材料牛的调查数据。该调查以材料类专业为主,涵盖1422人,其中,男生1011人,女生411;本科573,硕士783人,博士66人;来自985、211高校846人,其他高校576人。


海投并不是占绝大多数,大约一半的人能得到的面试机会不会多于5个,能拿到5个以上的offer只有约10%的同学,私企和央企国企是两大主要去处,与材料相关的工作约占7成,读研对于薪酬有较高的增长。所以

1.简历投递方式影响面试机会的证据不充分。认为网投或宣讲会效果差,或许需要从自身的简历和选择上考虑;

2.如果投递简历和得到面试的比例过小,如投20封简历,一个面试都没得到,需要自己分析结果并做调整;

3.在理工科专业方面,硕士学历较本科学历薪酬方面还是有很大的优势的

综合以上情况,我们给大家提供三方面建议。

//就业信息获取//


官网网投、宣讲会、招聘会,微信与其他渠道等,要积极关注起来。以前我们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现在应该再加一句:机会是留给掌握更多信息的人~

//求职就业时间安排//


10月:校园招聘高峰期,关注企业校园宣讲会、招聘会及网申信息;搜索、查询与自己专业紧密相关单位的信息。

11月:招聘信息最密集时段,各大高校陆续举行现场招聘会,较早开始招聘的企业开始笔试和面试;

12月:笔试、面试高峰期,抓住目标企业,有针对性地参加招聘会;关注学校就业网站,充分利用网络渠道投递电子简历;

1月:利用寒假实习丰富简历,总结经验为节后求职做准备;

2月:利用回家过年,了解家乡就业环境,寻找回乡就业机会;

3月:春招进入笔试面试高峰期,关注网申、招聘会和招聘信息,抓住金三银四招聘季;

4月:关注企业招聘信息、招聘会、积极投递简历参与面试,抓住招聘季尾巴;

5月:毕业期抓紧时间投递简历,寻求面试机会,招聘会即将进入淡季;

6月:完成学校就业手续办理,领取报到证准备正式开始就业。

//面试应注重展示的地方//


有时候你过三关斩六将好不容易进入了面试,你也准备了精美的PPT或者优秀的案例,但是效果往往不尽人意,比如你会遇见被面试官反复追完细节的情况,也许在面试的时候你应该注意多强调这些方面:

首先,要介绍自己的研究经历,这是作为应届生被接受的最重要的资本。在面试的时候应该将自己在研究生期间学术贡献明确表达出来,同时在讲的时候要贯穿你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并说清楚为什么要做这个研究以及这个研究对后续工作有什么帮助。如果中间能穿插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来表达你对自己本专业的热爱和坚持,也许更能打动面试官。

其次,要脱离研究生思维模式,策划一个工作计划。在面试之前应该充分理解目前求职单位或岗位的项目内容,并在工作计划中明确指出,你可以帮这个项目解决什么问题,哪些问题是你自己可以独立完成的,哪些部分是需要与人合作完成的。这样一个完整的、可行的工作计划,让面试官从专业的角度可以对你进行评判以及看出你的潜力。

最后一点,作为参考,是要注意提供一些辅助性的资料和背景。我们要知道面试的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工作,而工作与研究生阶段是不一样的。个人工作能力除了自己的成绩说明,你的导师及导师的研究都可以成为你的有力背书。所以,在面试的时候,不妨将自己的导师及导师的研究进行简单介绍,这对于面试官分析和评判你的价值有一定的作用。

上述是我们从大量招聘网站和人才研究报告里总结出来的一些善意的提示,并不是绝对的,有需要的小伙伴们可以收藏转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29665-1143617.html

上一篇:E-week| 中科院联合科睿唯安等发布《2018研究前沿》
下一篇:“明星不是神,科学家才最伟大”意在diss明星吗?
收藏 IP: 36.110.11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0: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