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odemi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aodeming

博文

高德明导师:焦点解决问句细节化的三大方法和方向

已有 2977 次阅读 2018-1-22 14:29 |个人分类:焦点解决实践|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高德明, 焦点解决, 问句细节化, 理论假设, 感觉与描述

焦点解决问句细节化的三大方法和方向


高德明

2014年1月23日


【引子】

对话中关心细节很重要,后现代的细节与其他学派的细节的差别是什么?这个是我的思考。

为达到这样的细节,我总结了三个方面的问句。

第一类型问句,感觉与描述的展开。
第二类型问句,主观与客观的转换。
第三类型问句,属性与关系的背景。

导向细节的问句无非有下面几个类型的理论假设,掌握了理论假设,我们的问句就会知道其所以然。包括焦点解决在内,如果对问句的背景及假设不明了,可能同样的问句,造就不同的领悟。如果问句的理论明了,则所有的提问变化就可自由自然,更贴近对方。五花八门的问句,大师们为什么会采用这样的问句。从这里我们就可以按图索骥了。

一、感觉与描述

在焦点解决的哲学体系中,有很大的篇幅论证感觉的不确定性。

因此,当一个人说到:“我感觉很冷......”时。这是一个感觉,是内部感觉。或者说是一个“表达”。我们这里一定要展开到一个“背景的描述”。

细节展开有个总的原则,就是单个元素的背景。这个单个元素是指,一句话,一个感觉,一个情绪,一个动作或决定。这个展开的背景说,可以按照佛教的缘起来解释。也可以按照语境学来解释。若是按照SFBT专业的理论解释的话。这个叫做“外部评价标准”。

“单元话语”的意义,其意义是不真实的。因为其脱离了语境。以此把单个话语展开到各个语境中,就是我们询问的基本工作原理。

因此,我们必须把“表达”转变成多个信息,以及信息之间的关系,把话题打开。

如上面提到的例句,“我感觉很冷......”我们这里要用到问句可以是:

“什么地方你感觉冷?”

“你感觉冷你会做什么?”

“别人是怎么知道你冷的,他们会看到什么才知道你冷?”

通过这样的背景展开,你才能真正知道,他的冷的意义。对方也会在回答我们的询问中,重新的不断的动态的建构自己的“冷”所包含的意义和决定。这是第一个类型的问句例子。把感觉变成背景描述、缘起描述。

二、主观与客观


焦点的解决导向,决定了他的行动力的重要性,就是主观要回归客观。按照佛教的理论就是“去掉遍计所执”,而按照“依他起性”去解决问题。这里仍然用SFBT的理论方法来解释。

指导思想“我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个比“想到了什么”更重要。SFBT想到了一个更好的办法,常常用到这样的一个问句:

“要是墙上有个虫子,在你什么什么......的时候,他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提问的时候,你一定要细心,这时我们会告诉对方:虫子是没有思想的。

所有主观的思想与语句,要通过询问,转向客观的行为与活动。这里面的行为与活动,不一定是真的行为与活动。而是我们话语中所包含的内容和信息指向。

再例如:“他们看到我这样,他们会很高兴。"

展开问句:“你看到什么知道他们很高兴”,“他们高兴时,他们会做什么,会有哪些活动会发生,(同时或之后)?”

这个问句的核心,就是把主观的想法和表达,变成客观的行动和可见性。我们更关心这些行动和活动景象,而不是在想什么这些主观的内容。因为按照维特根斯坦的说法就是,“主观不是客观的原因,主观只是客观活动的借口”。

例如:“我很气愤,我打了他。”

  “我恨他,我打了他。”

这个恨与气愤,不是打他的原因。其实只是理由和借口。

所以是可见的行为和发生的活动,而不是每个人的想法。通过这种语言的建构,SFBT其实是玩了一个太极的阴中有阳。在主观的语言中,建立语言成分的客观内容性。这样,可以展开很多问句。

例如:“我很气愤,我打了他。”

我会问:

“啊,他做了什么?”

“那些不知道你生气的人,你打他的时候,他们看到了哪些镜头啊?”

一般人的错误,是认为“人们知道他们的想法,他们应该知道我的想法”,并把这个过程自动化。当我们听到来访者的话语中,是主观的陈述时,我们需要用询问的方法来这样展开于此相关的客观的行动和引发的活动。

从佛教的理论来说是“遍计所执的相无自性”“依他起性的生无自性”。维特根斯坦的思想与此相会,SFBT的方法给予了可操作性的语句。

理解这些,我们就知道。那些问句,并不是莫名其妙和直觉的应用了。而是来自与练习。

语言建构的作用,让可能性和不可能性都变成可能性。有了这个语境认识。我们才知道为什么维特根斯坦说“相信事物存在因果联系的想法,是一种迷信的思想”。这是和“依他起性的生无自性”是一个道理。

这个语句的语境背景,还是需要有深厚语言学的基础或佛教基础才可以清楚的展现这个无常的思想。

为什么要客体化呢?只有这样,我们才知道为什么我们把日常生活作为我们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基础。

问句方法,发生第一人称的语句时,例如:“我感到害怕”,这是第一人称的表述,这也是主观的第一人称。我们先要通过问句转换为第三人称。

“我看到他的行为,和我过去看到的所有的悲伤的人的行为一样。”

“我看到我的行为,和过去我看到所有的害怕的人他们的行为一样。”

这是他的主观的思想内涵。

这时,转到了“他们”,他们的日常生活赋予所有主观情绪的行为是什么?任何内在过程,比如情绪、思考、认识,必须有外部的评价标准才站的住脚。于是,SFBT把这些主观的标签放到日常生活的环境中,轻松解决由主观到客观的行动转化。

发现有主观判断表达或情绪的语句时,作为焦点解决咨询师要细心的把听到的语句,通过询问的方法展开。转向描述行为活动的外在证明,特别是日常生命的归纳行为。

例如:“她会很高兴。”

问句:“你会认为她高兴了会做什么事情......?”

回答:“她会约我去看电影。”

再总结一下,语句可以表达我们对日常生活的态度,但是不可以替代日常行为。语句多少在来访者那里是失去情景的,我们的问句就是希望他展现语句所处的全部语境背景。这样彼此发现一切都有可能。这点是不同于ACT的隐喻方法和背景自我体验的。我的学习过程让我有这样的认识,ACT更多的有佛教的理论背景。而焦点和叙事是符号学、语言学为背景的体现。他们的优点是,方法的可操作性很强。

三、属性与关系


属性和关系是一个老话题了。例如“我是个好人”,“他是个坏人”,这些是属性。

属性的背景是一套关系。这些关系,我们给予定义为属性。“我是个好人”,这是属性句。

我们的询问句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关系里面,你做了什么?”这样就把这个属性话语,展现为关系型的描述。

所有给事物事件的定义、标签,要注意在什么样的关系里面,发生了什么样的行为。

我们不知道问什么,原因是我们不知道为什么问?了解了以上三点归类。我们就知道问什么,为什么,怎么问。这样的细心,其实来自于后现代的多视角。回头看上述三点,这也是维特根斯坦思想的灵魂。

说简单一点,就是提问行为来询问感觉。用外在证明来询问主观感受思想。用相互关系来询问属性定义。

这是我学习而收获的焦点问句的三大方法和方向。


欢迎讨论!

备注:

焦点解决在高层面上,是需要内省。我们自己思想的“现代”的那部分,是否成为我们应用后现代的主人了。

那些“思想”不高兴了,他们会做什么?


释义:                                                


①有兴趣的者,可以看佛教唯识“三自性理论”。


学习、练习、实践、反思、督导,是一个SF取向工作者的快速成长之路。敬请期待下期分享。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27145-1096208.html

上一篇:专家,教师和焦点解决教练有什么不同
下一篇:高德明导师:焦点解决教练SFBC提倡赞美,但不是不去找错误
收藏 IP: 111.201.23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7: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