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junf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ujunfu

博文

CT-6和CT-6B装置始末6

已有 2264 次阅读 2017-11-5 20:38 |个人分类:科技漫谈|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CT-6, 真空室

CT-6和CT-6B装置始末6


放电虽然成功,也就是放电而已,并未形成高温、稳定的等离子体,或者说,还没实现托卡马克型的放电,只有一个“中国第一个”的名份。同行里也这样看。

这个装置有很多缺陷。双层真空室在当时已经过时,它占用空间过多,也不好开窗口,使用两组抽气机组也嫌繁琐。实际上,我们很早就准备了单层方案。有一种直径更大的波纹管,壁厚0.5毫米,完全可以承受大气压力。在这一装置开始运行时,这个单层真空室就已焊好。于是在1975年初,换上了单层真空室。这套装置,特别是真空系统的成功,是和我们工厂人员的配合分不开的。制造这样的真空室,主要是钳工的功夫。双层的1号真空室是钳工王志清负责的。他后来调到院里当干部。单层的2号真空室是钳工任加猷负责的,他后来调到合肥。如果到外面加工,绝对不能在这样短的时间里研制成功。就是在今天,也不可能比这更快。

所以,在这个装置上没进行多少实验就在1975年初换上了单层的2号真空室。换下来的双层真空室的外真空室被运到合肥,他们用这个真空室建了一个空芯托卡马克HT-6装置。既然用了同一真空室,这个装置的主要参数和我们的CT-6一样。但是他们刚处于筹备阶段,诸事未上轨道,这个装置进展不利,直到几年后,改为HT-6B装置,才初步有了一些结果。所以从聚变历史文献中,看不到HT-6的名字,只能看到HT-6B

除去更换真空室外,在抽气系统方面也有进展。我们当时已经有了涡轮分子泵,起初是卧式的,似乎是上海真空泵厂产品,后来换成我院科仪厂的立式分子泵,一直用了二十几年,只是电源出过毛病。有了分子泵,就抛弃的原来的吸附泵,因为其效率很低。前级用机械泵加液氮冷阱。高真空侧还并联一台上海真空泵厂的复合钛泵。又从科仪厂借了一台溅射离子泵作为夜间维持。

19751月安装完毕后,在2-3月进行了一些零星实验。然后在3月底4月初进行了一轮正式实验,5月又进行了一轮。实验目的主要是如何获得好的放电波形。此时已认识到清洗放电,或称锻炼放电的重要性。第一轮实验放了一千次电以后,发现真空条件显著改善,残余气体中杂质含量减少,放电时出现电压负尖峰,是托卡马克型放电的标志。

之所以抓紧实验,是因为5月下旬在合肥召开8号装置论证会,我们要在这会上报告实验结果。郑少白大概参加了这个装置的设计讨论。他在19747月给我们报告过一次。这台将建于合肥的装置的大半径1.5,小半径0.5,就现在的眼光看,也算是相当大的装置了。

这个会我去了,而且由我作了题为《六号装置最近的实验工作》的报告。会议在董铺岛上开,住合肥分院招待所。这是我第一次去合肥,还顺便去了科技大学。

这次会后,继续努力,终于在19758月得到稳定的放电,持续时间达到35毫秒,电流有30多千安。就这种规模的装置而言,基本达到它应有的指标了。

这以后进行了一些实验工作。电子所的人带设备来进行了电子回旋波预电离实验,是康寿万配合他们做的,我没参加。这工作相当超前,后来在杂志上发表了。朱志英等进行了可见光谱观测,主要是辨认杂质谱线。我设计了一个更换孔栏的设备,比较几种材料孔栏的作用。

197512月,又在合肥召开8号装置论证会。这次,按照郑少白的意见,几乎全组都去参加了。因为钱三强也来参加,地方上相当重视,会议地点选在稻香楼宾馆,还专门派人到芜湖采购鲥鱼招待来宾。


CT-6装置,1974年,右侧站立者王龙,梳辫子者葛袁静,葛旁傅积闿,另两人不可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22197-1083925.html

上一篇:CT-6和CT-6B装置始末5
下一篇:CT-6和CT-6B装置始末8
收藏 IP: 123.116.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5: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