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maotenghust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maotenghust

博文

话说洋姜、生姜、山姜、艳山姜和姜花的区别! 精选

已有 12387 次阅读 2019-1-22 23:02 |个人分类:辨识植物|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那些,话说洋姜生姜山姜艳山姜姜花!说到,首先大家会想到的是作为调味材料的生姜和南方人喜欢吃的腌洋姜,实际上还有作为观赏植物的山姜”、“艳山姜”和“姜花”,这几个带名称的植物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说道洋姜,估计很多人都非常熟悉,洋姜经常被腌制成咸菜,吃起来脆脆的,很是爽口!洋姜实际上是一种俗称,其学名为菊芋,其种植范围广泛,在全国各地均有种植。菊芋块茎营养丰富,所含菊糖对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有一定的辅助疗效,据报道菊芋也具有清热解毒、利尿、养胃等功效(孙纪录等,2003)。菊糖也能发挥类似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作为新一代膳食纤维,是绿色营养食品的重要生产原料(王鸿,2014,农村百事通)。


菊芋除是药食两用植物外,其花也十分漂亮,猛地看上去好似小的向日葵,哈哈。实际上也的确如此,洋姜和向日葵同为为菊科向日葵属草本植物,故其花形态比较类似。洋姜头状花序较大,少数或多数,单生于枝端,舌状花通常12-20个,舌片黄色,开展,长椭圆形,管状花花冠黄色,但洋姜花要小的多。


洋姜和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品生姜是什么关系?估计很多人会问这个问题。姜的根茎肥厚,多分枝,有芳香及辛辣味,也是药食同源的保健品,据中国植物志和中国医药网等描述:根茎供药用,干姜主治心腹冷痛,吐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风寒湿痹,生姜主洽感冒风寒,呕吐,痰饮,喘咳,胀满等,同时也又可作烹调配料或制成酱菜、糖姜。从分类上讲洋姜和姜亲缘关系很远,它们分属于不同科,洋姜为菊科向日葵属多年生植物,而姜则为姜科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此外,二者花的形态也截然不同,姜为球果状穗状花序,花冠黄绿色,管长2-2.5厘米,裂片披针形,唇瓣中央裂片长圆状倒卵形,短于花冠裂片,有紫色条纹及淡黄色斑点,侧裂片卵形。


在中国,洋姜究竟谁先起的这个名字?答案应该是易而显见的,姜比较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神农本草经》,其中就有关于生姜功能的介绍干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癖下痢,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下气,通神明,生山谷。在古书《礼记》和《论语》中也都可以查到相关的记载。而洋姜原产北美洲,十七世纪传入欧洲,后传入中国,估计因其块茎的性状和姜有些类似,故起名为洋姜了。

谈到姜,我们还必须提到姜科山姜属的观赏植物山姜和艳山姜以及姜花属的姜花,二者均多年生草本常绿植物,花也十分漂亮,是常见的观赏植物。山姜叶片近无柄,叶舌2裂,叶背被短柔毛,叶舌2裂,其花通常2朵聚生,花萼棒状,被短柔毛,顶端3齿裂;花冠裂片长圆形,外被绒毛,后方的一枚兜状,唇瓣卵形,白色而具红色脉纹,顶端2裂。成熟的山姜果实为红色,在秋冬季节十分漂亮,其果实也可供药用,可用于治消化不良,腹痛、呕吐、噫气,慢性下痢;根茎性温,味辛,能理气止痛,祛湿,消肿,活血通络,治风湿性关节炎,胃气痛,跌打损伤等。


艳山姜的叶片披针形,顶端渐尖而有一旋卷的小尖头,叶片常具有条状斑纹;艳山姜的花异常美丽,其花序为圆锥花序,花序轴分枝极短,在每一分枝上有花1-2 (3)朵;花萼近钟形,白色,顶粉红色,一侧开裂,顶端又齿裂;花冠管较花萼为短,裂片长圆形,后方的1枚较大,乳白色,顶端粉红色,侧生退化雄蕊钻状,唇瓣匙状宽卵形,顶端皱波状,黄色而有紫红色纹彩;艳山姜的果实成熟的时候也红色。艳山姜的根茎和果实健脾暖胃,燥湿散寒;治消化不良,呕吐腹泻。


姜花并不是前述姜开的花,而是另外一种观赏植物,和姜分属于不同的属,姜花为姜花属。姜花的叶片和山姜有些类似,为长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顶端长渐尖;姜花的花序为穗状花序,椭圆形,苞片呈覆瓦状排列,每一苞片内有花2-3朵;其花的形状和颜色和姜明显不同,姜花的花为白色,花萼管顶端一侧开裂,花冠管纤细,裂片披针形,后方的 1枚呈兜状,顶端具小尖头;侧生退化雄蕊长圆状披针形,唇瓣倒心形,白色,基部稍黄,顶端2裂。(本文植物描述参考中国植物志和本人的观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19332-1158557.html

上一篇:20190122——铁海棠(Euphorbia milii Ch. des Moulins)
下一篇:20190123——黄苞铁海棠
收藏 IP: 211.67.31.*| 热度|

10 张晓良 程少堂 杨正瓴 文克玲 白龙亮 杨金波 黄永义 王启云 刘秀梅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6: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