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ngFucw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ingFucwu

博文

在美国找工作的一些往事

已有 3360 次阅读 2019-6-17 15:56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我曾三次到美国找工作,第一次是03年图书馆学院研究生毕业,开始寻找第一份专业工作,那时候拿中国国籍,加拿大永久居民身份。第二次07年从加拿大到美国寻找工作,那时候我拿加拿大国籍,到美国可以通过北美贸易协定NFATA寻找专业工作,第三次是11年从新加坡找回美国的工作,仍然是加拿大国籍,通过NAFTA到美国工作。我找的都是大学图书馆的工作,图书馆员属于NAFTA上列出的专业工作(professional job)。

第一次是亚利桑那大学给我的科学图书馆学科馆员面试,那时候没有工作经验,语言也不是很好,但在53位应聘者中有三个职位,我拿到了现场面试,就是九分之一,一个职位就有三位进入最后一轮候选人到现场面试。前面几轮分别是申请材料遴选第一关,电话面试第二关,现场面试属于第三关。第一次参加美国大学的面试,记得那时亚利桑那大学为我订了蒙特利尔到图桑的来回机票和三天旅馆,到的第一天我自己从机场到的旅馆,第二天一早有几位面试委员会成员和我共进早餐,然后参观校园,公开讲座,面试委员会面试,科学图书馆馆员们集体面试, 科学馆馆长面试等程序,还有晚餐。后来面试结果出来,我排第五位,本来是不知道结果的,我收到被拒后写信去问了下,馆长很高兴,说一般人被拒不会问为啥,而我问就觉得孺子可教,就这个意思吧。她说你的电话面试很好,半个小时面试一分钟不多不少完成,但你现场面试公开讲座时间太长,而且太深奥。要知道图书馆听众不会听很深奥的东西。结果你是TOP5, 不管怎样给了我很大信心。我随后很快就得到了图书馆软件集成公司SirsiDynix蒙特利尔分公司的工作合同。对当时的我来说不用离开蒙特利尔找到一份工作是最好的结果了。

第二次是SirsiDynix工作了四年以后离开工业界到大学工作,找了几个加拿大大学,得到了加尔格里大学的现场面试,但说我没有学术经验,我就转向了美国,当时得到了三家大学的电话面试,一家是肯塔基某州立大学,一家是莱斯大学,还有一家耶鲁,三家全都给了我现场面试,说明我的工作经验和背景很不错,面试也有经验了,比如回答讲讲你自己,为啥要这份工作,你能给我们带来啥好处等等那是沾手便来回答很自信。我去了肯塔基和耶鲁面试,最后拿到了耶鲁的工作,那时莱斯的机票刚刚订好也只好退了。

第三次我从新加坡想回北美大陆,有点难度,因为人毕竟在新加坡,投了几个加拿大大学和美国大学,有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给我电话面试了,还有就是我现在的中央华盛顿大学也给了我电话面试。我在和现在单位面试时候留了个心眼,那时候是三月份,我说六月份要到美国参加全美图书馆学会年会,如果到那时你们还没找到人的话我可以去你们那里现场面试。结果天如人愿,到了六月初,果然接到馆长给我的邮件,说你对我们的职位还有兴趣吗?有的话我们请你来面试,如果时间来不及,我们另外安排时间,来回机票也是我们出。我说我有兴趣,时间可以安排,我原来是从新加坡飞东京从芝加哥入境美国到新奥尔良,我就改了从西雅图入境到新奥尔良,在飞机上准备的公开讲座,讲座题目是图书馆技术发展趋势,那是2011年,我就大胆讲了新一代图书馆管理集成系统,那时候完整的产品还没出来,只是在最初的开发中,我又讲了发现平台,数字化等,在当时已经是很超前了。中午和馆长一起吃饭,我问我的讲座怎样,秘书说听不懂但觉得您很有知识(knowledgeable)。结果很幸运得到了工作,馆长在新奥尔良开会就约见我,给我工作,而且直接给副教授,不用从助理教授做起,这样我又回到了美国。后来我现在的单位又担保我拿到了美国绿卡。16年升了正教授。再过两年准备加入美国国籍,到时候就是美国加拿大双国籍了。

去年我开始找一些大学副馆长的职位,得到了三个全国性大学的面试,一个学校给了我OFFER,但是经过再三衡量,放弃了。主要是年纪大了,精力有限,还要考虑当地的经济因素,也不是当年了为一个饭碗在奔波,所以决定安下心来,做一个安安静静的“美男子”。人贵在知道有进退吧。现在每天除了正常上班,工作之余,钓钓鱼,种种菜,其乐无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16383-1185476.html

上一篇:如何应对美国签证面试
下一篇:美国大学雇人怎么核实你的文凭和帮你办理工作签证及绿卡的?
收藏 IP: 68.186.100.*| 热度|

2 周健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2: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