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天前,有一位博友发短消息向我提出一个问题:“求知欲能培养吗?”我做了如下简要回答:
“我对这个问题没有细想过,说几点不成熟的想法:
1) 求知欲主要与人的个性特征有关,对世间万物充满好奇心的人求知欲就强,而好奇心经常是与生俱来的。
2) 激发求知欲的动力在于这样的认识: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知识是不可穷尽的,而个人的知识永远只是沧海一粟。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必须不断追求知识。
3) 求知欲是可以后天培养的。主要取决于人生态度,如果想在世上有所作为,比如说,在科学事业上做贡献,就需要对遇到的问题冥思苦想,并立意解决它们,就自然而然地产生求知欲。
4) 培养求知欲的途径在于不断思考、学习。遇事老是问一个‘为什么’,搞清一个问题后,又思考新问题或追求更深层次的答案。久而久之,就会有越来越强烈的求知欲了。”
我觉得这位博友提出的问题很有意思,且有一定的普遍性,这里想对上述说法做一些进一步发挥,与博友们讨论。
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科学家的主要性格特征
贝弗里奇在《科学研究的艺术》和《发现的种子》两书中分析了科学家的特质,我在博文《浅议杰出科学家的性格特征》里对此作了一些归纳和发挥(见链接),所列举的六条中,第一条就是:
超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渴望了解世界的万事万物,急欲揭示观察到的现象的本质和成因。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创造激情,不仅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更是为了满足自己另辟蹊径出奇制胜的强烈愿望,亦即,用全新的理论或方法诠释潜在的事物真谛。
这里可以举出很多范例。爱因斯坦自幼就对周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面对一只普通的罗盘,他浮想联翩,很想弄清其中的秘密,及长,更是对宇宙运行、运动变化怀揣无限遐想,成为他研究相对论的动力。爱迪生从小就是“闯祸胚”,见到各种好玩的机件重要进行拆装,好奇心是他成为大发明家的主要缘由。我的导师郭永怀先生出生于山东荣成的一个偏僻小村,村里连完小也没有。他从小就有无穷的好奇心,上中学开始,一路公费,在大学里,他与三五同学建立了一个读书俱乐部——“微社”,如痴似醉地探求各种知识;获得中英庚款留学机会之后,他先后师从哥廷根学派传人辛吉教授和冯•卡门教授,在加州理工学院,他对现代航空中的热点问题——突破“声障”产生了巨大的好奇心,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解决这一难题,在冯•卡门的指导下,他与钱学森并肩战斗,提出了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新概念,为人类突破“声障”做出了贡献。
好奇心激发求知欲。而对大多数人来说,好奇心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我们遇见的不少孩童,会对所见到的事物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天空为什么是蓝的?太阳为什么从东方升起?飞机是怎样上天的,等等。有些孩童就不爱海阔天空地“胡思乱想”,这就是天性的区别。
求知欲可以不断激发和培养
那么,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是否决定了一切呢?求知欲能否不断激发和培养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牢记苏格拉底的名言:“一个人知识再多也是沧海一粟”,激发求知欲就应以这样的认识作为出发点。(见链接)
正如大哲学家罗素所说:“苏格拉底胸怀坦荡地承认一个人知识再多也是沧海一粟。归根结底更重要的是人应该求知。对利害得失无动于衷的探索就是善。”你看,两千多年前,这么有学问的苏格拉底就承认自己的知识就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也就是说,觉得自己不懂的东西很多,要对利害得失无动于衷,不断地求知、探索。这才是大学问家的风采!有了这样的基本认识,就将成为前进的动力。
但是,仅仅这样还不够,我们还应该牢记先哲朱熹先生的理念:读书先立志。他说:“百学须先立志。”“立志不坚,终不济事。”他还强调:“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也就是说,先要立下雄心壮志,努力修身养性,然后才是学好知识,投身实践。因此,他力主:“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对于不少新生代学子来说,在立志方面想得不够,学习缺少动力,这是值得重视、亟待解决的问题。(见链接中的文[3])
有了宏大的志向,并时刻记住自己再学问上的不足,就可以不断增强自己的求知欲。
学海无涯 天道酬勤
培养求知欲的途径在于不断思考、学习。
正如英国大哲学家培根所说:“读书不可尽信尽信书上所言,……而应推敲细思。”对于我们所面临的任何问题,都应该勤问“为什么”,而且孜孜不倦地刨根问底。这方面,周培源先生是我们的楷模。
周培源先生在相对论和湍流理论两个领域都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尤其在湍流研究领域他一直孜孜不倦地在攻关,他有一条数十年信奉的十六字秘诀那就是:“独立思考,实事求是,锲而不舍,以勤补拙”。他曾说过,他的天分并不高,靠着勤奋,才取得成功。
周培源先生自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的高等科学习期间进行三分角的科学研究开始,从事科学研究近70年,所研究的科研课题近百个,几乎全都是他自己独立思考选定的。1927年周培源先生赴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曾有一位英国教授向他建议了一个博士论文题目,经过仔细考虑后周先生觉得该题目数学性太强,而自己对物理尤其是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极大的兴趣,最后周先生自己选定了一个题目,并围绕这个题目写出了题为《在爱因斯坦引力论中具有旋转对称性物体的引力场》的博士论文,该论文得到答辩老师很高的评价,加之平时学习和科学研究成果特别突出,因而获得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的最高荣誉奖Summa Cum Laude。独立思考的良好学术品质使得周培源先生还是一位敢于“超过老师”的“不唯师、不唯书”的人,即使是在爱因斯坦这位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面前,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他曾问过爱因斯坦:你的理论中所用的坐标,是属于哪一种时空的?爱因斯坦没有回答。虽然周培源对爱因斯坦十分崇敬,但他不赞成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关于坐标意义的见解,也不同意爱因斯坦的部分哲学观点。他认为爱因斯坦对所发现的物理规律表示意见时,经常从唯心主义的观点出发。周培源先生还经常规劝他的学生要敢于超过他自己,不要被他的思想所禁锢。
总而言之,求知欲是可以培养的,需要的是不懈的努力。
写成于2012年8月27日晨
【链接】相关博文
[1] 浅议杰出科学家的性格特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444282.html
[2] 学习漫谈(4):“一个人知识再多也是沧海一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373446.html
[3] 学习漫谈(1):“为学如撑上水船”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4 17: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