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qdai 上海大学教授

博文

观察与思考(2)看私家车“扭秧歌”有感

已有 6524 次阅读 2010-8-26 06:30 |个人分类:科海随笔|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交通拥堵, 私家车, 交通流, 换道

【按】自从15年前涉足交通科学研究以来,我就把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马路当成了我的天然的“大实验室”。每次出行,我都用心地观察交通现象,看那些交通行为者的千姿百态,领悟其中出现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体会其中蕴藏的交通心理学特征,常有意外收获。这里记下一则出行见闻录。
 
观察与思考(2):
看私家车“扭秧歌”有感
 
私家车在马路上扭秧歌,这种情况你见到过吗?我今天就遇到了一回。且听我细说端详。
今天上午九点,我按常规到第六人民医院配药。车到内环线,过了沪太路匝道,上来一辆车牌为沪E17**6的黑色小轿车。开始没太注意它,我乘坐的出租车与它比肩而行。过了一会儿,它就扭起屁股来了,亮着右刹车灯,换到我们的车道(左车道)。这时,车流密度中常,平均时速约40公里。过了两分钟,“沪E17**6又不安分了,车头一扭,又换到右车道。车过武宁路匝道,车流密度增高,平均时速降至30公里左右,“沪E17**6干脆扭起秧歌来了,刹车灯始终亮着,忽左忽右,好似“东北大秧歌舞者”,只要前面有车档道,它就换道。我跟出租车司机说:“看它急吼吼的,大概是去赶飞机吧!”过了金沙江路匝道,车速更加缓慢,“沪E17**6的扭秧歌动作越发频繁了。但是,出乎我的预料,它并没有转向机场那条路。
趁着我们超越“沪E17**6的当儿,我瞅了它的司机一眼,原来是个毛头小伙子,看他的神色,似乎不像有急事,敢情他是扭秧歌玩的!车到吴中路下匝道,我们准备下高架,我又望了它一眼,它还继续在内环线上“扭屁股”呢!我出租车司机对“沪E17**6的换道行为作了一番“小结”。从沪太路匝道到吴中路匝道,长约10公里,“沪E17**6总共换道28次,而我乘坐的出租车共换道5次。效果呢?“沪E17**6始终在我们的视线之内,也就是说,就行车时间而言,“沪E17**6一点没捞到好处!
由于无法与“沪E17**6的司机直接沟通,无从知道他的频繁换道的动机。为了赶时间?如上所述,效果为零;为了好玩?未免太孩子气了吧!为了显摆车技?有点过分了吧!据出租车司机估计,此公拿到驾照至多两年(因为已进入E”系列),倒正是显摆车技的时候。也许,什么也不是,仅仅出于驾车的陋习!
我们交通流大课题组里的年青朋友对换道行为及其影响进行了量化研究,做了细致的建模和模拟研究。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高密度情况下,只要有一辆车频繁换道(或即非理智换道),就会使平均车速降低10%左右,从而加剧了交通拥堵。我们的北京同行在三环路上做了有控制的交通观测,得到了类似结论。他们的流动车测量表明,在三环路的一个19公里的路段上,正常的换道4次足矣,但有的车辆竟换道21次(此记录还低于今天“沪E17**6创下的记录),完全没有必要。
我们一直在大声疾呼规范交通行为,对于缓解交通拥堵,这蕴藏着很大的潜力。看来在驾校学习驾驶技术时,应该接受正确换道的教育。
从交通心理学角度看来,一般来说,司机都有尽快抵达目的地的愿望,应该反复告诉他们:欲速则不达!司机有从众心理,应该告诫他们,别学他人乱换道的坏习惯,乱换道还蕴含事故隐患。
以上就是看到私家车在马路上扭秧歌引发的思考。这里头还有很多可研究的问题。
 
写于200981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356394.html

上一篇:科学引路 畅通有日——交通科学与交通工程浅析
下一篇:教育随感-1:追求真理 远离浮躁——简评哈佛校训
收藏 IP: .*| 热度|

2 武夷山 卢东强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3: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