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g195544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g195544

博文

“金沙劈流”虎跳峡

已有 4755 次阅读 2017-11-25 22:01 |个人分类:游记|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虎跳峡, 长江第一漂

“金沙劈流”虎跳峡

真正记住虎跳峡这个名字,是源自那一群忘我的漂流者。

1986年,中国神州大地一下子冒出好几拨探险团队。一群爱国且富于冒险精神的青年,为了中国的长江不被美国激流探险家肯沃伦等率先漂流,于是在没有做好常识准备、技术准备和物质准备的情况下,义无反顾地集合在长江源头,开始了令全中国人民都替他们揪着心的长江漂流活动。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牢牢地记住了一个被媒体反复说到的、极富个性的地名——虎跳峡。

在未去虎跳峡之前,还是因为那些漂流者,勾出了我对虎跳峡的十分好奇与无限向往。当年那些舍生忘归的漂流者正如火如荼地在虎跳峡进行漂流之际,我便依当时的各种文字报道,自行在心目中绘就了一幅虎跳峡风光图。

虎跳峡在我的脑海中被勾画成了这幅景色:宽阔的河谷里,自北向南流淌着滚滚的绿中间白的江水;两岸有山,虽有海拔高度,但相对高度却不那么高大;山坡上披满了绿色;湛蓝湛蓝的天空中懒散地漂着几簇白云;金沙江水毫不停息地流淌着,逐渐由缓而急、而湍,然后便一头跌入落差几十米的深谷中,形成一个犹如黄果树一般,甚至比黄果树还要宽一些的大瀑布,瀑声隆隆,在山谷中回响着、回响着……

这个凭主观虚构出的虎跳峡风景图,在我的脑海中存留了16年之多,即便在见到了真正的虎跳峡风景后,也不曾被取代,仍旧顽强地保存在我的记忆里。说实话,我既赞叹真实的虎跳峡风光,同时也不愿意从脑海中拂去那幅被我美化了的虎跳峡风景图。


正是带着心目中的这一幅虎跳峡风景图,终于有一天真切地领略了一番向往已久的虎跳峡,真正感受到了世界最高差的峡谷奇观。

三月的丽江,正是春暖花开时节。我们的车子行驶在山与江之间的214国道上。山是著名的玉龙雪山,此时我们处于玉龙雪山的西麓;江是极其有名的金沙江,开始一直行驶在江的右侧(属丽江地界),后来又从金沙江桥上驶过,走在了江的左侧(属迪庆藏族自治州的中甸县)。一路行去,我的眼睛不停歇地欣赏着玉龙雪山、金沙江及沿途村寨风光,总觉得眼睛不够使。金沙江就好似一位称职的向导,须臾不离地陪伴在我们的左右,生怕我们走错半步。江水如一条微微抖动着的绿色绸带,不急不缓、永不停歇地向着下游流淌而去。

“不久她们就要放弃斯文,演绎出一番动人心魄的激情来。”我兀自思索着。

因为已近中午,我们没有立即奔赴虎跳峡,而是在离虎跳峡不远的虎跳峡镇泊了车用午餐。我们就餐的餐馆座落在小中甸河畔。这里已是小中甸河的最下游,再向前,河水就该汇入到金沙江了。在这里,我们枕着小中甸河的涛声,用了一餐虽然经济但却极有地方特色、令人难忘的午饭。

终于到达虎跳峡峡谷中的金沙江畔了。

一开车门,峡谷中因江水奔流而产生的轰鸣声先声夺人,迎头闯进了我们的耳朵,撞击着我们的耳鼓。此时,虽还未见到峡谷的全貌和奔涌着的江水,但我们已真切地感受到了虎跳峡撼人心魄的咄咄气势。

站在停车场向上望去,身后是哈巴雪山,山势稍显平和;而河的对岸、高耸着的便是著名的玉龙雪山,壁立万仞。虽是隔江相望,却能感受到强烈的被压迫之势。

从停车场到虎跳峡的水流边,还要下行数百米,目测一下,感觉从我们所站位置到江面大约要降低百十来米的海拔高度。我们沿着石阶迤逦下行,越向下走,涛声越大,气温也明显在逐步下降。

我们一行终于站定在了距离江水近在咫尺的观景台上。

平时都是伶牙俐齿、疾言善辩的同伴们,此时望着挟风裹电般的滚滚江流,看到疾驰而来的江水一头撞到江心中硕大的巨石上而迸起十几米高的浪花,耳际感受到的巨大又低沉的轰鸣声,身体感受到的峡谷中的习习阴风,竟都一时无语。在江水边虽未站立多久,但由于水流的迅疾,我居然产生了眩晕的症状,身体有站立不稳的感觉。


感受着眼前的一切,心中默念出一句诗来:“怒涛卷霜雪,激流鼓啸鸣。”前半句为著名词人柳永原创,后半句为敝人狗尾续貂。但不管是谁所做,这句诗涵盖了我当时的所见所闻、真实感受。

虎跳峡,又称“金沙劈流”,全16公里,落差208米,共有险滩20处。江面最窄处仅30余米。峡口海拔1800米,海拔高差3900多米(此段数字是抄来的,由于见到许多相左的数据,不知何为正确,只好选择了一组多数人选用的数据),两岸高山夹峙,峭壁耸然,峡谷之深位居世界前列。峡中流急涡旋,险滩密布,分上中下三个虎跳。在距虎跳峡约45公里的长江第一湾石鼓一带,金沙江江面宽150米至350米,水流舒缓,在往桥头约35公里江面上可通行300吨的机动船而从桥头下行6公里至上虎跳峡口,金沙江被玉龙、哈巴座雪山挤压,江面宽度急骤缩30米,加上江心怪石星布,致使本该畅流的河道错乱,江水遇到乱石的阻遏,自然要左突右奔、狂驰怒号,激起排空浪花,发出阵阵轰鸣,成为虎跳峡最具观赏价值一处景点。传说曾有猛虎借助于江心的那块巨石,从玉龙雪山那侧岸边轻松哈巴雪山这侧岸边。那块巨石因此被唤作虎跳石。连老虎都能跃过,河道之窄由此可见一斑。由于玉龙雪山岩壁崩塌现象时有发生,哈巴雪山也曾在19962月的丽江地震时发生大面积崩塌,崩裂的大小石块顺势跌入谷底,虽未使此段河道形成堰塞,但却部分阻遏了江水的畅流,故而使原本就已狭窄的河道更显逼仄,再加上此处河道的落差突然增大,平均每千米就要下降13米,水流速度可达每秒6-8米,故而形成了犹如万马奔腾、势不可挡的壮观景象。


“当年洛阳长江漂流探险队、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的勇士们居然能从这样险要的河段成功漂流,真是不可思议。”望着奔涌的江水,我的思绪又闪回到了1986年那牵动全国人民神经的漂流岁月……

19869月,洛阳长江漂流探险队分成三个批次,先后征服了虎跳峡的上虎跳、中虎跳和下虎跳,成为第一支征服虎跳峡的漂流探险队。一个月后,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也成功漂流虎跳峡,该队的王岩参加了上虎跳、中虎跳和下虎跳的全程漂流,成为全程漂流虎跳峡第一人。据一些回忆当年漂流活动的媒体报导称: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为了安全起见,在试漂过程中,将一只狗放进了用于漂流的运载工具——密封船。待密封船漂完虎跳峡的全程后,那条可怜的小狗已一命呜呼,连身上的毛都被磨损的不剩一根。但即使这样,也未挡得住人们的漂流热情。他们勇敢地漂了,并且成功了。而当时也在长江进行漂流的中美联合长江漂流探险队考虑到漂流的复杂性(感觉准备不足)和危险性,竟退出了长江漂流。

“当年的中外漂流探险队在虎跳峡这个河段无论选择漂还是选择不漂,我觉得都是应该可以接受的。”望着奔涌的江流,我的头脑中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当然,这样的想法绝不会产生于1986年。因为那时的我与所有的中国漂流队员、全国大多数关心漂流的国人一样,热血是澎湃着的,绝对不会同意中国漂流队员放弃漂流虎跳峡。而当我亲眼所见虎跳峡河道中嶙峋的怪石,湍急得令人眼晕的江流以及由于地势使然而形成的巨大落差之后,感觉在这一河段进行漂流简直太难了,何况那时的漂流设备是如此简陋。至于我们的两支漂流队都成功了,那也只是由于上苍的眷顾,纯属侥幸。但尽管如此,我仍然对当年所有的中国漂流队员敢为天下先的英雄气概所折服!让我们记住,特别是要后人记住,在虎跳峡的漂流过程中,有一名队员英勇捐躯;在整个漂流长江的过程中,共有十名队员牺牲,其中一名是在1985年独自漂长过程中而牺牲的尧茂书、八名为洛阳长江漂流探险队和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队员、一名为随队进行报道的记者。

此时,我站在云谲波诡的虎跳峡边,为在漂流长江过程中捐躯的勇士们表示深深地缅怀;为在漂流长江过程中付出过辛劳,并胜利漂完长江全程的勇士们表示深深的敬意。

缅怀与敬意表示完了,但我作为局外人,还是要对整个漂流长江的活动有所评价。第一,这个活动虽打出了“科学考察”的旗号,但与真正的科考活动相去甚远,从目的、手段、过程以及结果来看,几乎找不到多少科考的痕迹,只能称作一次较大规模的探险活动。第二,参加漂流活动的全体队员的爱国热情是值得鼓励的,但也应该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知识准备和物质准备。在没有做好各种准备的前提下,这样一个极富危险性的活动是不值得提倡进行的,因为人的生命是无价的。

望着虎跳峡奔涌的江水,我忽然为中华民族庆幸起来,庆幸有一条大河纵贯中华大地的东西走向,从而润泽了中华的半壁江山,近半数人口。这条大河就是我眼前的金沙江,而她的下游就是长江。

打开地图可以看到,本来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云南的知名大江有三条,即著名的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合称三江并流”。三江携手并肩在滇西北的祟山峻岭中奔流。但由于横断山脉的山势使然,三江并肩流淌了一段路程之后,终于分道扬镳了。怒江北南下奔腾急湍闯进缅甸便成了萨尔温江的上游。澜沧江由北南下缓缓而流,穿越国界便成了邻国湄公河的上游。只有金沙江经石鼓镇,来了一个100多度的急转回头(世称长江第一),划了一个生动的、大大的V”字后,先向北,途经虎跳峡,再向东,沿途汇集雅砻江、大渡河、嘉陵江,于是中国便有了长江。


感谢长江第一湾,正是有了形似“胳膊肘往里拐”的这一湾,从而“江流到此成逆转,奔入中原壮大观使金沙江没有沦为国际河流。感谢金沙江,虽然在流经途中遇到无数的坎坷,包括虎跳峡这样的险关要隘、深峡陡崖,但都没有让你停下前进的脚步,终于成就了中国第一大河的美称,与黄河并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在虎跳峡的参观活动只局限在了上虎跳,而中虎跳、下虎跳已无暇光顾了。虽然中下两跳存在着无限的诱惑。但即使如此,我及我的同伴们都已获得了极大的满足。特别是我,因亲身感受到了虎跳峡的险峻、壮观,了却了一个存于心中十六年的夙愿而觉得不虚此行。

       (照片摘自360图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94970-1086820.html

上一篇:雨夜观涛
下一篇:一座不被历史承认的皇宫
收藏 IP: 123.113.43.*| 热度|

3 李学宽 信忠保 姚卫建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0: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