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g195544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g195544

博文

站在历史肩头的西安 精选

已有 6027 次阅读 2017-11-5 09:19 |个人分类:散文|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西安

站在历史肩头的西安

去西安出差,连去带回共是三天,来往路途占用了一天,余下的两天就是每半天去一个研究所,恰好去了四个研究所。而中科院西安分院的这几个所又很是分散,有在市里面的,有在郊区的,甚至有在临潼的,因此便要东奔西走才可一一走到。

西安及它的管辖地区文物古迹很多。在西安的两天时间里,经常会与重要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景点擦肩而过,但因为是去工作的,便无暇去光顾。好在之前大都去过,因此便无太多遗憾。

行走在西安及它的管辖地区的路上,见到那么多的文物古迹的指示牌,便生出感慨:西安真的是一座站在历史肩头的古城啊!


人们总是喜欢拿西安与北京做比较,因为两座城市都是历朝历代的古都。但两相比较,感觉还是西安承载的历史厚重感更多一些,毕竟西安是十三朝古都,作为都城的年代更久远,所发生的一切更有可读性。

西安的市区如同其它各省会城市一样,正如火如荼地修建地铁,已经有三条线在运行,四号线有望近期通车,最终,西安规划的十三条地铁线将依次开工、依次通车、依次投入运营。这对这座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是建设一带一路的必要举措。

但在建设地铁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不便,甚至是困惑,那就是在盾构机的挖掘过程中,经常要停工,为何?因为又遇到宝贝——发现文物了。有人笑称:“西安地下都是宝,拿着铲子随便找个地方挖挖,就可能铲起一个千年前的文物。”何况是用巨大的盾构机在挖掘了。难怪省市的文物部门主要负责人三天两头往地铁工地跑,就差将自己的办公室搬到工地去了。

西安地铁自动工开始就面临争议。甚至有专家指出,像西安这样的古都,本就不该修地铁。对于地铁建设者和文物保护者来说,摆在他们面前的是空前的挑战。有人会说,遇到文物是好事呀!西安地下的文物大都是唐代以前的,哪一件不是价值连城。可不要忘记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所有的出土文物都是国家的,不仅不能归自己,还要认真保护。因此,一旦遇到文物,地铁施工单位只能停工,等待文物部门前来处置,而等待时间是无法确定的。例如:

2007年,地铁建设从南到北波及张家堡墓葬群。考古人员在张家堡抢救发掘108座古墓,发现青铜镜等众多文物。同期,在地铁二号线附近的西安新行政中心区,陆续发掘汉代墓葬440余座,出土陶、铜、铁器、玉石器、玉衣等文物近3000件。在这些墓葬中,一座由5件铜鼎和4件陶鼎组成的王莽时期“九鼎”古墓是首次面世。

2008年8月,西安地铁二号线北大街车站。在北大街十字硬化路面开挖后,考古人员突然发现土质和颜色异常,并据此推测,地下可能存在古墓葬。地铁施工人员立即停工,配合勘察。经过深挖,终于在距地表5至7米处,发现了一座早已坍塌的西汉砖室墓,出土了3件青铜器。考古人员推测墓主人的官职起码相当于如今的部级高官。

2011年,西安地铁二号线施工方在西安城南发现一座东汉古墓,考古专家勘探后,又在其附近发现5座唐代古墓。

……

在文物部门考古期间,施工方的等工过程是实打实的成本,而对地铁行驶路线之上的地面文物保护又是更大的成本。

根据规划,至2020年,西安市将建成三主三辅总长251.8公里的地铁交通线路。地铁工程将涉及西安明城墙、钟楼、汉长安城遗址、唐大明宫遗址、隋唐长安城遗址、明秦王墓葬区等多处重要的文物古迹。面对“处处是宝”的西安城,地铁该如何修?地铁建设是否对地下文物遗址产生破坏?施工中的地面变形沉降会否对地上建筑造成破坏?这些问题都被摆上了台面。


经过研究,西安地铁建设基本采取了以下几个方案,来解决与文物保护的冲突问题。

首先是深挖。西安的文物大多在5-7米的位置,再深也深不过10米,因此,只要深挖,一般可解决此问题。因此,凡经过西安老城区、文物区及潜在文物区的地铁要修在距地面14米以下的位置。

其次是加装防震层。意即地铁在经过如西安古城墙、大明宫遗址、钟鼓楼这些地面古建筑时,要在地铁的上方、古建筑之下安装一层先进的防震装置,以避免对这些古建筑造成不必要的震动伤害。

再次是绕行。如果以上两种方式都无法解决问题,那就只好修改原设计方案,采取绕行的方式,躲过地面或地下的重要文物了。


但不管采取何种方式,在西安修建地铁的成本是要大于其它城市的,谁让西安是一座站在历史肩头的城市呢!多花点钱也是值得的。

写于2017年11月5日




游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94970-1083847.html

上一篇:庐山雾
下一篇:夜上华山
收藏 IP: 221.218.158.*| 热度|

13 齐云龙 黄仁勇 姚向东 史晓雷 黄永义 郭战胜 蒋新正 文克玲 鲍海飞 晏成和 王林平 张晓良 yangb919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22: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