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ephant0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lephant07

博文

投还是不投?这是个问题

已有 10874 次阅读 2018-9-7 16:29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论文投稿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从古至今,我们的民族都很重视文章,封建时代那些秀才举子们需要提笔成文,才能笑傲科场,跻身三甲。而对当今科研人员最主要的评价体制,也以其发表的SCI论文为基础。论文之于科研工作者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和同行交流实验结果的范畴,而变成衡量科学素养,决定科研工作能否继续,基金申请能否成功的硬性指标。当然,不同论文对于整个领域的贡献以及其蕴含的创新度千差万别,良莠不齐。而我们通常都希望自己的论文获得更多的同行关注和认可,这就需要选择被广泛接受的高水平杂志去发表。现在的论文发表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体现,作者希望在更好的杂志发表,以获得更多的关注度和引用率,而杂志希望稿源更加高质量,以求得长期的生存和认可,是一种双向选择。那么,如何选择杂志,投还是不投,这是每一个科研工作者所面临的问题。在这里,我不想评判以论文为核心的评价体制的优劣,只是想分享一些自己发表论文过程中所经历的酸甜苦辣。

      博主博士期间的第一篇论文发表在《先进材料》(AM)上。一次偶然的实验发现了有趣的现象(DOI: 10.1002/adma.201702494),三个月之内整理成文,准备发表。由于图还比较好看,老板让我尝试Nature Communications(NC)这个杂志。但博主认为论文的核心创新度不够,只是在前人实验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进,得到了一些好看的实验数据,所以尝试说服老板降低标准。首先瞄准了ACS的旗舰期刊Nano Letters(NL),当时听说NL的送审率只有25%,心里很是忐忑。熬过了投稿的前两个星期,总算心里稍微好受一些,说明自己的论文至少通过了编辑那一关,已经送审。接下来就是漫长的等待,两个月之后审稿意见回来了,两个审稿人都觉得论文的质量不错,但创新度不足,不够发表在NL上,其中一个审稿人推荐发表于ACS Photonics。这种审稿意见是最头疼的,相当于没有得到任何有实质性帮助的反馈意见。文章被拒后,老板觉得可以找编辑申诉,于是写了一封声泪俱下感人至深的申诉信,编辑看了之后很是客气,说很喜欢我们的工作,但无奈于审稿人的负面意见,故只能拒稿。被NL拒了之后我们又把论文投到了AM上,这次又是两个月的漫长等待,两个审稿意见一正一负,正面意见几乎不用修改,而负面意见比较搞笑,审稿人认为这篇文章内容太多,应该一拆为二,发表两篇,与此同时还提出了一些疑问。这次编辑给了我们大修,我们认真的回答了负面审稿人的每一个问题,回复意见写了20多页。返修之后又是一个月的等待,这次等来的是好消息,文章接受了,那个负面审稿人对修改后的论文很满意,同意接收。这篇文章算是告一段落。

       博主的第二篇文章发表在《中国物理B》(CPB)上。博主所在研究所博士毕业的硬性标准是两篇一作SCI论文。当时着急毕业,所以选择了发表速度较快的CPB(DOI: 10.1088/1674-1056/26/11/117802)。把之前的一些实验数据进行了整理,加上数值模拟,总算是加工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当然文章的创新度不高,几乎是延续前人的工作。现在CPB要求两个审稿人中必须有一个来自国外,所以review时间不算很短。一个月之后,两个审稿人回复意见,原则上都同意接收,只需要对一些技术性问题做出回答。这篇文章是博主博士期间发表的最为容易的一篇,前后历时一个多月,论文还被评为当期的热点论文。

      博主的第三篇文章同样发表在AM上(DOI: 10.1002/adma.201800367)。这篇文章历时3年,贯穿了整个博士生涯。想法起源于老板博后期间,最初定位很高,认为能够做出颠覆性的课题。但随着课题的进行发现理论解释严重滞后,而且现有的实验条件无法得到预计的分辨率和令人百分百信服的实验结果,故一拖再拖。实验工作持续了一年,而论文的修改和后续的理论解释长达两年。两年里曾经和老板讨论过无数次,也听取了很多同行的意见,但都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最后我们认为,这个想法在现有技术基础上只能做到这样,于是把文章投到了AM上。AM的审稿周期为两个月,这次审稿意见又是一正一负,正面为直接接受,负面为大修。编辑给了大修。我们按照审稿人的意见进行了逐条回复,这次返回之后一周,就得到了接收的消息。

      博主的第四篇文章刚刚被《物理评论快报》(PRL)拒稿,这篇文章也是最坎坷的一篇。最初的结果也是来自一次偶然的测量(所以说大量的实验有时候可以带来意外的惊喜),而对于其的解释来自于一次报告,可以说是各方因素凑巧。由于论文里涉及到了一个很重要的物理概念,老板建议投Nature Photonics(NP)试一下。秉承着被拒也不会掉块肉,博主满怀激动的点开了NPG的投稿页面。不出意料,两周之后被拒,没有送审,编辑回复经过讨论,认为文章没有达到NP对创新度的要求,不能引起光学领域同行的广泛关注,但给了转投链接,可以一键转投到NC。这下很方便,没有任何的修改就转投NC。同样的悲剧发生了,NC编辑也认为文章实验数据不够充分,不够发表在NC。在经历两次拒稿之后我们转投NL,这次的编辑不像上次那样喜欢我们的文章,没有送审直接被拒。三次拒稿让我们反思,认为文章中的物理概念太多,可能不适合纳米或者光学领域杂志,于是对文章结构重新改动之后投到了APS系列的旗舰期刊PRL。

PRL素以严格著称,有人把其中的“L”理解为Lottery,可见其对文章要求之高。之前老板也从来没有尝试过,没想到第一次尝试就把种种悲剧情况一一经历。PRL从投稿到拒稿历经八个月,编辑找了五个审稿人。第一轮为两个审稿人,意见一正一负,正的认为文章有很强的创新度,非常适合在PRL发表,而负的认为文章的物理概念是错的。这时编辑很神奇的给了大修,没有拒稿。之前还听说PRL只要有一个负面意见就铁定会拒稿。我们对负面审稿意见进行了一一反驳,对正面的建议也进行了修改。这次编辑更加慎重,第二轮送审增加了一个新的审稿人,并且把之前的审稿意见抄送给第三个审稿人。一个月之后审稿意见回复,两正一负,负面审稿人依旧坚持,而另外两个审稿人认为我们是对的。编辑再次给了大修,进入了第三轮送审,这次变成了四个审稿人。意见回复之后不出所料,三正一负。我们还以为这样可能就可以了吧,但真的是too young too naive。编辑再次送审,把所有审稿意见和回复意见给了第五个审稿人,这次审稿人没有站在我们这边,表示同意第一个负面审稿人,于是编辑给了拒稿的决定。这次投稿让我认识了PRL的严苛评审机制。后来听说PRL很重视审稿人的意见,只要有一个不同意,文章是不可能被接收的。这点和NPG系列很不一样,国外老板最近一篇Nature有三个审稿人,一个审稿人认为文章不够发表在nature上,建议拒稿,但编辑直接忽略,做了接收的决定。这可能也是杂志的评审机制不同造成的。

经历了这么多次的投稿之后博主已经风淡云轻。投还是不投,这个问题可能会贯穿我的整个科研生涯。谨以此文纪念逝去的博士生活。

2018-09-06 于奥尔维多




投稿与审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56398-1133427.html

上一篇:Donald Trump当选后对中国科研有什么好处?
下一篇:中国科研现状之我见
收藏 IP: 156.35.225.*| 热度|

2 杨金波 田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0: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