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yankun2016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iyankun2016

博文

中医现代化漫谈

已有 2243 次阅读 2018-7-16 23:46 |个人分类:科技畅想|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中医现代化漫谈.docx


这是我上科学网计划中的最后一个话题。这个标题有些别扭,它不是漫谈中医现代化,而是认认真真讨论这个问题。基本的思想就是中医要吸收现代科学技术。但是我确实自知缺乏谈论这个问题的资格,本人既不懂中医也不懂西医,所以只能【漫谈】了。很长时间以来,几乎所有的方面都在谈现代化,唯独没有听说过中医现代化。似乎人们都把中医当作一个古董,古老的遗产,似乎没有考虑中医学如何现代化。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有个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如果一个东西不能发展了就失去生命力,再好也只能进博物馆。

其实在过去的历史长河中,中医也是在不断发展之中。可是到了近代,清末以来,引进西医,几乎所有主张中国现代化的人们都主张废弃中医,未见任何一个人谈论中医本身也有现代化的可能和必要。所以我就只好勉为其难,说说这个问题。

尽管没有人大张旗鼓谈中医现代化,然而也有许许多多埋头苦干的人在做中医现代化的事情。比如用现在的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就是一个相当有成就的方面。屠呦呦就是其中一个杰出的代表。这是一个很大的领域,有大量的工作可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中医药现代化的浩大工程。这个部分今天也不谈。

这里所要讨论的主要就是中医的诊断手段,望闻问切,能不能引进现代技术,包括从现代的传感器,到人工智能,信息科学,大数据,等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技术,最终发展出一套系统,使得绝大多数的从医人员都能系统的掌握和运用原来只有个别中医才能掌握某一方面的技能,因为那些技能过去只能通过言传身教师徒相传,而且即使是好医生也只能精通若干侧面。我希望现代的科学技术,可以让这些知识,现象能够重现,能够量化,能够通过专家系统很方便地应用。如果将来西医也觉得这个系统很好,也采用之,那么中西医就真正结合了。

中医的一个重要的优点在于见微知著。是从微小的外部可感知的种种蛛丝马迹,来推断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在没有现代检验技术的时代,这是一个伟大的发明。但是由于中医几乎只能言传身教,有经验的老中医的经验很难推广。不要说推广,继承都很难。这里需要悟性,需要能够抓住细微的变化。因此好的中医总是极少数,绝对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而且随着西医的普及中医的确有绝迹的危险。

也许有人会说随着西医的发展和普及,中医消失可能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看医生的经验。我们感到不适的时候去医院,做了一大堆化验,最后可能也得不到一个结论。但是等到化验发现真有问题的时候往往已经很晚了。如果有中医那种见微知著的本领,从亚健康的时候就加以正确的调理,我们人类的健康状况有可能大大改善。

举一个例子,有一位老中医看了一眼就知道一个患者可能怀孕了,他对病人说你没有什么大病不用着急。号了脉,就肯定了。但是他说的那些特征和要点,没有相当长时间的积累是难以把握的。怀孕这种事情还是个大概率的事件,还好积累经验,至于那些发病率 比较低疑难杂症的表现就更难掌握了。但是如果利用现在的科技手段采集大量的数据,并且能发明一些设备可能精确的复制重现这些现象,让更多的人能够比较系统的学习和掌握这些技能。

现代的照相技术已经非常先进可以捕捉许多肉眼难以察觉的细节。

中国医学中【望】的学问很多,舌诊是一个大类别。但是口说舌苔的形状与颜色,只能是定性的描述。如果用标准光线条件拍摄舌头的影像,建立数据库。在诊断时就可以拍摄患者的影像,拿来与标准数据库对比,这样一个普通的经验并不丰富的医生也可以做出现在只有有经验的医生才能做的判断。作为第一步,也许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舌诊照片,做成舌谱,什么是正常的,什么是不正常的,按照严重的程度排序,以供初学者对照。此外不像舌诊这么普遍的还有看手纹,指甲眼睛等等。我觉得这类学问如果不总结下来,随着西医的普及很可能消失了。

不要说中医的这些微妙的差别,就说西医本身吧。听诊器,本来可以发现很多疾患。但是现在还有几个医生会用听诊器?我这么多年看医生几乎只在量血压的时候医生才使用一下听诊器。我记得在五十年代,我父亲得病的时候,一个有经验的医生听了之后就可以判断出二尖瓣闭锁不全。这种能力是需要很长时间的临床经验接触过许许多多病人之后才能掌握。但是如果运用现在的科学技术,可以把这些心脏的听诊的声音记录下来,让学生去试听,去辨别。那么学生就有可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这个能力。但是现在过多依赖化验和更高级的仪器,而这种最简单的有效的工具反而是很多人都不会用了。

我觉得,中医是否可以让听诊器重新活起来。就是搜集大量的心肺的声音,建立心音肺音数据库,让学生可以把听诊的结果与数据库的声音比较做出判断,进一步,把听诊的数据输入机器,做一个专家系统,让机器可以做出诊断。而医生要能够懂得并判断这个诊断是否正确。——机器也会有出错的时候。这个数据库本身也是一个很大的课题。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哪些分析,提取那些参量?这需要医学家与人工智能专家之间的密切合作。这需要十年磨一剑的精神。

我之所以想把听诊器吸收到中医里来,是因为听诊符合中医的特点,也属于非破坏性诊断,也有“见微知著”的特点。而且做这个听诊的系统比切脉更容易一些。

切脉,属于触觉。而触觉,根据比尔·盖茨的说法,是最难以仿真的。我们人类的感知器官可能是视觉最发达,但是视觉也是最好【糊弄】的,最好仿真的。触觉则很难记录更难模仿。好在切脉的面积很小也就是一两个个平方厘米而已。部分记录也许还是可能的,完整的仿真恐怕很难。所谓完整的仿真,就是把一个脉相用一个仪器来重复,让学生可以感觉到诊脉的感觉,体验具体的脉相。所谓部分记录,就是把传感器的记录的数据在一个显示器上,比如一个电视屏幕上显示出来,让学生或者医生观察到脉相。建立一个切脉的专家系统肯定比听诊的更困难。

如果能够部分地显示脉相,也许就能建立一个脉相谱。

 “闻”,包括声音和气味。这个恐怕比切脉更难。如果能发明一个嗅敏仪,可以辨别气味,对于诊断必定大有裨益。不过能不能用别的东西来代替“闻”呢?一个可能是用色谱仪,检测那些有气味的物质的成分。异味应当与某些特殊的物质有联系。比如对尿液(汗液、血液)作一个色谱分析的大数据也许可以发现许多过去未曾注意到的现象。

总之,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研究一些传感器,并将大数据等信息科学用于中医所观察的现象的分析,同时把中医的还保留下来的最高成就集成在专家系统之中。并且可以在实践中随着数据量的增长而发展。

我们可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比如先从舌谱开始,然后手相,面相,指甲,眼睛。再到心肺听诊,脉象。

如果我们在这个方向上有所进展,也许中西医结合就不是一句空话,中医的诊断方法将在中国融入医学的常规。也就是说,看病先做这些见微知著的检验,经过这一关,得出一些初步的判断,然后根据需要再考虑需要做什么化验,什么检查。这系统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同时可以用计算机的专家系统诊断。

那么 有了这样一个专家系统,医生还需要学习这些技能吗?我想有了电脑打字之后,写字仍然是一个人的重要文化能力。这样才能保证打出来的字处理错也能改正。这个系统首先就是用来帮助医生学习掌握这些技能的。过去,需要很长的时间跟着名师才能学到的东西,有了机器的帮助,可以让更多的人更有系统的学到。没有这种帮助学中医实在不容易,不但要有名师,而且要有接触这种病例的机缘,而更且要有【悟性】,能够迅速体味那种微妙的差别。正因此好的中医一直很少,而且好的中医需要磨练很多年。有了这个系统,可以加速这个过程。让大量的能够掌握这个技巧的人们成长起来。

而且也只有医生也有这个技能,才能在实际应用的场合保证使用的正确而不出错或者少出错。丁肇中先生有句名言,机器可以出错,人不能出错。我可以补充一句,机器出错,也往往错误在人,要人来发现与纠正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37474-1124408.html

上一篇:关于中兴事件的忧虑
下一篇:为丁克税辩护
收藏 IP: 99.230.97.*| 热度|

2 范振英 武夷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9: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