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yankun2016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iyankun2016

博文

纪念汶川救灾十周年

已有 1983 次阅读 2018-5-12 10:14 |个人分类:科技畅想|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汶川地震

 

纪念汶川救灾十周年。


这次大规模救灾有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值得我们怀念自豪。同时也应当有很多经验值得总结吸收留待后来借鉴。希望能有相关的部门收集总结。当时我就有一些感想,其中有几点记录如下:

第一,这一次去救灾的队伍是从东部调过去的,路程远耗时长,占用了不少宝贵的救援时间。而且部队也没有经验,几乎是徒手救灾。这也给部队增添了不少困难。是否全国能有几支部队,野战军和武警部队,平时就有一定的救灾训练,也配备相应的器械。哪怕他们一年有二三十天的救灾训练也比毫无经验好得多。其次是机械。救灾领导部门应当对所辖地区的可以用于救灾的设备心中有数,平时定期有所调查了解。到了发生灾害的时候可以动员征用。08年的救灾,陈光标从全国把自己企业的大型设备调到灾区,起了很大的作用。应当予以表彰。而如果当时负责救灾的领导同志有陈光标的这种意识,本可以调动更多的合用的器械。也就用不着摔电话了。

第二,地震灾害发生之后,通讯破坏情况不明,是个很大的问题。应当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及时探明情况。卫星是一个重要的工具。不过卫星也未必就在受灾地区的上空,也需要调动而且会受气象条件的限制。地震往往伴随大雨。是否应当更多的依靠直升机无人机等设备。由于有大雨和厚厚的雨云,所以需要一些特殊的设计。比如 是否可以 把摄像机用缆绳吊到雨云之下,观察地面的情景。或者径直把摄像机用降落伞或者气球(希望能悬空在某一个低空的高度)投下去。美国在研究台风时,就用降落伞把气象仪器(Dropsonde,中文译作投落送)丢下去。是否应当研究一些这类的仪器以备不时之需。这个设备,如果用缆绳,最好是无人驾驶的,因为还需要防雷电。我猜想,如果这根缆绳具有半导体的性质,既有些导电又不是良导体,有可能消除雷电。我相信只要开动脑筋会有种种聪明巧妙的设计涌现出来。关键是有人重视群策群力做好救灾这个工作。否则想也无用,于是很多创造性的火花就湮灭了。(湮,本来读作yin阴平声。可是现在必须输入yanmie,才能打出来。)

再者地震往往会毁坏通讯电缆等设施,导致通讯联系中断。是否有可能用直升机建立临时性的移动通讯的中继站,及时恢复通讯?是否各级政府部门要有一定数量的北斗报文终端,可以用来在紧急情况下通报情况。我觉得建立临时性的移动通讯基站很重要,因为报文毕竟太短,而手机是几乎所有人都有的通讯设备。我觉得,有关部门应当立项研究这个课题,对于以个大地震区域需要有多大通讯容量的临时基站来恢复通讯,平时是否需要有一两个可以待命启用的成套的设备?这其实对于其他场合也有用处。我们能不能把北斗这个网络也发展成一个全球性的移动通讯网?中兴现在遇到巨大的 困难是否可以向这个方向突围求生?理论上说在中层轨道(大与地球半径的高度)上有六颗(每组三个在同一大圆上,两组的轨道平面正交)容量大的中继卫星就可以保证全球通讯畅通。也许应当与量子通讯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多功能的大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37474-1113578.html

上一篇:警惕极左思潮,把美国政府与美国却别开来
下一篇:综合性卫星预警系统
收藏 IP: 99.230.97.*| 热度|

2 徐令予 张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13: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