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yankun2016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iyankun2016

博文

航母,激情与现实

已有 2782 次阅读 2016-10-4 10:54 |个人分类:军事观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style

航母,激情与现实

送交者: 昆仑山上一棵草 2009041110:03:55[军事天地]

航母,梦想,激情与现实

前不久,国防部梁光烈部长在会见日本防卫相滨田靖一说,中国不能永远没有航母。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明白的表明中国在不久的将来将有航空母舰建成加入海军行列。据中国网上的调查,在问到中国应当在什么时候早造航母时,98%的人选择了“现在正当其时”,而当问到应当三艘同时造还是应当一艘一艘地造的时候,有87.5%的人选择“三艘同时造”。这个数字还是让我有一点意外。网上的调查,回应者应当还是一些受过相当程度教育的人。居然有87.5%的人认为要三艘一起同时建造。须知,现代航母这样重大的工程就是在技术领先的美国也不可能三艘同时造,那不是蒸馒头,不是烤面包,不是批量生产的东西,更何况中国还是第一次涉足这个领域,有许多技术问题,即使在理论上解决了也还需要经验。所以我们可以坦率地说,这百分之八十七点五的人是非理性的,被航母激情所左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主导舆论的人们,不仅仅是媒体,应当好好反省反省。要不要搞航母,似乎已经有了结论。世界上许多事情并不一定都是绝对正确的才能搞,世界上经常是不怎么正确的事情天天在发生。我们都是吃五谷杂粮,并不仅仅吃必要的营养。正像我们非常渴望吃的东西并不一定是身体真正需要的,我们在某个时期梦寐以求的航母也未必就是真的那么重要。基于这种常识我并不十分认真地反对搞航母,何况航母毕竟是一个国家力量的象征,更何况制造航母的过程对中国制造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我希望一定要逐渐地明确航母到底能干什么,航母在中国海军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我不掩饰,在我看来,航母不过是一个锦上添花的一朵非常昂贵的夺目的鲜花。它是个象征,但是象征并不意味着实用。李鸿章的海军其实就是个象征,李鸿章从来就没有准备用北洋海军去打仗,所以他明明知道他的北洋海军吃喝嫖赌更有走私无所不为,他不闻不问,就是在甲午战争开始之后,李鸿章也非常明确要求海军不要出击。结果李鸿章的庞大的海军不堪一击。我希望中国人要永远记住李鸿章的教训莫把象征当实力,莫把海军当象征。今天建设海军一定要重视实力而不是象征。这是我敬送给“象征”论者的一杯苦酒。如果往好处想,那么造航母的消息可能意味着中国的近海防御已经完成,有了几百海里内的制海权,有了遏制外国势力干涉台海的能力。我们许多人看到美国的航母耀武扬威,又看到印度也积极搞航母心中就很不平衡,觉得自己没有航母很没有面子。我曾经说过,印度是东施效颦。有人问如果印度的航母绕过马六甲来到我们的南海、东海怎么办?就算是中国没有一条军舰,印度也不敢在中国的海域闹事,因为从西藏高原到新德里不过400公里,不要说导弹,就是WS-2火箭炮就可以打到新德里。只要中国有一定的武装力量,任何一个有点头脑的印度政治家都必须与中国保持起码的友好关系,否则就要吃苦头。这是地利使然。中国海军的对手,无论在南海还是在东海,还是在其他地方,都主要是美国。这里我还是要问航母派的朋友,你们是否能心中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准备如何用航母,对待什么对手,在什么条件下如何使用航母?航母热已经发酵了很长时间,但是,也许是我孤陋寡闻,无论在报纸上还是在网上,没有找到答案。让我们看一看美国人如何使用他们的航母,或许对我们的有些启发。美国在中东战争中使用了航母,而且确实很有效率。美国的航母也经常光顾中国的台湾海峡,香港,南海,每一遇到台海危机,美国的航母战斗群就会出动一下。这使得没有航母的中国人心中很是不自在。于是航母情节与日俱增。但是我们从来没有看见美国人用航母去威胁前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美国驻在横须贺的航母几乎总是南下威慑中国,或者远赴中东,却从来不去额霍茨克海,更不去白令海峡,连近在咫尺的海叁巍,那可是俄罗斯在远东的海军重镇,也没见美国的航母去光顾过。更没有听说过美国航母深入波罗的海,去探一探彼得堡的虚实。就连去年夏天的南奥塞梯事件时,美国要对格鲁吉亚进行“人道援助”,也没有派运输量大,速度快的航母而是派了巡洋舰。相反地,他们两国的核潜艇和战略轰炸机倒是经常肩并着肩对抗较劲,不乏相撞和险些相撞的故事。美国人花在核潜艇上的钱恐怕比在航母上的多得多。苏联没有一艘核动力航母,但是美国从来不敢轻视苏联这个对手,就是现在苏联解体了,剩下的俄罗斯仍然是美国不得不尊重的对手。还有,苏联解体之后,俄国面临经济困难,首先被裁减掉的就是航空母舰,俄罗斯有比我们更长得多的海岸线。如果我们稍微研究一下他们的军备竞争我们可以看到核潜艇和战略轰炸机才是大国对抗的主要武器,而航母不过是大国对付小国的利器,它早已经从大国对抗中淡出。因此,即使中国将来有了航母也不应当以自己的航母去对抗美国的航母,那样做就是以己之短攻人之长,是下下策。可惜经常有人喜欢用下下策,因为下策往往是在常人的智慧的范围之内。对付美国的咄咄逼人的航母战斗群,最有效的还是导弹,潜艇甚至智能水雷等出奇制胜的武器而不是航母战斗群。航母的最大的问题是体积太大,因而目标太大,难以隐蔽。有人说打航母也不容易,说什么发现难等等,等等。这么一个庞然大物你就应当从它在海港里的时候就盯住它,跟踪它。由于他的庞大,所以昂贵,所以数量非常有限。就连美国也只有十二艘。怎么不能一直盯住他们呢?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还搞什么航母。假如今天中国有航母可以肯定,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里的势利小人不敢对中国说不。这只能说明作为实力的象征航母还是有点用处。但是南海的问题不能等航母。从实际效果来说,在南中国海建设两个海-空军综合性军事基地比造航母更有效,既省钱又上的快。首先,航母上飞机的起降要受天气风浪的影响,而依据岛礁的军事基地的机场可以是全天候的。有人说南沙或中沙在我们手上没有足够大的岛屿。那为什么不能建造人工岛?无非是多用一些钢筋水泥,比造航母省多了。在基地旁边可以实行船耕,一来解决基地人员的蔬菜水果等必需品,二来,也许更重要的是,农业和养殖业会制造一些噪音为我们的潜艇活动提供了很好的掩护。现在有人说航母是海军建设的核心,要围绕航母来组建海军。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海军少将,军事专家,张召忠教授就说过这类话。希望这只是他个人的观点。他甚至说美国的300多艘军舰就是围绕航母组建的。这根本不是事实。就是张先生说的这些数字也不能自圆其说。一个航母战斗群当然是以航母为中心。但是,美国有大量核潜艇,除了配备给航母战斗群的还多出来不少。第一,我们称之为战略核潜艇的,作为二次核打击力量的远程导弹核潜艇绝对不分属于航母战斗群,不是围绕航母转的。此外美国有一批用战略核潜艇改装的攻击核潜艇,可以携带150多枚巡航导弹,其打击力量远超过一个小型航母,它既是与航母共同作战也不是陪属于航母的。中国要造航母当然要有配套的航母战斗群的其他舰艇。但是,这绝不应当意味着海军的建设要以航母为中心,要围绕着航母战斗群来规划,建设中国的海军。为什么?既然军队是为了打仗而建设的,就必须考虑战争中可能发生的事情。如果两个有航母的国家交战,由于航母有很强的战斗力,而航母的数量有很少,而且目标巨大,那么可以想象双方都会把对方的航母作为打击的重点。而航母尽管有一个战斗群的保护,毕竟目标太大很难抵挡对方的饱和攻击。所以,战争的最大可能性是双方的航母要么远离战场要么首先被击中,结果,真正决定战争胜负的较量是在没有航母的情况下进行的。假如中国的海军是以航母为核心,为龙头建设的,就像张召忠教授在电视上所说的那样,在真正的战争中将陷入非常难堪的被动局面。因此,必须准备在作为象征的航母被击中的情况下还有能力打赢战争。这个话肯定有不少人不愿意听,但是,如果你是个认真思考战争的人,你就不的不饮下这杯苦酒,就不得不冷静地反反复复地认真考虑考虑这一点。这是我今天要说的最重要的一句话,重复一遍:即使有了航母,也不能对它们寄以太大的希望,要准备打没有航母的大海战,准备在航母不能参战或被击中的情况下赢得战争。实际上美国的海军就是这样构成的。航母是对付弱小对手的工具,而与大国的较量主要是战略轰炸机,核潜艇。不止有装备核武器的战略核潜艇,还有核动力的常规武器的,携带150多枚巡航导弹的对岸攻击的潜艇。潜艇,由于它的隐蔽性,越来越受到受到重视。中国,由于在可见的将来的几十年中,都将处于守势,因此第一,一定要有能够发现并对抗这种核潜艇的能力;第二,还应当研究开发更多的技能发挥潜艇的优势又能满足防御作战需要的各种潜艇。第三,作为威慑性武器,中国还要在太空武器的研究上保持不落后。有些大国拒绝签署太空非军事化的国际协议,这就逼迫我们必须开展空间武器的研究。所有这些都比航空母舰更加重要。另外,我以为,研制一种可以潜在水下发射飞行器的舰船对于取得制空权制海权是非常有意义的。在理论上不存在任何困难。我想有些国家恐怕已经在搞这类研究了吧?我们不能只看到人家给你看的东西,要探索理论上已经可能的其他途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37474-1006632.html

上一篇:对钱大鹏的新狭义相对论一文的一点意见,哈勃常数的预言就是笑话
下一篇:B0mixing 是不是CP不守恒?
收藏 IP: 99.245.100.*| 热度|

3 蔡小宁 檀成龙 魏焱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5: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