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定胜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lyskyz 哲思天地,人定圣天不胜天:人心要和睦安定,以天理为圣,敬畏天理,尊重良知。

博文

同行评议的目的与方法之:公开评审与匿名评审的优劣辨析 精选

已有 8882 次阅读 2021-3-3 08:18 |个人分类:教育教学与科研方法、学术评价|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学术领域的同行评议,其唯一目的是:把关遴选出那些真正有创新性和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同时排除乃至否定掉那些没有创新性、没有价值尤其是错误的科研结果以避免这类科研结果误导其他同行和误导世人。

为达成上述这个目的,在技术上,同行评议(同行评审)的具体做法,既可以是进行公开评审,也可以是进行匿名评审。然而,值得高度重视的是:虽然公开评审未必一定会是公正的,但匿名评审更未必天然就是公正的,而且,相比较而言,完全公开的专家评审才会更有利于得到公正的评审结果。这是因为:连在公开评审中都不能或不敢坚守公正立场或不愿意进行公正评价者(即使这个‘公正’是评审者在其认知水平下所自认为的公正),不可能会在匿名评审中突然反倒变得公正了;连在公开的评审中都能胡评乱评的人,不可能会在匿名评审中突然变得严谨认真起来。

在公开评审中能够严谨认真且敢于坚守公正立场和坚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谦虚作风者,在匿名评审中才能同样严肃认真,才能更好地敢于继续坚守公正立场和继续坚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谦虚作风;同样地,在匿名评审中能够始终坚守公正立场和坚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谦虚谨慎的学术作风者,在公开评审中更会坚守其公正立场和谦虚谨慎的学术作风(即使可能会碍于面子或人情关系的考量导致其在公开评审中的用词轻重有所变化,但通常情况来说,其评论的底线一般不会有重大变化,更不会有质的变化)。

也就是说,在通常的学术评审和同行评议中选择匿名评审机制时(尤其是匿名评审机制要想真正发挥其正面积极作用的话),必须要有这样一个默认的前提条件,即:默认参与匿名评审的专家们有足够的学识能力且能够尽力做到公正评审,同时又能够保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谦虚谨慎的学术品格。这个前提条件若不能充分有效地满足的话,匿名评审只会带来更多的负面作用和负面效应。

既然匿名评审机制要想真正发挥积极作用有如此严格的前提条件,那么在人类的学术历史中,为何匿名评审机制居然逐渐成为了一种被普遍采用的评价机制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主要是为了避免出现‘由于评审意见中可能做出的批评和反对意见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与矛盾’之类的问题,而绝非是因为匿名评审机制相比公开评审机制可以更好地确保评审结果的公正性和独立性。恰恰相反的是,做事不公正和人格不独立者,在匿名评审中会愈发做事不公正和人格不独立。更为详细地:如果评审者做事经常是不公正的或是不够公正的(包括经常不愿或不敢说真话),如果评审者的人格是不够独立甚至是很不独立的,以及如果评审者并不真懂并不具备对该成果进行评审的学术水准和学识能力的话,则不论是公开评审还是匿名评审,都不会得到真正公正的评审结果和真正独立的评审意见,而且此时匿名评审机制才是这种评审专家得以混水摸鱼和胡评乱评的最好环境条件,相对而言此时采取公开评审机制才能更有助于遏制此类专家胡评乱评的不负责甚至恶意乱评的行为。

综上,本文的简化结论是:首先,从评审结果是否公正和是否独立的角度来说,不论在任何条件和任何环境下,公开评审都是相对更优的评审方法,匿名评审都是相对更差的评审方法,过度推行匿名评审机制很容易催生不负责任的评审行为从而反倒容易恶化评审风气,尽可能地采取完全公开的评审机制才能有效地遏制不负责任的评审行为和由此不断改良学术评审风气;其次,选择匿名评审必须要有这样一个前提条件,即评审者不论在公开条件下还是匿名条件下都愿说且敢说真话,尤其是都能够真正尽力做到公正评审和谦虚谨慎的独立评审,此条件若不满足,则公开评审才是唯一的最优且最可靠的评审方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34816-1274733.html

上一篇:每个人都有一部历史——兼谈教育和科研问题
下一篇:科研只是人生的诸多选项之一,兼论清华北大的研究生考街道办有何不可?
收藏 IP: 223.68.84.*| 热度|

19 杜占池 刘玉胜 黄河宁 曾杰 杨正瓴 王安良 姚伟 檀成龙 宁利中 彭振华 高建国 姚远 张士宏 梁洪泽 黄永义 郑永军 王大元 石晓燕 郁志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8: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