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定胜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lyskyz 哲思天地_人定圣天不胜天:人心要和睦安定,以天理为圣,敬畏天理,尊重良知。

博文

学者收入不如影星是合理的么?

已有 3581 次阅读 2016-10-30 21:15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学者收入不如影星与人的消费需求结构有关
引子:
拥有智慧是人与动物最重要的区别,智慧程度的高低是反映文明程度高低的最重要指标,因此创造知识、发掘智慧的学者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在学者的收入应该达到多高水平的问题上,不同时期、不同社会体系的做法经常会有巨大差别,这种差别在有些时候对于知识的创造和传播有着显著影响,争议也较大。
正文:
那么究竟该如何设定学者的收入才是公允合适的呢?以及学者收入常常不如影星是否是合理的呢?本文提出这样一个思想:即在一个成熟的市场化环境下,任何一份工作的薪酬待遇,都应与其工作对社会大众的消费需求的满足程度成正比,消费需求被满足的多则收入水平高,反之则反之。由此观之,学者的工作虽然对人类社会的知识创造和智慧传播非常重要,但大部分学者个体对知识创造和智慧传播的贡献都比较小,其本人直接面向的受众人数也少,加之由于对知识本身的消费仅仅占普通大众日常消费需求结构中的一小部分,因此具体到学者个体来说,其工作对整个社会人群的消费满足程度并不太高,薪酬待遇不会太高是正常的(需要补充的是,虽然很多日常消费品中蕴含了大量的科技知识创造,但这些科技制造来自许多学者和企业员工,因此大部分时候其价值需要分摊到许多学者和技术工作以及营销工作等人员身上。而对于有重大经济价值的技术发明来说,发明者收入也经常会很高,并不比普通影星差)。相比之下,许多影星的表演和创作受众面很广,加之越发达的经济体系中,普通民众对娱乐影视的消费需求在其日常总消费中的占比并不低,因此影星尤其是当红影星的收入往往会远高于普通学者。
由此观之,学者收入不如影星的现象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正常的,这与人的消费需求结构有关。更加详细地:影星中越大牌越红的收入越高,这是市场价值规律决定的(本质上是由对人的消费需求的满足程度决定的);而对于学者来说,不仅大部分学者收入不如影星的现象是正常的,即使是在学者当中,拥有重大技术发明的学者收入远高于纯理论性的世界一流乃至世界顶尖学者的现象也是正常的,这也是市场价值规律决定的(同样本质上是由对人的消费需求的满足程度决定的)(当然,这也和学术成果认定的滞后性特征有关,越重大的学术成果其公认和价值挖掘的时间往往会越滞后)。因此,对于一个学者来说,如果在意收入的话,要么去做技术发明,要么改行去当影星;而如果在意的是在学术上做出流芳后世的学术成果和学术理论的话,那就不要太在意收入,只要收入能达到衣食无忧、生活体面的水平即可,当然在社会财富分配中对高水平学者的分配比例能更高一点的话也许更好。

对于真正的学者来说,探求智慧本身所带来的快乐就已经是对自己的最大奖赏。
结束语:
社会财富的分配无外乎两种模式:市场自动分配模式和人为指定分配模式,当然在实际运行中有更多的分配方法是介于这两种模式之间的分配方法。影星的财富分配模式更多属于前者,学者的财富分配模式更多属于后者,但不论哪种模式,其中真正发挥长远作用的是价值规律,尤其是“个体收入,应与其工作对社会大众的消费需求的满足程度成正比”的规律在发挥核心作用。

本文最初构思是在2016年10月25日23时于K1191次火车卧铺上,10月30日起笔撰写完成,是为记。

 

蔡宁博主提到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中有过对NBA明星的分析,也解释了明星为何可以获得巨额收入。我以前只听说过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写的好,但还从未翻阅过。今天专门去图书馆查阅了一下,居然已经出到第七版了,英文的据说出到第八版了,看来的确是本非常经典和受认可的教材。不过我在第七版里好像没有找到相关论述,但是在第六版中的第408页的确有相关论述,小标题是“19.1.5 超级明星现象”,文字很短,所给出的核心解释是:“超级明星产生在有两个特点的市场上:(1)市场上每位顾客都想享受最优生产者提供的物品;(2)最优生产者以低成本向每位顾客提供物品成为可能的是生产这种物品所用的技术。”此外,文中分析的案例是演员和网球明星,而不是蔡宁博主所说的NBA明星,也许是蔡宁博主的回忆稍有偏差。
从曼昆的解释来看,显然和我的解释思路和角度是很不一样的,各具特色,不过曼昆在书中的解释虽然也有力,但显得有些蜻蜓点水,并没有深入展开其内在机理的剖析。我的解释角度和思路与他的解释可以算是互补关系,而不是重新发现曼昆先生早已指出的思路和解释。
值得一提的是,延续本博文的思路和理论雏形,还可以进行如下的深入研究:从民众的消费需求结构及其总量的定量化(或半定性半定量)分析入手,可以各种门类的社会产品生产需求及相关从业者收入进行定量化分析,从而可以更加科学准确地梳理出各行各业的经济规模总量以及相关从业人员的薪酬收入形成机理。在此基础上,如果能进一步对民众的消费需求结构变动进行统计分析和预测,则可对各行各业的经济发展前景和相关从业人员的薪酬收入进行预判,从而或直接或间接地对企业发展和政府经济规划给出科学决策依据。
更为具体的,比如对于环境保护行业来说,对环境的需求就是一个不断变动的居民需求,在人的消费需求结构中,对环境质量的需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一个逐渐发生发展的过程的,早期人类以及经济水平低下甚至困顿的人,是几乎没有对环境质量的消费需求的,只有当基础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逐渐萌生和增强对环境质量的需求,而环境质量的需求不仅与经济水平的增长呈正相关,也与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宣传教育有关。同时尤为值得重视的是,环境质量的需求要变为现实的消费购买力,必须和环境保护法治的全面严格推行,以及环境质量、环境污染等相关信息的社会公开等因素紧密相关。上述研究如果都能顺利完成的话,可以由此从消费结构需求的视角,从经济、技术、法治和宣传教育等多个方面,有针对性地且切中时弊地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的环境保护方略提供科学决策参考。

2016.10.31补充回复以上内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34816-1011825.html

上一篇:“三八二十三”故事体现了什么中华传统智慧?
下一篇:学术探索应该是快乐的
收藏 IP: 221.178.177.*| 热度|

5 蔡宁 陈楷翰 bshhzai wgq3867 xlsd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21: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