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inbow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rightzhang Follow heart; Express freely; Comment objectively.

博文

博士就业的困惑 精选

已有 29662 次阅读 2013-7-17 11:25 |个人分类:R1科教文|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博士, 就业

博士就业的困惑

 

    7月是大学生毕业离校的日子,除了毕业典礼时的兴奋和激动,也有面临踏入社会的迷茫和期待。如何找到好工作,几乎是毕业生最关心的话题。对于博士毕业生来说,21年的苦读,对工作的期望当然更高,但压力也更大一些。在多数人眼里,既然是博士,自然要比别人薪水更高,职位更好,工作环境也更忧,应该不是去当公务员或高校等事业单位,就是去大型国企或跨国外企,从此,人生翻开新的一页。可实际上,那些好单位需要这么多博士吗?

 

   看了下面新民周刊的这篇文章,心里不仅感慨万千。《博士扩招暗藏质量问题 学历贬值致“博士无用”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21846&do=blog&id=708832

 

   对绝大部分读博者来说,能坚持到拿到学位毕业是不易的。特别是博士答辩顺利通过后穿着博士服校园留影时,读博期间的艰难心酸只有自己知道。博士大多对科研感兴趣,也可能是性格上比较追求完美或做事执着。对于博士,导师和学校会起到一定的教育和引导作用,但我觉得更多的是筛选作用,即选出感兴趣且有能力者读博。基本是人到了二十几岁本科毕业时,觉得对科研有兴趣并且自信能完成博士学位,相信拿到博士学位后可找到更好的工作,于是就去读博士了。

   但工作后就会知道学校学到的知识其实是很少的,实际工作中能用到的不足三成。但让博士去做的工作往往是比较有难度和挑战的工作,因此,练好内功是事业起步阶段必需的。同时,做好职业规划也十分重要,要对自己所在行业有较广泛而深刻的认识,明白自己职业发展的可能路径以及需要哪些知识技能,然后有计划的增进职业所需的能力。

 

   作为博士,虽有学历和专业能力方面的优势,但在实际工作或职业发展中存在的弊端也不可忽视。

 

   如就业面窄,有实力招博士的公司少;专业很难对口,招的博士都是需要极强的专业素养,甚至是某一个极细分的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年龄问题,就算直接从小学顺利读完博士,出来也二十七八岁了,剩下的上升时间紧,不能在三到五年内有所突破,就很难在35岁上到一个合适的平台;家庭压力,毕业就面临结婚生子,家人肯定要陪伴的,做事业的时间十分有限了,特别是女博士,生孩子对她们事业影响很大。

   对于博士,有很多人际关系需要小心应对。高学历必然使领导和周围的人对你产生高的期待;科研难题别人做不出来正常,你做不出来就会是高分低能的表现;如果主管不是博士而且心眼小,还会防范着被你超越把他的位置顶下来。因此,一定要在别人叫你博士的时候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切不可持才傲物,不懂装懂。在任何地方,只有做出成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才能得到别人内心的尊重。

 

   博士就业难,最关键还是国家产业发展水平不高,教育和科技创新体制落后造成的(国家的产业规划和教育发展的协调问题,但也不仅仅是协调问题,而是二者发展都不足)。

 

   培养那么多博士,却没有那么多的工作岗位或社会需求,自然造成博士就业难。回想起2000年前后,人类基因组计划轰轰烈烈之时,生物专业极其热门,录取分数线往往是最高的,众多的高考状元和高分考生都去学生物。而现在呢,学生物的不好找工作,好学校的毕业生就出国或读研,其他学校的,很多都转行了。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生物热门学的人多,供应量大而贬值,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家虽然叫了好多年发展生物高科技,却大多只存在于实验室研究阶段,产业化上没有跟上,生物行业发展不足,高新企业规模不大对研发投入不重视,高端研发的岗位不多,生物博士自然没去处。其他专业或行业也有类似的问题。

 

   博士就业难的原因归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条:
1. 博士的扩招,导致博士数量大幅增加,质量却没跟上,这种跨越式发展不可避免造成此局面。
2. 博士的教育和科研培养与社会需求不接轨,而且中国教育从中学到大学到研究生在这方面一直有待改进。
3. 博士的科研环境,即中国的大学和研究所的科研体制,在科研项目申请和评估上对真正的创新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制约了博士的学术水平发展。

4. 博士的就业难,国家提供不了那么多高端研发岗位,正处产业转移升级阶段,从低端的粗放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产业链更高端发展。

5. 博士毕业后都去沿海发达地区,收入高条件好,同时门槛也高竞争激烈,感觉就业难;但中西部则博士需求无法满足,博士们不愿意去,区域发展不平衡也是一种因素。

 

   当然还有其他原因,欢迎大家补充。我会适时添加进来。

 

   补充:话又说回来,再艰难的外部环境也可通过自身努力干出一番事业来。要能学习当年老一辈科学家搞两弹一星的精气神,什么事做不成啊。只是现在物欲横流诱惑太多,要能静下心来潜心做学问,等出了成绩,不怕没好机会。困惑,源于自己内心,主观因素占八成,不能只强调客观。

 


   另外,以下是和师兄师姐(博士们)交流中听到的一些找工作或跳槽实例,以供参考:

   一位师兄曾应聘陶氏化学的采购专员,面试官充分肯定了他的能力,包括学生干部经历和一些实习经历,但觉得职位与他不是很匹配,最后招了一位有几年工作经验的本科生。
   一位师姐曾应聘通用GE的技术支持,职位大体是匹配的,但所做主要工作的研究方向很细(热力学的一个研究领域),结果她在回答专业相关问题是卡壳了,失之交臂。其实相关的实验她是做过的,但做得不多只是补充论文数据。
   还有一位师兄曾应聘安捷伦的产品应用专员,职位还比较匹配,虽然专业知识基本回答上了。但职位还需要有一定营销素养和很好的口才,他虽然读书时专业很强,但社会实践较少,也错过了。

   有的职位英语要求很高,直接和老外面试,而且很多专业词汇的。有一个印象深刻的例子,有位仁兄做过学生会主席,自视很高,面试时侃侃而谈,说对行业有多了解,希望在公司能接触到更多行业中的优秀企业和人才,结果主管面试官直接问他你要了解这么多做什么,最后悲剧了。对于跳槽的,如何回答为什么离开之前的公司这问题很关键。至于一些去研究所或高校的博士们,基本上是有路子的进去了,没路子的只能看运气,很难。

 

   当然最后大家也都找到工作了,只是是否合心意而已。有人说找工作就像找对象,不一定要最好的,要最合适的。合适的工作条件,合适的就业心态,彼此都有需求,才能一拍即合。

 

   祝愿毕业的博士们都能找到逞心如意的工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1846-708845.html

上一篇:科学不应是工具,应成为一种素养,一种态度
下一篇:PX项目怎样取信于民--PX项目的理性探讨
收藏 IP: 223.104.212.*| 热度|

26 秦逸人 张忆文 曹建军 陈祖昕 袁斌 陈福强 罗春元 戴德昌 沈友明 李汝资 吴锦宇 温世正 金小伟 刘淼 廖晓琳 梁茜茜 高常军 郑秀娟 蒋敏强 金拓 张博 Acad biofans ZongW waterperfection zzxjw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02: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