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产业天使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nwsapa 创新创业,以人为本 天使投资,专注健康 开博调侃,舞文会友

博文

创新创业奇才MIT教授鲍伯-兰格与您分享他的创业经验 精选

已有 17618 次阅读 2013-6-14 09:06 |个人分类:创新创业|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创新创业, 创业经验

Robert Langer.jpg

鲍伯-兰格 他从1987年起与其他教授创办第一家公司起,就没有停过,他一口气办连办25家新公司,多数是与他的学生和博士后.  作为麻省理工著名教授, 他43岁就拿下美国三院院士头衔, 是历史上最年轻的. 得过许多大奖, 就差诺贝尔奖, 他不仅学术做得好,而且很有商业头脑.他先后创办了20多家生物技术公司,申请过900多项专利,其中400多项已经授权,多数被他自己创办的公司或数十家药厂器械公司转让.他的实验室据说也是全美最大的,100多号人,每年1000多万美元的研发经费,研发效率和产出极高.

自幼他就喜欢化学,他在康奈尔大学和麻省理工拿了化工专业的学位,进入研究生院后,他没有走化工专业毕业生的传统老路-去石化行业做相对轻松和流行的工作,而是想用自己的化学和化工背景,研究开发与生命健康有关联和帮助的项目.他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发现和创造这样的技术和发明,用论文形式发表这些成果,希望企业界发现这些成果的价值,接盘搞产业化.但这样美好的愿望并没实现,他发表了不少论文,但没有人看明白他的成果究竟有哪些潜在价值,所以商业化希望基本落空. 于是他改变策略, 自己创办公司.从此不可消停, 片刻都没停顿。他创新创业和独特的成果转化成为业内楷模并传为佳话.

鲍伯-兰格创办公司的方式很独特,不到时候和火候,他不轻易开办公司, 他很知道投资者的心态, 在什么阶段,什么价位, 什么比例股权, 投资者愿意进来参股. 所以他的每家公司,不愁找不到钱与合作伙伴,当然有的公司是他手下高足担任CEO或技术总监, 有的是从社会上招聘能干的CEO, 他在最近发表在生物技术企业家专刊上分享他办公司的一些经验和心得. 他认为办科技创新公司,需要具备一些重要条件,

创办科技公司需要有3P,
platform, paper and patent.平台技术,论文和专利

平台技术

一项新技术可以让人感兴趣,并对科技和工程有创新贡献,但不一定就能构成平台技术.平台技术通常能通过应用核心技术,开发出不同的系列产品,这样的平台就有必要形成新公司.像基因泰克就是利用遗传工程和重组DNA技术平台所创办的伟大公司.用高分子微球可以用来缓释药物,这就是 Alkermes公司所利用的平台技术.任何新的创意,如果能用于不同应用和多个产品开发,那就有平台技术的元素,即使您的创意和研发还在早期也无妨.

尽管孤立单项的非平台技术也能成功,但具有平台技术的公司和专利技术容易找到钱和合作伙伴,拥有平台技术的初创公司比单一产品的公司更容易成功或有更大机会.在业内施展影响.

发表论文

是学术界升迁的敲门砖,为什么对创办公司如此重要? Langer解释说,在一流杂志上发表高质量论文并非做秀,而是通过同行评议,证实您的创造发明或发现是有重大突破,光自己说好,那是黄婆卖瓜, 只有同行或竞争对手说好,才有市场潜力和投资价值., 他举例说,他实验室发表在科学杂志的气溶胶文章,导致公司AIR的诞生.一篇自然杂志的论文催生了MicroChips,专门针对药物输送技术的公司.在Langer看来,如果没有分量的论文作铺垫,基本很难成就一家伟大的公司.保持神秘,不愿意接受同行评议的成果,很难找到科技和商业的合作伙伴.当然有时一篇论文还不够,在开发过程中,还需要概念验证性的好论文.

专利;
这是Langer实验室的标准流程,直接从发表论文的过程中,提前申请掉.最理想的是保护范围尽量宽的平台技术专利.这样可以阻止竞争对手吃到免费午餐.投资者和商业合作伙伴对这方面非常看重,没有IP保护的技术,无法吸引资金投入.这事资本逐利的本性决定的.没有专利,投资者不会放心去投资高风险高投入的项目.也许有人会说商业合作伙伴有时会限制某一技术或发现的应用,Langer说他的经历中,很少有这种事发生,尽管有的商业合作伙伴的确有买断某技术,但不用其专利,只是为了防范别人竞争,用专利做挡箭牌.遇到这种情形,需要提前识别,并在合作协议中加以预防和限制.  

注:  兰格在MIT的每项专利都属于职务发明, 但他都是通过技术转让办(TTO),获得学校授权许可,把专利转到自己创办的公司,让学校拿些股份,或转让费加里程碑支付及销售提成. 这种规范的模式,让产学研很好的结合,这种模式在中国没有建立体系., 教授各自私下开公司现象严重. 其实这样的做法,公司一旦做大,  也难免有官司或后患. 创新创业何必要做得像偷鸡摸狗似的 这不是正路.

其他因素

鲍伯- 兰格从他的经历中,告诉大家,成立新的公司,除了上述三项基本要素,另外还需二项因素, 才可增加生物创新企业的成功机率.

第一就是有足够令人信服的证据,平台技术能解决问题.原理和概念的严格论证,总是要在试管试验之外再添加有保险系数的实验结果.必须在动物模型或活体试验中,证明可行.有了3P,再加上概念和原理的论证., 才是严谨的,称得上Good Science. 他举例说,药物输送技术平台公司BIND BioScienses就是这样的成功案例.Langer实验室开发了新的纳米技术,用于向肿瘤靶向输送药物.他们在动物身上反复试验,证明可起效并缩小瘤体.在所有这些关键试验都顺利完成后,他才与Omid Farokhzad创办了BIND科技公司,如今这家位于剑桥的生物公司已经与好几家跨国药厂签署大单,合作开发某些药物.

第二项重要因素是人. 创业艰难,任何成功的企业都是靠优秀的企业家和创业者,即使有再好的平台技术,如果没有执着的企业家,不畏艰险困苦,不断攻克重重难关,永不放弃的精神,企业无法成功完成产业化,也无法得到投资者的长期支持.Langer的学生John Santini就是这样的代表人物,他的博士论文就是开发一种药物输送装置,他从博士论文做到动物实验再过渡到人体试验,一路走来,很不容易,解决了许多许多的技术困难.正是基于这样的拼搏和创新, Langer和另一位教授与John Santini 共同创办了MicroChips公司.Langer称他很幸运,能在MIT和大波士顿地区找到这样的人与他共同创业,并取得令人自豪的成就和成功.
 

Langer说自从80年代,他创立第一家公司起,他创办公司的原则和策略一直没变过.但许多投资者的投资兴趣和重心在变.他的某些创意在今天看来也许有更大空间,要让这些创意发明变现,仅仅是单一公司或平台来操作也许有难度.所以他还是坚持先建好强大的基础.有SP作铺垫,资金和合作伙伴自然会随您而来.Langer并不否认,取得这方面的成功,只有他的道路可循.他认为任何成功的企业,需要有好的合作伙伴,能干有执行力的CEO,并有专业和给力的投资者.对初创企业而言,CEO和投资者很好沟通和互相理解支持十分重要.好的风险投资对企业有很大帮助.Langer本人深得风险投资者的信赖.他的科技做得好,他对创办科技企业很有心得和经验,所以在什么时候找钱,问谁要钱,怎么谈价,他都十分有把握.这些良性循环让他在资本界如鱼得水.这就是他既做教授,又做企业家的成功之处,在这个世界上,也许很少像他这样多产高效的科技和商业二栖大鳄.他的成功自然有他的道理.难怪世界上最大的健康产业慈善基金也要请他当顾问,评审许多GreatChallenging 项目.

他大约每周花8小时在他创办的这么多公司事务上,他在25家公司中的12家中担任董事,其他四家则担任非正式顾问, 所有这些公司的股票和顾问费已经时他成为科技富翁.但反复强调赚钱不是他的兴趣所在,帮助人们改善健康是他的意愿.他也是许多大公司的顾问,但他认为,公司越大未必创新活力高,许多创新成果出资学术界,是因为企业的创新氛围与学术界不同.学术界鼓励走前人未走的路,大公司不希望把钱砸在周期很长的基础研究上.

鲍伯-兰格创办公司不是像其他人那样必须陷身到公司的许多日常事务,他创办公司的使命主要是贡献和萌生创意,帮助公司实现产学研转化.与许多高产的科技实验室不同,鲍伯兰格的实验室,最擅长是将人,剥离出的公司和出版这三方面的因素和需求.他是资源整合的高手.他手下的学生各个很优秀和好学能干,但他并不给他们施加任何压力,必须让他们做成商业价值的东西.事实上,他的学生,有一半去了大学做教授和做研究.另一半去了公司,或自己开公司,有的去做孵化器和参与投资公司.他的桃李满天下,这是鲍伯兰格常常引以为豪的.

鲍伯兰格的成功,也离不开学校对他的支持., 学校技术转让办,帮他申请了数百项专利,80%最后得到授权.MIT有明确的政策,可以鼓励教授和学生分享职务发明的未来收益,可以在他们有发明最后导致新公司成立的企业内持股,但禁止教授和学生在那些提供研发经费的企业内持股.防止利益冲突,学校有严格的政策和规范要求.

 
鲍伯的成就, 使他在美国和世界生物科技界名声很响. 与他合作的企业和投资者很多. 奥巴马也请他做顾问. 他不仅是MIT的骄傲,也是美国的骄傲.中国的学术界很缺他这样有商业头脑,又擅长与投资者,商业合作伙伴打交道,并长期精诚合作取得圆满成功的大牌教授.他的心态很好,做科技公司创始人,让自己的学生,同事和职业经理人去运作.他可以集中更多精力和智慧去解决更多科学难题.有这样的运行机制和分工协作,科研成果产业化才有可能高效推进,成果硕出.

他与投资者的关系特好。波士顿有一家投资公司,Polaris Venture 在过去18年里投资17家鲍伯-兰格创办的公司,尽管目前还没有特别让投资者赚钱的公司,有些公司已被并购,其他公司还都在运行中,不过投资者还是很支持很有耐心。直到今年才看到很好的眉目。估计Home Run的企业应该也为期不远了,

人物介绍

鲍伯-兰格于1948年8月24日,出生地为纽约奥贝尼,他本别在康奈尔大学和麻省理工获得其化学工程学士和博士,此后他师从哈佛医学院教授 Judah Folkman做博士后,以后成为麻省理工教授,目前他在学术界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生物工程实验室,每年保持上千万美元的研发经费,100多名研究人员,他发表过1200多篇科技论文,申请或获得过近900项专利. 他是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和医学院三院院士. 他的专利技术被上百家企业转让和商业化运用.他和他的学生及合作伙伴创办过20余家生物科技公司,

它们分别是

Acusphere
AIR
Arsenal
BIND Biosciences
Blend Therapeutics
Enzytech (Acq. by Alkermes)
InVivo Therapeutics
Kala
Living Proof[18]
Microchips
Moderna
Momenta
Pervasis
Pulmatrix
Selecta Biosciences
Seventh Sense
Sontra Medical
Taris
Transform
T2

中国多数教授办公司,都放不下老板心结。自己的学生怎么可以做公司的老板?或请外来和尚做CEO? 正因为这样违反用人和创业规律的心态,所以才无法使自己的公司做大做强,也无法让自己的小农经济公司得到专业投资人的支持,更不要说让鲍伯兰格这样开几十家公司了。所以中国科学成果产业化效率低的关键因素在于教授的心态和观念需要改变,做自己擅长的事,教学与科研,而不是自己做老总办公司。这个陋习一定得改。否则资本无法介入。

鲍伯-兰格的一天    (看他是怎么度过繁忙的24小时)
http://www.nature.com/news/2009/090304/full/458022a.html


后记

从事早期生物医药风险投资多年, 一直在关注这位创新创业大师, 这是我最崇拜和敬仰的横跨科技商业的二栖大师.久仰大名, 他很务实,不来虚的,他父亲50多岁就死于心脏病,所以立志要做生物科技研究,一心想把科技发明和创新用于人类健康事业和临床应用. 他是风险投资者最看好和喜欢的创业合作伙伴. 投资就要找这样的人合作, 才有很高的胜算和投资回报.

注:本文主要根据下文编译

A personal account of translating discoveries in an academic lab

Robert Langer1
Journal name: Nature Biotechnology
Volume: 31, Pages: 487–489

Robert Langer shares th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learned through his involvement with more than two dozen biotech startups.

阅读全文
http://www.nature.com/nbt/journal/v31/n6/full/nbt.2609.html

 

另外再给大家介绍一位埃默里大学的一个药化教授,这位教授也是生物科技界的牛人,据说办了五家公司,身价也快接近10亿美元,全球抗艾滋病和肝炎的药物几乎过半有他的贡献和发现。
 
全职教授生财有道: 鱼和熊掌如何兼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21616-516474.html

鱼和熊掌很难兼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21616-271406.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1616-699302.html

上一篇:葛兰素中国研究中心论文涉嫌造假案调查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下一篇: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创新创业人才?
收藏 IP: 58.100.57.*| 热度|

41 史彭慧 刘玉强 林章凛 田云川 黄盛珠 李大斌 于涛 王秋祥 雷宁 吴志诚 曹聪 杨志和 陈楷翰 李毅伟 张海霞 罗春元 刘晓峰 肖可青 赵保明 王峻晔 董彬 梁洪泽 吴国胜 刘晓锋 赵凤光 贺乐 崔全顺 郑坤毅 唐常杰 陆泽橼 赵睿 肖创 谷道楠 陈冬生 yangwencao davos helloliu yunmu netmeter VinceZhu UNCblue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0: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