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给《中国诗词大会》提几点建议
2017/2/18
今年春节期间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无疑是最受欢迎的一台节目,它不仅赢得了极高的收视率,而且还引起了网间热议。在一片喝彩声中,也引来了一些批评声。这些批评主要来自民间的诗词爱好者。我这里不去谈论这季《诗词大会》引来的是与非,只想谈谈由《中国诗词大会》而想到的几个问题,提几条个人的建议。
《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选手对诗词知识的比拼,主要表现在背诵能力和临场反应能力上,诗词的赏析主要由主持人和几位作为嘉宾的学者来掌控。这两季节目尽管有不尽人意之处,但瑕不掩瑜,总体上效果还是不错的。
一、《中国诗词大会》应该提升水平档次
对诗词的赏析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可分三个阶段,分别对应诗词的三个层面:(1)语言层面,包括音韵、修辞、句法;(2)意境层面,是由单个意象组合而成的整体意象;(3)境界层面,指读者从诗词作品的整体意象中获得的感悟。
例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是一首五言絕句,押删韻,其平仄如下: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平平中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第三句“看”字在古汉语中可读平也可读仄,此处作平声。“两”字是仄声,按格律应是平声,但此处是一个可平可仄的位置(中),所以不算违反格律。
《唐诗选胜直解》:“山间之所有者,鸟与云耳,今则飞尽矣,去闲矣。独坐之际对之郁然而深秀者,则有此山,陶靖节诗“悠然见南山”,即此意也,加“不厌”二字,方醒得独坐神理。言浅意深,人所不能道。”这是对这首诗作字面上的解释。
《诗式》对此诗的解析更进一步:“首句‘众鸟’喻世间名利之辈,‘高飞尽’言皆得意去,尽为‘独’字写照。‘孤云’喻世间高隐一流,‘独去闲’言虽与世相忘,而尚有往来之迹。‘独’字非题中‘独’字,应上句‘尽’字。三句看曰‘相看’,见人固看著山,山亦似看著人;‘两不厌’,见人固恋看山,山亦似恋看人。四句‘只有’二字,见恋看山者惟人,而恋看人者似亦惟山。除却敬亭山以外,无足语者,‘独坐’二字之神,跃然纸上。【品】高旷。”末尾“高旷”一语,已然上升到境界的高度。
“相看两不厌”这一句是神来之笔。这不仅是人在看山,山也在看人。人看山看不厌,山看人也看不厌。这让我们想起宋代词人辛弃疾《贺新郎》中的词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两位诗人相隔数百年,但在他们的眼里,诗人与山的这种互相迷恋的关系何其相似。
我这里只是拿一首五言绝句作为例子,来说明对诗词赏析所要经历的三个层次。无论是律诗、古风、还是词,这三个层次都是不能少的。其中,语言的理解是前提基础,没有语言层次上的理解,就不可能达到更高层次的理解,也就谈不上对诗词真正意义上的赏析。
《中国诗词大会》既然以“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为己任,就不能停留在对选手只看背诵功夫和临场反应能力上,应该逐步增加选手对诗词知识的全面掌握。参赛选手首先应该了解诗词的格律、修辞、和句法特点,再逐步提升他们把握意境、感悟境界的能力。
建议今后的《诗词大会》在节目设计与安排可适当纳入有关诗词格律方面的知识,一是与音韵有关的知识,包括韵脚与平仄的规则,无论是诗还是词在音韵上都有十分严格的限制,这是中国诗词的一个明显特征,不懂得诗词的音韵,也就无法欣赏到它的音韵之美。二是与诗词的修辞与句法有关的知识,包括诗词的辞藻选用和它的独特句式结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对仗”的句式结构,在律诗是必不可少的,在词中也大量用到。对仗是中国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只生长在汉语的土壤上。一些诗词中的名句,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皇枝。(唐·杜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唐·李商隐)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宋·苏轼)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宋·岳飞)
(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宋·辛弃疾)
如果读者缺少“对仗”的知识,就不可能感受到其语言之美,对作品的欣赏将大打折扣。
《诗词大会》在设计与安排上增加诗词格律知识只是提升节目品味的第一步。接下去,则是向把握诗词的意境,从而领悟诗词境界层次转化,使节目再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至于怎样去把握一首诗词作品的意境,并从而领悟诗词的境界?我这里推荐已故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一篇《我们如何读古诗?》的课堂讲稿。
钱穆在讲演中拿陆游的两句诗与王维两句诗作比较,讲述了什么是“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陆游)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王维)
钱穆认为:
我们读上举放翁那一联,似乎诗后面更没有东西,没有像摩诘那一联中的情趣与意境。摩诘诗之妙,妙在他对宇宙人生抱有一番看法,他虽没有写出来,但此情此景,却尽已在纸上。这是作诗的很高境界,也可说摩诘是由学禅而参悟到此境。
我们如此一想,就懂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八个字的涵义了。
钱穆又说:
中国古人曾说“诗言志”,此是说诗是讲我们心里东西的,若心里龌龊,怎能作出干净的诗,心里卑鄙,怎能作出光明的诗。所以学诗便会使人走上人生另一境界去。
钱穆此处使用了“境界”一词。我认为“境界”应该是对“意境”的升华,是比意境更高的层次,它包括胸襟、气质、与情怀。它可以是指某一篇作品,它更可以是指某位诗人品格。叶嘉莹先生在《什么样的诗才算好诗?》的文章里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当然,《诗词大会》作为央视的一个节目要想达到引领观众去把握诗词作品的意境乃至境界的高度是极具挑战性的任务,这对节目的编导、主持人和嘉宾、以及参赛选手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正是因为具有挑战性,才更应该努力去做。
二、《中国诗词大会》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有几个问题《诗词大会》应引起注意。
1. 怎样在提高节目知识性的同时继续保持它的娱乐性。
知识性和娱乐性看似相互矛盾,如果处理得好,将会提升节目的效果;处理的不好,就会使节目的效果受影响。这方面我们应该吸取《百家讲坛》的教训,为了保证收视率而片面地增强其娱乐性而牺牲了知识性,使讲堂变成了书场。《诗词大会》应该避免这样的情况。可以在增强其知识性的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与诗词有关的娱乐节目,比如有乐曲伴奏的朗诵和吟诵、诗词演唱、戏曲演唱、舞蹈、折子戏表演,甚至书法展示,等等。这更能展现诗词作为高雅艺术的特点,更易于广大观众接受。
2. 用普通话朗诵古代诗词经常会遇到由汉语语音变化而带来的问题。
如杜牧的绝句: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按格律要求,首句“斜”在诗中应读作“xiá”,但普通话中却读“xié”。因为是首句的韵脚,此处必须读“xiá”,不可读“xié”,否则就破坏了格律。第三句中的“车”也是同样的问题,在古汉语中读“chā”,既然前面的“斜”已经读作了“xiá”,这个“车”也应该读作“chā”,以示前后统一。
语音上更多问题是平仄的变化引起的。现代汉语普通话是以北京话为基础制定的,从而完全改变了原汉语的语音系统,取消了入声,将原来入声字分化到了平、上、去三声中去。所以我们用现代普通话朗诵古诗词,很自然会将原诗中的入声字也归入到平、上、去三声中去,从而使得原诗词作品听上去变得不合格律,破坏了它的音韵之美。举几个在这一季《诗词大会》中出现的例子:
(1)康震先生在讲解中朗诵了杜甫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原诗如下: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第三句中的“白”,普通话读作“bái”,为阳平。但这样的读法却违反了平仄格律,应该读作仄声。
(2)郦波先生朗诵了纳兰性德的词句:“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原词如下:
蝶恋花(清·纳兰性德)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上句末尾的“洁”,普通话读作“jié”,为阳平。但依据《蝶恋花》词谱,这个“洁”字是韵脚,在《词林正韵》第十八部,是个入声字。这首词上阕第三句的“玦”、下阕中第一句的“绝”,第三句的“说”,与第六句的“蝶”,也是韵脚,都应按仄声字来读,如果都按普通话来读,整首词的音韵都被破坏了。
(3)主持人董卿读到苏轼词中的两句:“不思量,自难忘。”原词如下: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按词谱,“量”、“忘”二字都是韵脚,应读作平声。用普通话读作仄声,也破坏了音韵。
需要说明一点,我不反对用普通话来朗诵古人的诗词,但在遇到以上几种情况时有必要做适当调整,根据诗词的音韵格律改变某个字的平仄读音,对于已经分化为平声的原入声字,原则上可读作去声,以保持其音韵结构的完整性。
3. 由简化字带来的问题。
数年前我曾写过一篇题为《简体字的烦恼:宋词中的重韵字》的博文,文中列举了汉字简化中由“同音合并”给诗词带来的问题。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阕: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其韵脚出现了两个“发”字,按词律都读仄声,虽然词义有别,但却同形同音,属多义字。即使是多义字,在词律中也是不允许的。同样的例子还有张炎的《踏莎行》:
清气崖深,斜阳木末。
松风泉水声相答。
光浮碗面啜先春,何须美酒吴姬压。
头上乌巾,鬓边白发。
数间破屋从芜没。
山中有此玉川人,相思一夜梅花发。
再如范仲淹的《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张先的《玉树后庭花》:
华灯火树红相斗。
往来如昼。
桥河水白天青,讶别生星斗。
落梅秾李还依旧。
宝钗沽酒。
晓蟾残漏心情,恨雕鞍归後。
吕胜己的《鱼游春水》:
林梢听布谷。
郭外舒怀仍快目。
平田浩荡,虢虢泉鸣暗谷。
香稻吐芒针棘细,秀麦遥风波浪绿。
山童野老,意亲情热。
我待休官弃禄。
屏迹幽闲安退缩。
渭三千亩修篁,巑巑绀玉。
顾盼滩流萦八节,呼吸湖光穿九曲。
贪求自乐,尽忘尘俗。
在词律中,如果不是特定的词牌,如《长相思》、《采桑子》等,是不允许重韵的。上述这些例子由于使用简化字而犯了重韵的大忌。《诗词大会》作为电视节目肯定要用字幕,因此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最好避开这一类因简化字而出现“重韵”的作品。但有一些作品,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因为是豪放派的代表作,知名度太大,不可能回避,但是又不能完全恢复使用繁体字,怎么办?我以为可将“华发”的“发”单独改用繁体,作“髮”,其余可以不变。这只是一个应急的变通手段。
三、关于在《中国诗词大会》中增加选手诗词创作的内容
就在央视播出《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之后,网上就有今后《中华诗词大会》应该增加诗词创作比赛环节的呼声。更有人在网上介绍香港的诗词大会,从1991年至今,香港诗词大会已办了26届,单年赛诗,双年赛词。与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不同,它不是比赛诗词背诵,而是比赛创作。
对于《中华诗词大会》增加诗词创作比赛环节我并不看好。虽然香港的诗词大会已经开办了26年,且成绩显著,究其原因是香港一直保持着传承中华文化的土壤,加之香港的教育一直耕作其中的结果。中国内陆目前的环境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由于历史的和政治的原因,作为中华文化最精粹载体的诗词在中国内陆地区长期受到压抑和排斥,在边缘化的困境中挣扎达半个多世纪之久。央视的《中华诗词大会》只是一个开端,以后的路怎么走?还要看。对目前的教育体制不进行根本改革,光靠《诗词大会》是无法承担起复兴中华文化的重任的。但是我也看到了希望,中华诗词有着极为顽强的生命力,它虽然在困境中挣扎,但却没有死去。它一直存活在民间的土壤里。当前在网络平台上正活跃着一大批诗词爱好者,每天都有难以计数的作品发表。我相信在这片广阔的诗词天地里,必然会产生我们这个时代的李白与杜甫,他们现在也许默默无闻,甚至穷困潦倒,但正如钱穆先生对杜甫的一段评价:
从前人说:“诗穷而后工。”穷便是穷在这个人。当知穷不真是前面没有路。要在他前面有路不肯走,硬要走那穷的路,这条路看似崎岖,却实在是大道,如此般的穷,才始有价值。
所以,关于诗词的创作,我的希望寄托在民间,而不在央视的舞台。但是话又说来,央视开办的《诗词大会》的确是一个主题高雅的节目,十分难得。我这里提出的只是我个人的建议,仅供参考。我衷心祝愿这个节目能越办越好,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最终修成正果,成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经典节目。
附录:钱穆《我们如何读古诗?》链接:(http://book.ifeng.com/a/20150728/16557_0.s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4: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