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hicheng2016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shicheng2016

博文

SCI、ESI错了吗 精选

已有 13546 次阅读 2019-8-11 08:33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最近声讨SCI、ESI的力度有点猛,出发点是好的,但片面了,只看到了这些指标的不足。 

相关的指标很多,而且还在不断更新。国际上,除了SCI、ESI,还有期刊影响因子(IF),期刊分区(JCR分区,中科院分区,各大高校自己的分区),Nature指数,H指数……国内针对中文期刊,也研发了CSSCI,CSCD,中文核心等指标。对这些科研评价指标的抨击好像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它们真的错了吗? 

我们不能忘记SCI、ESI这些指标的初心。 

SCI检索的目的是将期刊进行分等定级,以指导期刊订阅机构在总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优先订阅哪些期刊;或者帮助作者投稿的时候,优先选择哪些期刊。表现好的期刊先被ESCI收录,再好一点的被SCI收录。被SCI收录的期刊根据IF的不同,又进行了分区。总体而言,SCI收录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确实是要比没有被收录的好很多,而且期刊的IF越高,分区越高,论文的总体质量也就越好。一般情况下,学校图书馆都会优先订阅被SCI检索的期刊,且IF、分区都比较好的期刊。作者投稿也会基于自己论文的创新性,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投。没有被SCI检索的期刊,稿源都不会太好。 

ESI目的之一,就是评价论文在发表一定时间内受关注的程度,并将受关注程度最高的论文筛选出来,称为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还进一步识别高被引科学家等等。它可以指导科学家、研究生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优先去看哪些论文,去关注哪些科学家的动态。在当前学术论文(特别是跟踪模仿的这一类灌水论文)越来越多的背景下,告诉读者优先读哪些论文确实是能节省时间的。特别是对科研新手来说,这个初步的筛选还是有必要的。基于我个人的经验,ESI高被引、热点论文多数都算得上是领域里的代表性论文,特别是连续多次都是高被引、热点的论文。 

这些指标确实是存在许多的缺陷。比如SCI期刊的影响因子可以人为运作,ESI学科分类粗狂,自引、online发表、上半年发表,成为ESI高被引的概率都高了很多。但不能因为它们的缺陷就全盘否定了这些指标。这些指标还是对我们的科研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它们之所以被抨击,是因为它们同时也被管理者用来评价科研机构、科技工作者的学术表现,和利益挂钩。科学研究本身就是很难定量评价的,SCI、ESI这些指标只能在宏观上大致反映科研机构、科技工作者的学术表现,细节上做不到完美。科研本身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和未知,所以就算这些指标没有缺陷,也不可能绝对准确地评价科研工作。这和高考做不到绝对公平,但目前没有其他做法是比高考更公平的选拔方式是一个道理。 

所以不能一味地抨击、否定、甚至全盘否定SCI、ESI。抨击的应该是“唯”这些指标的片面评价和管理思想。正确的处理方式是了解这些指标的优势是什么,充分利用这些指标的优势来帮助我们做出决策:选择在哪里发表和宣传自己的成果,才能够最快、最广泛地获得关注和认可?总之,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唯这些指标。这些指标是不可能取代同行评议的。 

其实管理者们已经开始这么做了。你看,“破四唯”、“清华取消博士毕业对论文发表的硬性要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最多只能写5篇代表性论文”……



论文与评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80745-1193202.html

上一篇:博士毕业后: 选择“双非”高校同样值得点赞!
下一篇:我为什么选择英文期刊
收藏 IP: 112.7.46.*| 热度|

23 黄仁勇 孙建成 郑永军 熊建华 汪晓军 刘立 张成岗 许培扬 杨正瓴 贾玉玺 王崇臣 黄永义 孙颉 胡大伟 彭真明 季丹 周浙昆 李毅伟 王从彦 原梅妮 朱柏露 姚传进 霍天满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1: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