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的故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lowlight 编辑,用文字说话;学术,用论文说话

博文

让学术评价远离期刊指标,但摒弃“以刊评文”并不容易 精选

已有 14312 次阅读 2020-2-27 10:1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说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机构


近日,教育部与科技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科技部单独发布《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文件的发布成为科技界除当前疫情之外另一热门话题,因为涉及到论文发表,在编辑界也引起了热议。

有人认为这会加速中国科技期刊的发表,因为论文代表作制度要求发表在中国科技期刊上的论文在原则上不能少于1/3。也有人说这会影响中国科技期刊的整体发展,因为有些研究工作不把论文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和考核指标,而且这次要鼓励发表高质量论文,但中国大多数的期刊并不属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科技期刊、业界公认的国际顶级或重要科技期刊”。

也有人做了详细的解读,规范SCI指标的使用,不是放弃SCI指标和SCI论文,破除“唯论文”不良倾向,也不是不要求发论文了。凡事都要有个度,文件针对的是一段时间以来对SCI指标的滥用和对论文过于强调的问题。

虽然这两个文件都与论文有关,但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如何办刊,作为编辑只能从期刊角度出发,写点学习总结。可以预见的利好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与近年来的文件类似,文件一如继往地强调了中国科技期刊,例如要求原则代表作需要有1/3的论文发表在国内的科技期刊上。这应该算是一个保障条件,但这并不能保证所有的国内科技期刊都能分到一些优质的稿件。编辑依然需要把刊办好,至少做到国内领先,然后才有机会去参与国际竞争。科技部的文件也明确提出“培育打造中国的高质量科技期刊”,这与去年开展的卓越计划是一致的。

  • 文件提到,对于技术与研发类的项目,不把论文作为主要指标。也许有人认为这会影响很多作者的投稿,对期刊不是好事,但我觉得这不一定是坏事。不把论文作为主要指标,不是说不准写论文。对这类项目的评价需回归技术本身,不强求研究人员发论文,特别是SCI论文,其实是给了他们更多的论文发表选择。例如写成中文发表,不影响项目结题,还有论文进行交流,也便于国内同行或者企业研发人员阅读。说到这里,我想起杂志社期刊出版过的一个专题,那个专题汇集了一个科研项目的研究进展,由于没有要求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作者就写成中文发了。另外,强制要求不同职业的人写论文也容易引发论文发表过程中的不端行为,类似事件也时有发生。

  • 科技部在文件中强调了鼓励在高水平期刊上发表高质量论文,并把卓越行动计划资助的期刊作为“国内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备选。同时还可以在相关科技项目里面列支版面费。这些,对卓越计划入选的期刊来说是个好消息,政策将极大助力这些期刊的发展。如前所述,这会有利于期刊的发展,但发展到什么程序依然取决于期刊的努力程度。

  • 设立期刊黑名单和预警名单制度,这对国内优秀期刊无疑也是一种保护。国外很多出版机构(包括商业和非赢利机构)为了争夺论文发表市场不断降低某些期刊的发表要求,出版predatory journal,吸引中国作者的投稿。而在SCI论文发表的压力下,一些研究人员大量投稿,学术交流功能有限,却浪费了有限的资源。国内期刊刊号严格限制,基本保证了创办新刊的门槛。黑名单和预警名单制度,有利于防止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以上是编辑能想到的有利方面,但下面几点问题也许会出现,值得引起注意。

  • 科技部的文件对代表作设置了数量限制,这对减少论文数量权重,引导提高论文质量有很大帮助。但结合“三类高质量论文”,在论文数量有限的情况下,这些高质量论文会不会都集中在Nature, Science这样的期刊上(也包括极少数的中国期刊,毕竟有个1/3的“原则上”)?这些世界一流大刊,无论怎么不唯论文,都是研究人员发表高水平论文的首选。强调有限数量的代表作,会不会强化金字塔顶端期刊的统治力?这对发展中的绝大多数中国科技期刊来说,并非全是好事。当然,顶级期刊的吸引力一直都在,对于自己的期刊来说,要么成为顶级,要么与顶级共存,结果什么样子,我也不清楚。

  • “以刊评文”一直受到大家的批评,这次发布的文件中也明确提出坚决摒弃“以刊评文”。“以刊评文”存在的主要原因是,从统计上来说期刊质量与论文质量有一定的正相关,但具体一篇文章,它与刊物的影响因子并没有直接关联,而且各种“高被引”、“高下载”都不能成为评价论文学术质量的依据。不以期刊质量或者影响因子评价一篇文章,让学术评价回归学术。但文件中却出现了“对于‘三类高质量论文’的研究成果,可按高质量成果进行考核评价”的说法。所谓“高质量论文”,依然是发表某些高影响力的期刊或者会议上的文章,这是不是另外一种“以刊评文”?

  • 鼓励发表高质量论文是好事,可以减少灌水论文,但不能要求(或者引导)把发表高质量论文与某些期刊联系起来。论文质量的高低与发表在哪里没有任何关系,而且考虑到管理部门的权威,这种“鼓励”很可能成为一种潜在的、心照不宣的要求。近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在提倡论文的多形式出版与快速传播,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预印本平台。俄罗斯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对世界级数学难题“庞加莱猜想”的证明放在预印本平台上。现实中的政策却依然抱着某些“著名”期刊的大腿不放,把重要论文的发表局限在少数期刊上,可谓理想很丰满,现实依然骨感。


很多人批评SCI是源自资本主义的商业模式,误导了中国科研的发展,他们也清楚SCI只是个工具,工具能发挥什么作用完全取决于什么人在使用,只是不承认罢了。铁匠能制作很好的菜刀,不承想被强盗用于拦路抢劫,能说菜刀影响了社会安定吗?我相信事情在向好的一面发展,只是没有那么快。




论文与评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76-1220619.html

上一篇:[综述]计算成像技术及应用最新进展
下一篇:期刊强国梦:也谈1000种英文刊
收藏 IP: 61.129.190.*| 热度|

31 杜学领 刘永和 曾杰 武夷山 李剑超 周忠浩 张凌 刘立 张坤 朱志敏 杨正瓴 梁洪泽 黄永义 郑永军 徐耀 王安良 许培扬 朱江峰 王从彦 郁志勇 蔡宁 孙颉 李雄 施树明 王启云 霍天满 宁利中 任文龙 信忠保 王勇 孙志鸿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6 个评论)

IP: 218.19.145.*   回复 | 赞 2 +1 [21]石磊   2020-2-28 13:06
国内期刊够不够独立?敢不敢拒院士的稿件?看不看关系发表?国内期刊假如大多数都发表国内稿件能不能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力?
IP: 112.10.157.*   回复 | 赞 1 +1 [20]王勇   2020-2-28 10:39
学术不独立,学术无自由,永远无解。
IP: 180.79.38.*   回复 | 赞 1 +1 [19]信忠保   2020-2-28 10:22
我感觉,现在需要培养科研界形成说实话、说真话的环境,没有这个前提,学术评价都是打折扣的,甚至是虚无的。
回复  小孩时说假话战战兢兢,成年时说假话脸不红、心不跳。“所有的大人都曾是小孩子,只是都忘了。”
2020-2-28 10:43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是的。如果不看SCI。以后评价学术水平看什么呢。现在来看,以后很可能会成为业内大佬的评价成了金规则。在不能讲真话的环境下,当前学术导向可能并不能改变现状。
2020-2-28 11:372 楼(回复 1 楼) 赞 +1 | 回复
IP: 117.131.219.*   回复 | 赞 +1 [18]张拥军   2020-2-28 09:07
“以刊评文”还是相对可行的办法,但现行的SCI影响因子太易被操纵,因此必须建立新的评价期刊的方法。我的建议:

“关于建立“期刊声望因子”取代SCI影响因子用于学术评价的建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87209-1220163.html
IP: 1.82.227.*   回复 | 赞 2 +1 [17]秦苏辽   2020-2-27 20:17
SCI无罪,科研初心忘了,氛围坏了
IP: 111.19.46.*   回复 | 赞 1 +1 [16]邹文利   2020-2-27 19:26
支持中国期刊,高校要首先做些具体工作。比如某些理科院系要求研究生毕业必须sci论文,核心刊物都不算数,一下就把绝大多数中国期刊拒之门外了。
IP: 60.165.50.*   回复 | 赞 4 +1 [15]马军   2020-2-27 18:34
先把国内那些论文代发和买卖市场取消了再弄,这是第一步。
回复  先把国内大批省级水刊整治了。无论中外,都不缺水刊。
2020-2-27 18:39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国内水刊钓鱼网站太多,骗子横行。该整顿了,没有一点净土,谁敢投文。
2020-2-27 18:552 楼(回复 1 楼) 赞 2 +1 | 回复
回复 国内审稿程序不够公正
一查期刊,全是代发网站
2020-2-27 19:043 楼(回复 2 楼) 赞 1 +1 | 回复
回复 非常对的
2020-2-27 19:054 楼(回复 1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只要论文的数量和期刊因子不与利益直接挂钩,这类现象自然而然就不会是大问题了。
2020-2-27 19:435 楼(回复楼主) 赞 2 +1 | 回复
回复 参见:破立结合,营造良好评价体系 -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2/436362.shtm
“目前“SCI至上”的问题关键,在于论文数量与资源配置挂钩。”——摘录
2020-2-28 12:226 楼(回复 5 楼) 赞 +1 | 回复
IP: 211.162.81.*   回复 | 赞 +1 [14]尚可可   2020-2-27 17:45
应该不以分区论期刊才对,第一步封杀一切水刊、收费刊,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以文论水平,但目前根本没那个实力、能力和科研制度去具体看每一篇文章。
回复 都说国外期刊怎么怎么收费,在我发表的所有国外期刊中,只有极少数期刊收版面费的,而国内则相反?
2020-2-27 19:551 楼(回复 5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免费期刊不免费,期刊数据库的订购费也非常费,而且年年涨价。OA好像就是图书馆界提出来的。
2020-3-4 10:222 楼(回复 5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在线评级平台可以实现以文评文,而不再通过期刊来间接评价论文。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7942-1232243.html
2020-11-11 14:483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17.139.249.*   回复 | 赞 1 +1 [13]陈毅红   2020-2-27 17:04
以刊评论,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有一定合理性,因为高级别期刊是由其水平决定的,在审稿阶段,如果创新性,文献调研不到位,实验方案不全面合理,都会被拒稿的。以刊来评文是一种重要手段,只是不成为唯一手段。高级别期刊中绝大多数论文是可以的,排除个别论文存在较大问题。高校教师写论文时,需要调研文献,找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做实验进行验证,本身也是一种将知识应用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老师有教学,不像企业和科研单位那样方便找到实际需求类问题,从文献中找科学问题是一种可行方式。对于一些重大或需求类问题,可以采用课题招标方式,企业问题由由企业主动与高校合作,有的放矢。科学创新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可以先从小问题解决掌握科研经验,包括调研文献、做实验等过程,论文发表也是一个逐步提高过程。
IP: 111.19.38.*   回复 | 赞 2 +1 [12]张建新   2020-2-27 16:18
国家定了事情就不要在论证了。把硬科技搞上去是硬道理,不发论文把新品种育出来就好,袁隆平和李振声院士就是农业方面的典范。
IP: 36.19.175.*   回复 | 赞 4 +1 [11]徐耀   2020-2-27 14:27
及时实施代表作制度,也要评委愿意把代表作下载下来看,一般的项目材料提供个代表作列表,也没有超链接,评审人及时想看原文,也怕下载不到。所以真正要把代表作制度落实,就要把全文附上,而且要求评委必须看。
为了让评委有时间看,就必须减少评审的次数,不要动不动就评审。
回复  至少项目申报评审的时候既没时间,也没必要阅读代表作。
2020-2-27 18:34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没有当过评委,不知道评委是不是真的读文章
2020-3-2 15:282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说实在话,很少读,工作量太大。
2020-3-2 19:493 楼(回复 2 楼) 赞 +1 | 回复
IP: 119.129.53.*   回复 | 赞 +1 [10]李东风   2020-2-27 14:21
叶公好龙?
IP: 117.59.84.*   回复 | 赞 +1 [9]郑永军   2020-2-27 14:11
谈何容易啊   
IP: 202.113.11.*   回复 | 赞 +1 [8]杨正瓴   2020-2-27 13:01
  
IP: 219.228.140.*   回复 | 赞 1 +1 [7]张坤   2020-2-27 12:40
红红火火的热闹场面后,必定回归科研本来应该有的样子!扎扎实实做科研一定会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也就是绝活,跟发表了什么文章和那个杂志没有绝对必然的联系!科研一定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深度理解和再加工的过程!只有真正做出有意义和重要的工作,才能真正赢得别人那么一点点认可,当然科研主要是为了娱乐自己!
IP: 219.244.167.*   回复 | 赞 1 +1 [6]李剑超   2020-2-27 11:48
分析得很中肯。从你的条理中又能看出原来文件的一个矛盾的地方,“既提倡不以刊评文,又提倡三高论文。”。教育部也不容易啊
回复  对!自相矛盾,司马昭心。
2020-2-27 18:35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218.20.4.*   回复 | 赞 1 +1 [5]曾杰   2020-2-27 11:21
任何一个项目或课题,都有一个验收的报告,那就是对科研的评价。
回复  即,项目或课题所在的学科或技术领域的新发现或新发明是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或带来了什么行业的商业价值。
2020-2-27 11:23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期刊和专利等文献,只是公布的共享知识与交流资料。
2020-2-27 11:242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参见 - 如何看SCI?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2836-1220505.html下面的评论。
2020-2-27 11:293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简单地说:分清了作为媒体的期刊与作为学术的论文内容,商业的归商业,学术的归学术,就不至于存在这类长年争议的问题了。知识的发现与知识的转化 - 就是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相互促进*的发展过程。
注*:包括,实验室需要仪器技术,产业化需要研究资讯。
2020-2-27 11:364 楼(回复 3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另外,期刊论文的知识属于出版产业(版权),不同于专利技术的知识转化(产权),学术评估是论文和专利的内容描述了什么新的知识。
2020-2-27 19:195 楼(回复 4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新型冠状病毒” - https://mp.weixin.qq.com/s/pdwHwhsR6VRRN1NmUxsqNw - 为什么是用novel ,而不是new? - https://m.douban.com/group/topic/164426932/
“novel”做形容词时指的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从来都不被人所知的。
——摘录
同样,innovation创新,也是不仅国内,而且,国外也从未有过的,才叫做创新。
比如,未来的交通工具 - 2050年的未来交通系统 - https://m.bilibili.com/video/av50901152
2020-2-27 19:216 楼(回复 5 楼) 赞 +1 | 回复
IP: 59.109.183.*   回复 | 赞 4 +1 [4]季丹   2020-2-27 11:04
我认为两部委联合发文规范SCI最关键的就是两点:1.不能给钱,2.指标淡化
SCI统领科技界如此长的时间,对于国家最需要的原创理论和核心技术这两大任务的完成乏陈可善,而且花费巨额经费,因此首要的就是“止损”,其次就是淡化。在没有名利刺激的情况下,谁乐意发表SCI不会有人不让。附加了奖金和地位的论文一定会走入歧途,此次只不过是让SCI回到它应有的地位上而已。
IP: 60.165.50.*   回复 | 赞 +1 [3]马军   2020-2-27 10:56
三分之一的那个比例要求对于希望晋升帽子的45岁下人可能还有点约束,对于没有任何希望戴帽子的也不会有任何约束,照样还是洋刊首选,这个是短期不会改变的。
回复  要是高水平成果发的了外国的SCI发不了国内的期刊怎么办
2020-2-27 12:10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那就是希望的
2020-2-27 18:362 楼(回复 1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如果你的成果真在国外高级刊物发了,国内期刊会主动求着你投稿的
2020-2-27 19:063 楼(回复 1 楼) 赞 +1 | 回复
IP: 59.173.134.*   回复 | 赞 +1 [2]刘庆生   2020-2-27 10:54
是不容易。
IP: 134.7.61.*   回复 | 赞 3 +1 [1]杜学领   2020-2-27 10:52
三条反思一针见血,与其规定数量、刊物,不如提升期刊和文章质量,减少务虚、走向务实,则未来可期。
回复  问题的源头不是期刊和SCI,而且是如何使用期刊和SCI
2020-3-2 15:31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1/1 | 总计:21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2-21 10: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