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kyscience 如果对喜欢的事情无法放弃,那就更努力让别人看到自己的存在。

博文

我们读博,我们痛并快乐着 精选

已有 8219 次阅读 2017-8-18 19:5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我们读博,我们痛并快乐着

 读了博士之后,很多人会问我:读博到底有没有用?我不喜欢这个问题,也不觉得读博的人有什么特别。关于能从读博中能得到什么?答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毋庸置疑:拿到博士学位有一定难度,站在学科前沿所面临的压力也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从这个角度看,读博最需要的不是智商,而是平常心。如果真的决定深造,你最好明白三件事:你是怎么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的?你是否了解学术界真实的生存状态?获得博士学位能给你带来什么?你的选择应该是基于充分了解信息之上的理性思考,而不是抽象的“优秀”,或是不切实际的对于学术研究的浪漫幻想。

 第一,你是怎么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的?不要以为博士头衔可以给你很多,你能做些什么?你的价值在哪里体现?这些才是你应该考虑的。首先,当下的事情处理好,才有资格谈未来。博士生的必修课程基本上在半个学期就结束了,剩下的时间都是自由支配用于完成自己的研究课题。说真的,3-4年的时光转瞬即逝,一定要抓住前2年,就算是辛苦点累点,也不要到后期由于时间紧迫不能完成课题而十分狼狈。虽然发表高质量的研究论文难度很大,但还是要尽早准备,尽早达到毕业要求,要有忧患意识,不要让论文成为你毕业的障碍。其次,博士毕业之后是工作还是做博后,这要根据你的想法和成绩而定。以现在的形势看,博后几乎是去高校做PI的必修课,博士毕业后直接成为PI的可能性较小。除非你特别优秀,读博期间有多篇大Paper握在手中,身后还有位大Boss做铺垫。否则,就可以考虑在国内或者申请国外的博后,借此来锤炼自己的学术能力。锤炼的关键是你如何独立开展研究,包括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以及负责筹划的能力。同时,你也可以积攒更多的学术资源,有利于以后的独立发展。生活不是铁轨,我们也不是火车,一些人可能没有规划,这并不代表你就是Loser。最重要的是Follow your heart and Do the best of yourself。

 第二,你是否了解学术界真实的生存状态?博士毕业后起点确实比本科是高很多,但高处不胜寒,做学术也是一个艰难行走的世界。在山头占尽、科研资源被疯狂瓜分的今天,基金申请和论文发表的竞争都已经趋于白热化,想要在这个圈子生存下来也实为不易。看看身边那些刚进高校的青椒,在面对教学和科研的双重考核压力下,常常也是有苦难言。其次,学术界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样美好,非学术领域的人并不是都很Low,我们不能妄自菲薄,但也不能自负到被蒙蔽双眼的地步。再次,当下985/211高校的职位基本上都已经人满为患,二本院校也开始向具有海外经历的应聘者倾斜,本土培养的博士学术前景黯淡,在夹缝中求生存已是要面临的事实。博士毕业后还能留高校做研究吗?恐怕对大部分博士生来说,答案是否定的。在唯SCI是从的评价体系中,论文是硬通货,高质量的论文就意味着机会。若是决定博士毕业走学术研究这条路的话,要意识到这个时间成本非常高。研究成果的积累抛不开时间的支撑,你的情怀余额会否足够支付你这几年的清贫?

 第三,获得博士学位能给你带来什么?作为一名合格的博士,你应该有能力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为人类创造新知识,并通过涉猎其他领域的知识对这个社会乃至这个世界有更深层次的见解。你可以说你读博是内在情怀的驱动,甚至更任性地说你来读博是为了体验一种不一样的生活。然而,你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博士学位并不能让你富贵,拿到学位还将是充满艰辛,需要克服很多困难,经常触摸自己能力天花板的赶脚并不是很好。相对于本科教育而言,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教育经历。但是在这段教育经历中很能磨砺你的心性,在精神和知识层面上将一笔无可替代的财富。这段经历可以培养你独立的人格,在遭遇众人反对的情况下,敢于坚持己见,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可以培养你开阔的眼界和大格局,站在更高点。学识影响眼界,眼界决定格局,而格局影响你的一生;可以深度认知自我,找到合适的定位,正确且融入深度思考的定位是获得人生成就感的源泉;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包括孩子未来的人脉、财富、教育等资源,通常优秀是可以遗传的。

 读博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没有对错,优劣相对而言。可能有人会说博士毕业后依旧前途未卜,读博犹如赌博。对不起,请不要把责任都推给读博,难道你不读博就前途一片光明?关键是你的能力是否和你的学历以及背后的付出相称。一个人穷其一生都在挖掘自我,而读博是一个认识自我和征服自我的绝佳机会。在这个过程中,痛和快乐是两个心理上的反映,它们相生相克,相互依存。我们读博,我们痛并快乐着!

                 关注“旦博记”,分享读博生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58962-1071693.html

上一篇:谁是科研中的“司马懿”?
下一篇:你都读研读博了,还不会做presentation
收藏 IP: 202.120.224.*| 热度|

14 于志强 刘琪 史晓雷 张家峰 沈利军 彭真明 钱善华 张坤 韦玉程 AICAR zjzhaokeqin lihuaxi xlsd yangxiaoshao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6: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