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故我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tanb

博文

教研感想 精选

已有 9516 次阅读 2016-7-29 09:45 |个人分类:[Graduate Gate]|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按:下文是群邮件的内容,略有修订。]


诸位老师,暑假好。

        七月初,我所带的研究生秦剑同学,已经毕业离校。秦剑同学的论文盲审最高评分为88分,答辩成绩为“优秀”。前段时间我联系到她,给她颁发了导师勋章及奖金,包括一枚“技术立功”十字勋章及一枚“勤力”十字勋章,各带1000元奖金。这是本人为激励研究生所订立的“政策”*。这种政策也设立了一枚“大毕若肄”十字勋章,尺寸略大,奖金可达5000元,本意是颁发给那些因为专注学业而耽误找工作的研究生。当然,所带过的三位研究生都顺利毕业,但我也给他们颁发了这枚大勋章,作为鼓励(不带奖金)。顺便提一下,2010年,也就是毕业后到单位的第二年,学院和学科推荐我为“先进科技工作者”(校级),发了一块奖牌,带1000元奖金;前几年,本人博士期间写的一篇论文在省里评为一等奖,发了两千元奖金。提及这两点,是想说明本人政策的“官方”基准。
        前段时间秦剑同学写了一篇《读研感想》,已经发布到本人的博客上*。我在这里也谈几点感想,作为学生的导师。此次带研究生的过程中,我思考过一个问题,就是关于研究生的价值。学生要毕业就得做课题,于是,导师脑子里就得想着这个事情,就是选一个什么样的课题会比较合适。你不可能给一个初学做研究的人扔几篇文章,让他们自己看啊或者找“兴趣点”什么的。我的做法就是找一道具体的题,让学生试着去做。当然,这道题要由导师从文献里去找,找来以后大致讲一讲,告诉学生具体要解决什么问题。此次,选的课题是基于天体物理中的一篇经典文献,就是Low&Lou(1990)这篇文章。本人在读博士期间遇到这篇文章,最初大约是在2003年看过,以后看过多遍,基本上弄不明白;做过一些尝试,在技术层面也摸索过,但从来没有、也不敢完全投入进去。
        多年以后,我成了研究生导师。学生来了,必须做课题,就把这个拿出来给她做(前两位研究生做的是完全不同的课题,她也无从参考)。Low&Lou(1990) 这篇文章,首次(在简化条件后)给出了无力场方程的一类有限能量的半解析解,但他们在文章里没有提及技术方法,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呢,他们做了一点“numerical study”,文章主要是讨论算出来的那些结果,物理意义啦等等;技术层面只有一些简化条件后引起的若干推导。这种情况在物理类的文献中比较常见,就是作者会保留一些技术内幕。这样做的结果是,十几年来,后面的人大多沿用他们提供的两组解,而其中的微分方程怎么解的,大家在各自的文章里都是轻描淡写(当然,后来者也只能那样做)。前些年有人拿出了更多的解,也有的对方程做了一些变化或变换,但技术方法对于“外人”而言并不明朗。这里所言的 “外人”,当然就是作者以外的人了。这种情况比较微妙。
        这次题目布置给学生了,作为导师,我也得硬着头皮去理清Low&Lou(1990)这篇原始文章的主要思路,跟学生在黑板上讨论,包括探索原始文章中一些“迷”一样的东西。比如,Low和Lou在他们的文章中猛然拿出一个公式,说任何轴对称的磁场都能表达成一种特定的形式。他们说的好像人人都知道的事情,但这个事情的起源是什么呢?他们也没给出处[注1] 。这次,我们追根朔源,终于翻出了最原始的根据[注2]。当然,那些东西有点老黄历的味道,文章里也就不去提了,但那些知识对于深入理解Low&Lou的原始文章很有帮助,于是,我们就把这些起源知识和我们自己得出的一些更详细的推导放到大论文中去[注3] 
        此次学生在我以前探索的基础上,找到了关键所在,很快就拿出了结果,但写文章的事情有所拖延。当然,一方面是我的责任,另一方面也有更深的考虑在里面。当时先按下文章不去写,而是对算出的更多解做了各种探索,其间又引出了(在我看来)有意义的内容,后来发展为大论文的另一章(第四章)。一般而言,学生如果做出了技术内容,文章由导师来写也不妨。但是,让学生锻炼着写个初稿是有好处的,否则很难对写文章有感性的认识和经验。当然,学生初学,写的“文章”没法用,而解Low-Lou方程的这个事情拿来做文章,还是要花一点心思的。最终,时限快到了,学生也熬的差不多了,我就出手写一下。这个事情,我们是认真的,尽管结果发表在中文期刊上(开放期刊),我在博客上也push了一下*。熟悉我的人知道,我不怎么待见中文期刊,也不乐意我的名字出现在中文期刊上。这次破例。
        最后,我想说的是,凡是考研又考上的学生,都是有上进心的学生,但经过第一年的课程之后,她们的热情往往就被“碾压”了;而研究生的价值,是需要通过导师之手来开发的。按照心理学上先入为主的原理,最好在开学第一天起就着手建立师生之间的互信关系,不是通过上课,而是通过与课题相关的事情,比如研读文献,等等。研究生一来了先上一堆课,这种做法可休矣。
        最后的最后,请允许我引用一段写给石钟慈院士的邮件内容:Once, the soldiers of Qing Dynasty put their trousers on their own cannons without knowing the shame; now, many advisors of graduate students just do the same thing in a different form. And, I think everyone has an obligation to correct that ---- not mutely, but loudly and explicitly.  


毅伟  顿首

PS: 之前的海报抬头处贴上了那位日本学者的照片,是出于对他的导师的尊敬,尽管我在邮件里没那么说。


2017/11/26 17时许 修订(增加了几个注)。

[注1]:事后看又好像是显然的。

[注2]:原著的引文间接地联系着最终的起源;特别是1982年的一篇文章,将我们引向更早的文献,最后定位到一个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再从Wikipedia查到了有关解释。

[注3]:秦剑同学的硕士论文:《非线性无力场的Low-Lou模型研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5774-993334.html

上一篇:学生写的《读研感想》
下一篇:重温电影《石榴花》
收藏 IP: 223.11.177.*| 热度|

22 徐令予 吉宗祥 彭渤 郑新奇 沈海军 赵美娣 邢志忠 黄永义 李颖业 李春辉 杨小军 徐明昆 田欣 彭真明 农绍庄 王德华 刘全生 xlianggg guhanxian zhyzh xqhuang dulizhi9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4: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