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哲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赵国求 研究员,武汉市学科带头人,专著十部,国内外发表论文六十余篇。

博文

“人体最佳自稳态理论”在中医临床辨证中的应用

已有 6576 次阅读 2007-7-13 18:06 |个人分类:中医科学

人体最佳自稳态理论在中医临床辨证中的应用

 

赵国求

 

摘要:中医的阴阳是人体最佳自稳态状态参量,阴阳具有科学的内涵。

        由此,中医的阴虚火旺有了现代科学解释,中医的孕脉应是两种心

        率的叠加,是可以由实验来检验的。

关键词:阴阳 最佳自稳态 阴虚火旺 科学 心率

 

    一、人体最佳自稳态与中医阴虚火旺的现代科学解释[1]

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巨系统。在中医证实质研究中,可能会发现对某一证候变异指标的测定中,既有指标的偏高,同时也有指标偏低的特异情形出现。这并不奇怪。对于阴证,从总体上看应是偏低的指标起主导作用,一些偏高的指标,是由偏低的指标引起的,只要我们解决了偏低的指标,偏高指标就自动调整过来了。反过来也一样,对于阳证,从总体上看应是偏高的指示起主导作用,一些指标的偏低是由偏高指标引起的,只要我们解决了偏高的指标,偏低指标也可以自动调整过来。所以中医辨证是首位重要的,如果“证”辨错了,就会在诊断中误用反药导致疾病的进一步恶化。在微观化检分析中一定是偏高的指标进一步偏高,偏低的指标进一步偏低,造成生命物质的运动进一步偏离最佳有序状态,进而加重症状而不是减轻症状。例如阴虚火旺证,看起来是阳证,但实质上是一种虚假的阳证。本质上是由阴虚——人体生命物质运动减缓或相应物质成份减少,一些脏腑功能减退,另一些脏腑功能亢奋,加快生产缺损物质或试图调节减缓的功能所至。这是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是在拼“设备”。这时阳证是虚假的。中医看病,必须滋阴,先从外界补充不足,让减缓的功能先恢复正常,再降低亢奋功能。如果此时误用寒药,强使降阳,让亢奋功能减弱,这将必然导致人体自身调节功能进一步降低而加重病情。这是十分危险的。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性显而易见。结合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对中医的再认识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对于同一个体,同样的疾病,绝不可能有不同的产生原因,中西医是完全可以在科学上合流的。由于认识方法的不同,或所站的角度不同、得出各自的表述是可能的,但不管表述的内容有多么的不同,在本质上,在科学原理上、在物质观上一定是相通的。在中西医合流中,我们寻求的就是这一本质的相通的东西,而不是表面上的撮合。

阴阳是中医的核心,阴阳平衡是中医对健康个体的描述。生命物质运动最佳自稳态是自然科学(包括西医)对健康个体的描述。阴阳平衡的破坏,或偏阳,或偏阴,刚好对应生命物质运动偏离最佳自稳态的快节奏(或成份增加)或慢节奏(或成份减少)。这就是中医辨证的自然科学基础。中西医在生命物质的运动节奏上找到了结合点。由此结合点出发,对疾病,中医走的是一条由运动观指导,运用系统论方法和哲学原理,采取综合、归纳、辨证的施治途径,它充分体现中医从宏观整体和疾病演变过程上把握事物的思维方式。这正是东方人的思维特点。西医走的是一条由结构观指导,运用科学原理,用人体解剖学作依据,通过微观分析进行施治的途径,它充分体现了西医微观实证的思维方式。这也是西方人的思维特点。中西医的合流本质上就是宏观整体与微观分析两种思维方式的合流。中医的阴阳平衡与生命物质运动的最佳自稳态理论应是中西医殊途同归的理想结合点。调整中医证实质研究的目标,证实质研究必将对中医阴阳平衡等价于生命物质运动最佳自稳态理论作出全面和坚实的论证。中医辩证的科学基础,也将越加雄厚。

二、中医切脉的科学基础在临床上的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科学基础中,我们利用耗散结构理论的分析方法,结合证实质研究,中医的切脉辨证,可用相应的单变量序参量方程作出理论分析。2

若用q表示人体有序结构心脏博动状态——序参量,dq/dt表示心博序参量对时间的演化,那么,心博序参量方程可写为:

dq/dtQ(Ac,A,q)                                 1

式中Ac为某一阈值,A为控制参量,可视为心博触发电平,q为心博状态。它在时空中的演化,对最佳有序的偏离,及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正是中医切脉辨证的基础。心脏博动是生命的标志,中医切脉正是抓住了这一要害,中医对脉象的判断,可纳入方程(1)式的描述程式。

这就是中医切脉的现代科学依据。寻求方程(1)的具体形式,将是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我们期望医学家、生物物理学家的合作。

 这里我们可以用孕妇的脉象,作为具体事例进行分析。中医对孕妇脉象的准确判断,往往被看作是中医神奇判别能力的标致之一。其实从现代科学的视角看孕妇的脉象,她的滑脉脉象的构成,完全是胎儿脉象和母亲脉象的叠加。即方程(1)中q应为

qq胎心+q母心                        2

一般胎儿的心律频率比较高,而孕妇心律则低得多。q胎心+q母心的叠加波形,一定有一个从高向低的滑动过程。这就是孕妇脉象形成的科学原理。我们如果在计算机上将两种脉象进行合成,脉象的变化,一定会与中医切脉时的脉象判断是一致的。这就为中医临床提供了重要的现代科学基础。

中医是系统论医学,脉象是序参量——即生命个体有序度的量度。通过脉象的变化,中医判断人体疾病产生的部位与原因,显然有科学依据的。

 附录:妊脉脉象测试实验设计

1) 计算机波形模拟:

测定胎儿心律频率,作计算机模拟;

测定孕妇心律频率,作计算机模拟。

2) 孕妇脉象测试:将孕妇脉象输入计算机,并与“一”合成波形比较,两波应大致有相同波形走向。

3) 中医切脉:感受妊娠脉象与“一、二”进行比较,考虑到非线性影响,应直觉到基本相同的脉象波形。

三、人体最佳自稳态理论在肝阳上亢证临床辨证上的应用

我们还可以举出一个具体的例证,如肝阳上亢证,按传统中医的诊断是典型的阳证证候。中医对它的病理机制是这样总结的:肝气郁结、日久化火。肝火内盛、或移热于胆;或火炎苗窍;或火灼经脉,损伤血脉;或火盛上扰清空;或火热内盛,损伤津液。主要症状有头痛、眩晕、口苦、急躁易怒、目赤、胁肋灼痛、吐血、衄血。中医无论是病理机制的描述,还是表现于外的症状的描述,肝阳上亢证从宏观整体上看显然是属于快节奏的。

微观病理理化指标分析是否还有上述结论?最近陈孝银先生等在《辽宁中医杂志》2001年第4期上的文章《肝阳上亢证的血清学及细胞学研究》给我们做了明确的回答。

1、表2、表3先生测试的三组理化指标。

1   各组红细胞内Na+Ca+浓度测定结果比较(mmol/L,X±S

 

注: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5;与肝肾虚证组比较P0.05.

 

2    各组血清Ca测定结果比较(mmol/ L,X±S 

注: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5;与肝肾虚证组比较△P0.05.

 

3 各组红细胞膜Na+、—K+ATPase Ca2+、—ATPase活性测定结果比较(mmol . pi ..mg-1 / h ,X±S  

注: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5;与肝肾虚证组比较△P0.05.

由表1、表2、表3可见,肝阳上亢组Na+Ca+浓度较健康对照组有明显偏高,红细胞内ATP酶的活性有明显偏低,血清Ca测定无统计学意义。陈孝银先生对此做出的解释是:“肝阳上亢证患者主要表现为交感——肾上腺髓质的亢进,外周血浆NE  E含量增高。”这是生理功能偏离正常状态(有序)的一种快节奏表现。正是这种快节奏偏离,激活了更多的自由基。“体内自由基不仅可以攻击不饱和脂肪酸,而且可以攻击膜蛋白,特别是膜上的酶类,进而降低酶的活性。”也就是说,表3酶的活性明显偏低,是由于交感——肾上腺髓质功能亢进引起的。而ATP酶活力下降,则膜对Na+Ca+的运转失常,细胞内Na+Ca+浓度升高。Na+Ca+沉积,胞膜僵硬,从而易导致高血压,血栓、脑中风等疾病。所以体内肾上腺髓质功能亢进,自由基增多,Na+Ca+浓度增高,是高血压、脑中风等阳性疾病生理功能快节奏偏离的微观理化指标显示。

由于肝阳上亢体现了生理机能的快节奏偏离,而生命物质运动的快节奏,按热力学规律,必然产生多余的热能。因此,中医认为肝阳上亢必然内火增生,并由内热导致急躁易怒、眩晕、头痛、目赤等症状也是有科学道理的。

肝阳上亢证是肝肾阴虚证——肝阳上亢证(肝火内盛证)——肝风内动证,证型发展的中间证型。肝肾阴虚证是它的前期证候,应有阴虚火旺的阳证特征。表1正好说明了这一点。表1中肝肾阴虚证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Na+Ca+浓度确有轻微增高。如果肝阳上亢导致高血压,那么肝肾阴虚(火旺)则应是高血压等疾病的前期征兆。中医的预见性也许就体现在这里,体内一些微小的变化也能通过体征观察得出来。中医治“未病”的科学道理显而易见。“未病”不是“形上病”,而是生命的“亚有序”状态或“亚健康”状态。肝风内动证是肝阳上亢的进一步恶化,应该说表1中的Na+Ca+理化指标会有进一步的攀升,更加体现阳证特征。我们期盼医学工作者的实验结论。

到此,在上述案例中,现代医学与中医学对疾病产生的机理有了统一的理解。只是中医是通过宏观整体观察,从系统的稳定性上作出诊断,用的是中医的术语,西医是通过微观实证分析,从“耙点”医疗上作出诊断,用的是现代科学的术语。中医的阴阳与现代科学是相通的。

最后我们看一看阴阳失衡的一种极端的实例。比如人死了,按中医的说法,即是阳气断绝。阴阳构成的统一体矛盾的一方——阳不存在了,留下的只是停止了一切生命活动类似热力学平衡态的尸体。生命物质运动形态节奏慢到了零即序参量为零解。物质运动的有序度彻底破坏了,阴阳完全失衡,生命停止,赖以生阴的躯体最终消失。这是中医阴阳学说与“生命物质运动最佳自稳态”学说的最简捷的注脚。

总之,中医中所说的阴证阳证,我们都可以找到对应的现代生命物质运动理论的合理解释。

可见,长期以来困惑人们的中医理论的阴阳平衡学说,是“生命物质运动最佳自稳态”学说的另一种表述。中医中的阴与阳并不是指自然界中有什么阴物质或阳物质,阴阳概念不能归于物质结构观体系,阴与阳是通过人体形态表现出来的“生命物质运动偏离最佳自稳态”的外在表现,是由物质运动观派生的状态参量。新中医学中,它是科学概念,而不是哲学概念。具体说来,一般阴证是生命物质运动节奏超阈值偏慢于最佳自稳态,阳证则是生命物质运动节奏超阈值偏快于最佳自稳态。不管是中医治病还是西医治病,都是通过某种手段,或内因,或外因地使生命物质运动达到健康人的最佳有序状态。中西医治病的方法不同,但其治病的生理学原理是统一的。中医中的阴与阳尽管不代表什么具体的物质,但它却有着深刻的物质运动基础。明白中医中阴阳对应的物质运动基础,对指导中医临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阴阳五行的合流,促成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发展了中医理论,但也增加了中医的神秘色彩。今天阴阳平衡理论与生命物质运动理论的合流,预期将会导致东西方思维方式的融合,既掀开东方神秘主义的面纱,又赋于西方实证主义以宏观分析能力。就这一层次讲,其意义将更加巨大。它将是中国传统思维完善和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

                              

 

1)赵国求、王平, 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科学基础初探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p224-225

2)陈孝银  肝阳上亢证的血清学及细胞学研究  《辽宁中医杂志》2001  no1 p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5-4471.html

上一篇:江城子
下一篇:科学哲学中的实在论与反实在论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0: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