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jikai1026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aijikai1026

博文

社区文化应该有些大学味

已有 2939 次阅读 2016-10-1 16:5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我所住的小区起于一片农田,既是商品房,也是拆迁房。周围环境复杂,有厂区、农田、大学园区、高科技园区。这是典型的农村急速城镇化景观。相应的,小区居民也十分复杂,有原著居民、大学教师、外来务工人员和公司白领等。这些人群各有各的圈子,交往不多。就算对门是邻居最多也顶多寒暄几句,对方姓甚名谁不去问,串门聊天更没有想过。

   人群分割,大家交流不多,按说这该是一个安静的小区,可事实并非如此。虽然农舍已经被拆除,但农村文化依然顽强的存在,像磁铁一样,把分散在各个楼宇的村民凝聚在一起。夏天,村民们不是在家里开空调、吹风扇,而是摇着蒲扇、提着板凳,到楼下的空地上乘凉、聊天,交流着“想象共同体”的张长李短。从早到晚,换了一拨又一波。其间,激烈的争论、无所顾忌的大笑、任性的孩子哭叫,充斥着楼宇间的所有公共空间,侵扰着其他群体的脆弱神经。这算是轻度的,有人去世更是热闹。村民们还没有到殡仪馆送走家人的习惯,大多是众人帮忙,自设灵堂,招待各方吊唁者。丧礼一般三天,吹鼓手吹拉弹唱,家人哀嚎,鞭炮齐飞。四邻孩子无法集中极力读书学习,年轻人无法安心休息,老人听不清电视声音。

   这里绝对没有蔑视农村文化的意思。现代文化虽然强调个人自由权力、独立空间,但也确实是让社区冷漠、家庭“马铃薯”化的重要推手。农村文化虽然是一种不安静的文化,容易侵犯别人的权力与自由,但是它也是一种为数不多的、能够穿透冷漠混凝土、给人身心救济的有效力量。两者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真正的小区文化应融合两者之长。要弘扬农村文化的温情、仪式感、整合力,让不同群体走在一起聊天、互助,使得地缘的小区成为人们情感归属地,而不仅仅是业缘的工作单位。同时又要对农村文化进行改造,弱化它的暴力性,防止以个人、小群体之私德,破坏大集体之公德。这样理想的小区文化其实和大学的宿舍区文化类似。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被划分到不同的院系。但院系不是一道墙,学生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在各种各样的公共空间,互相认识、互相帮助,又不会影响彼此的学习生活。我个人认为,这就是小区文化建设的模板。

   小区居委会、房地产开发商、物业公司多去大学交流学习,寻找小区文化建设的灵感,多组织有利于群体融合的文化活动,多搭建有利于群体交流的公共空间,多利用有利于提高居民素质的学校资源。大学作为文化高地,不应只是以义工身份,帮扶孤寡老人、困难居民、外来务工人员,还应是文化辐射者,积极输出自己的文化建设模式、文化理念,全方位、深度助推社区文化建设,让更多的小区都有大学味。如此,公民素质水平提升指日可待,文明和谐的社会理想才能实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45870-1006164.html

上一篇:大学“基业常青”的密码
下一篇:从当下看胡适百年前的高校办学反思
收藏 IP: 101.229.18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9: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