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xiange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nxiangen

博文

龙游姜席堰

已有 5359 次阅读 2018-8-23 17:13 |系统分类:诗词雅集

 龙游姜席堰

  林贤根

龟蛇遥望灵山江,

水丰仍旱有九荒。

姜席员外勇担纲,

三载筑堰盛物产。


黑夜走马定渠网,

引水入畈润江岸。

水碓吱吱舂沧桑,

杰作入遗传四方。

       2018.8.21日作

2018年8月13日,从加拿大萨斯卡通召开的国际灌溉委员会第69届国际会议上传出消息,中国四川成都的都江堰、广西兴安的灵渠、浙江龙游姜席堰和湖北襄阳的长渠被入选为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瞬间消息传遍大江南北。笔者作为龙游人,为先人们的聪明智慧与勤劳而钦佩,希望能第一时间到现场领略一下这具有680年的姜席堰。

   为此,8月17日,趁暑期回龙游老家访亲走友之际,约二姐、弟弟一同前往坐落在龙游后田铺村的姜席堰参观。下午1:00从老家出发,驾车不出半小时就来到了目的地---姜席堰。大概是近几天媒体的密集报道,当我们抵达姜席堰时,已经有不少人群在观看这一世界灌溉遗产工程。

姜席堰始建于元朝(1330-1333年间)。据说,此前,龙游灵山江西岸虽然有广袤的田畈(通常称为寺后畈、西门畈和詹家畈),合计有5万亩农田,但是由于眼看着灵山江水滔滔自南而北汇入衢江,而无法为农田灌溉,农民只能仰天长叹,靠天吃饭。有历史记载说,那时的这些田畈,十年九荒,难怪唐朝的白居易曾经有“是岁江南早,衢州人食人”的描述。为了改变这一窘境,元朝的蒙古人察儿可马在龙游任达鲁花赤,即县令时,征得朝廷同意,下令在当时龙游的姜村和席村之间修建堰坝,引水灌溉。县令察儿可马将筑堰的任务交给当地的名流姜员外和席员外两人负责工程建设。同时,同意姜席俩员外免交三的朝廷税赋。

在当时的技术和生产力的条件下,在灵山江上修建堰坝,绝非易事。首先是选址问题。经过他们的缜密考察和能人巧匠的指点,选择在南面龟山、北面蛇山之间,因为此处的江中间有一冲积沙洲,江水绕沙洲两侧而流,是筑堰抬高水位的最佳之处。然后,如何在湍急的江上建起堰体抬高水位,能工巧匠们做了很多的尝试,例如,用石笼筑堰,可是每遇到洪水来临后,都会将石笼冲毁。姜席两员外到处寻找邀请当时的能工巧匠,商讨办法。最后他们采用了千年不烂的松树干为桩基打入江底作为固定片石、卵石的结构,从而完成了堰坝抬高引水的目的。680年来,这一固基结构一直到现在仍然在发挥着作用。前两年有村民曾经打捞出水过松树桩基的个别松动桩,现在被作为历史的见证保存在家中。

姜席堰的设计分为两座堰体,主堰体位于灵山江的左侧主航道---称为姜堰,主要目的用于抬高水位(目前测量大概是3米左右),丰水期,水位超过堰体时,直接沿着堰坝排入灵山江下游。抬高后的江水沿着右侧的支流流入灌溉主干渠。如遇到丰水期,干渠不需要过多的渠水,就通过右侧的支流堰坝---称为席堰的排放,又使江水重新排回到灵山江。

     由于工程的浩大和建造时的反复,整个建造时间历时3年才将主题工程建成,偶后,灌溉干渠的建设又存在不小的麻烦。由于各片畈的土地都是私人所有,而干渠建设征地又需要田主们作出无偿的奉献,导致田主们心有不愿。传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最后采用了黑夜走马法,确定了水渠开凿线路。所谓的黑夜走马法,就是在黑夜中,当时的蒙古人骑上两匹马,马背上驮着两大袋石灰,当马在夜间从姜席堰的取水口朝干渠方向的目的地奔走时,石灰就会在事先开孔的袋口处撒出,在各田主的土地上留下石灰痕迹,而且,据说马在奔跑时具有走平步走陡,走低不走高的习性,正好符合干渠水流的流向。水渠就以此为界进行开凿。这也是为什么干渠蜿蜒不直的原因。

     传说,整个姜席堰灌溉工程尚未建设完成,已经耗尽了姜、席俩员外的家产,后续无能为力,他们俩觉得对不住父老乡亲和官府,最后姜席两人选择了投江自尽。人们为了纪念姜席的丰功伟绩,专门在姜席堰旁边的村庄修建纪念寺,遗憾的是在文革已予毁坏。

姜席堰的建成,为龙游三大灌溉畈区带来数百年的百业兴旺。首先是解决了十年九旱的农业问题,龙游物产丰饶,此堰的建成功不可没。其次是在农业社会时代,利用灌溉水渠的水力服务工商业,如在主渠沿线,据说当时建有17座水碓为百姓舂米,还建有不少的磨坊、油坊、麻车等等设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力。姜席堰还通过主干渠,为龙游县城引水入濠,守护城池。

由于姜席堰的建成大大推动了龙游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也带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此举例子说明:金华婺剧的诞生地就发祥于姜席堰灌溉的畈区。笔者的爷爷林绍祺在解放前一直到50年代,就曾经是畈区的周春生婺剧戏班子的教习先生。该戏班子成员也成为了后来成立的金华婺剧团的主体,并曾在50-60年代进京汇报演出,受到周总理的接见。遗憾的是,爷爷在剧团作先生的大量文物,在文革的破四旧,立四新运动中销毁,仅剩的部分民乐乐器随后也送的送,拿的拿,损失殆尽。

姜席堰自建造以来已经经历680年,中途进行过多次的翻修,但是,堰的主体位置和设计并无大变,使得我们现在仍然能看到600-700多年前的工程模样。

随着世界灌溉遗产申报的成功,姜席堰的知名度会更高,服务龙游的地方经济建设将会更加有科学规划地实施,相信一定会焕发出新的生机,造福龙游黎明百姓。我们期待龙游的明天会更好。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4523-1130728.html

上一篇:橘颂
下一篇:夜游钱江新城
收藏 IP: 115.206.178.*| 热度|

1 赫荣乔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10: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