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宜群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q1946

博文

《揭开低焦油卷烟低危害的迷局》证据六(续载)

已有 2779 次阅读 2016-6-11 17:08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被工程院三次劝退而不退的烟草院士,是中国烟草业营销“低害”卷烟的得力推手。

 烟草业品牌之间的激烈斗争,从中国“美丽的”烟草包装就可以看出。如何炫耀自己品牌,获得吸烟者的青睐?郑州烟草研究院的谢剑平为烟草业支了一个“高招”。

谢剑平主持的、由国家烟草专卖局资助的科研项目《卷烟烟气危害性评价体系研究提出了这样一个“方法”:只要测定一氧化碳、氢氰酸、NNK、氨、B[a]P、苯酚、巴豆醛这7种烟气有害成分的含量,代入一个公式,即可得到卷烟危害评价指数。谢建平声称该评价指数可用于评估卷烟的危害性。危害评价指数越低,卷烟的安全性越高。

这个“方法”目前已被中国烟草业用来建立“卷烟危害性评估模型”。谢剑平的这个“危害评估模型”应用于卷烟品牌后,低焦产品加快发展,产销量逐年大幅上升,为烟草业带来巨额利润的同时,该“成果”也将他带入“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殿堂。

谢剑平为制定“烟草行业减害降焦战略工程实施方案”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依据,为全国卷烟焦油平均释放量从90年代初的20mg/支以上降至2010年的11.9mg/支起了积极的引领作用。项目获得200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

谢剑平提出并主持科技部社会公益项目“卷烟危害性指标体系研究”提出了表征卷烟危害性理论模型,创立了卷烟危害性评价技术体系与有效控制方法。

……首次确定了苯并[a]芘等7种危害性控制成分,设立了卷烟危害性定量控制指数及低危害卷烟产品的分级评价指标,

                         —  摘自 谢剑平工程院院士提名书

烟草业利用“卷烟危害性评估模型”推广“低焦减害”卷烟

烟草业置公众健康不顾,利用国家公权力推广卷烟危害评估模型,将有局限性的卷烟危害评估模型,超范围滥用,造成对公众的误导,以达到营销烟草的目的。

烟草业每年组织国产卷烟主流烟气七种成分检测,各品牌竞相降低“卷烟危害评价指数”。

但是,以7 种成份卷烟危害评价指数来评价烟草的危害高低,是完全不合理的,是对公众典型的欺骗

理由1.

减害降焦”是早已被国际科学界戳穿的西方国家烟草公司设计的骗局。世界上已经有大量的科研成果证明,"降焦"无法减轻烟草的危害。吸极低焦油、低焦油卷烟的吸烟者患肺癌死亡的风险和吸中度焦油卷烟的吸烟者一样。2012年《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指出:烟草烟雾中含有7000多种化合物,数百种有毒有害物质,其中致癌物就至少有69种。而烟草业仅使用其中7种成分来评价卷烟危害性,无视学术界公认的吸烟致癌性、呼吸系统毒性、心血管毒性、神经毒性及生殖毒性等的终点评价指标,其评价结果当然无法做到科学、客观。

  理由2.烟草危害评估模型的研究、推广和宣传是与《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相违背的。

《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第11条规定。 不得以包括“低焦油”、“淡味”、等任何虚假、误导、欺骗的手段推销烟草制品而我国烟草业仍以政府名义公然开展卷烟危害性评估模型的研究,宣传“减害降焦”策略,使中国的控烟履约面临更大的挑战。

理由3. 烟草业“减害降焦”的最终目的就是误导公众,追逐最大利润

谢剑平的危害评估模型应用于卷烟品牌后,低焦产品加快发展。产销量逐年大幅上升,为烟草业带来巨额利润。

2007 至2009 年卷烟危害评价指数降低10%,焦油释放量降低1.0mg/支,累计新增利税48.6 亿元,创汇2.43 亿美元。2012年,中国焦油量8毫克/支以下产品销量646.92万箱,同比增长83.76%。

烟草业推行和宣传烟草危害评估模型,为“减害降焦”设定定量评估标准。让卷烟的“减害降焦“更突出、更明显,更引人注目。其目的就是为了误导公众,使公众消费所谓”低危害“卷烟。

下表显示,我国成人中认为低焦油低危害的误导率居高不下。

调查发布时间

调查人群

“低焦油等于低危害”的错误认识率

1

2011

全球成人吸烟调查

35.8

2

2014

北京市吸烟现状调查

34.8%

3

2015

14个城市的成人烟草调查

24.8 42.7%

谢剑平“科研”的真实用意:

1.   为“低害”卷烟提供了“违背科学”的所谓“科学评价”手段;

2.  为烟草业的“降焦减害”策略开辟新的空间;

3. 助推“低害”卷烟的 市场营销,获取更多的利润;

我们为有这样的“三次被劝退”的工程院院士而感到耻辱!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30972-983913.html

上一篇:《揭开低焦油卷烟低危害的迷局》证据五(续载)
收藏 IP: 221.222.12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3: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