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之城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xciccas

博文

谨以电子版《有机硅高分子化学》纪念李光亮先生

已有 6668 次阅读 2020-2-21 21:44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有机硅高分子化学, 李光亮

    李光亮,云南玉溪人,1922年6月生,2011年5月18日于北京逝世。曾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关村诗社副社长。

    李光亮先生一生勤勉,为中国有机硅化学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退休后,李先生笔耕不辍,查阅大量专利和外文文献,结合自己平生所学和积累,呕心沥血,主持编写了《有机硅高分子化学》。这本书是中国有机硅化学领域不多见的一本详实、简明的参考书。这本书集结了李先生的心血。

    在化学研究所攻读期间,多蒙受谢择民先生教诲。谢先生每每提及李光亮先生,总是为我们讲述李先生治学严谨的往事。可惜当时年幼无知,很多口传的事迹,竟然现在也记不太起。只依稀记得李光亮先生早年曾经留学苏联,其研究水平甚高,在苏联取得了副博士学位。

    在网上流传的《有机硅高分子化学》电子版书籍,其阅读性较差,主要原因是没有书签目录。李先生这本书区区不到300页的书,其内容之丰富,细节之庞杂,今天读来仍然令人感叹其治学态度。为了更好地帮助有心学习者在电脑上可以方便地查找书目内容,今花费一些时间,制作特别版,附有详细章节书签的电子书,以此纪念李先生为中国有机硅事业做出的不朽贡献。

李光亮书.PNG

本书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点击链接下载:

有机硅高分子化学.pdf


以下附上本书的详细目录:

目录

序言

符号略语表

第一章 绪论1

1.1 有机硅高分子的用途1

1.2 硅原子及含硅化学键2

1.2.1 硅原子和碳原子的比较2

1.2.2 含硅化学键2

1.3 硅氧烷3

1.3.1 特点3

1.3.2 端基4

1.3.3 侧基4

1.3.4 分子量及其分布 4

1.4 硅氧烷环 5

1.5 各种类型的聚硅氧烷 5

第二章 单体合成 8

2.1 含氯单体 8

2.1.1 甲基氯硅烷 8

2.1.2 苯基氯硅烷 9

2.1.3 甲基苯基氯硅烷 9

2.1.4 甲基烷基二氯硅烷 9

2.1.5 三甲基氯硅烷 9

2.1.6 对(双氯二甲基硅基)苯 10

2.2 含氢单体 10

2.2.1 甲基氢二氯硅烷 10

2.2.2 二甲基氢氯硅烷 10

2.2.3 四甲基二氢硅氧烷 11

2.2.4 四(二甲基氢硅氧基)硅烷 11

2.2.5 四甲基二氢硅氮烷 11

2.2.6 三甲氧基硅烷 12

2.2.7 三乙氧基硅烷 12

2.2.8 其他含氢单体 13

2.3 含烷氧基单体 13

2.3.1 醇解法 13

2.3.2 有机金属法14

2.3.3 酯交换法 14

2.3.4 含烷氧基的格氏试剂 14

2.4 含羟基单体 14

2.4.1 一元硅醇 15

2.4.2 二元硅醇 15

2.4.3 三元硅醇 15

2.4.4 双(1,4-羟二甲基硅)苯 15

2.4.5 含Me3SiO(Me2SiO)3H之单体 16

2.5 含乙烯基单体 16

2.5.1 甲基乙烯基二氯硅烷 16

2.5.2 四甲基二乙烯基二硅氧烷 17

2.5.3 甲基α-烯己基二氯硅烷 17

2.5.4 1-乙烯基8-氯八甲基四硅氧烷 17

2.5.5 (对乙烯基苯基)二甲基氯硅烷 17

2.5.6 三甲基硅乙烯和三甲基硅丙炔 18

2.6 含胺基单体 18

2.6.1 六甲基二硅氮烷 18

2.6.2 二甲基(2,2-二甲胺基)硅烷 18

2.6.3 六甲基环三硅氮烷 18

2.6.4 六甲基环二硅氮烷 18

2.7 环硅氧烷 19

2.7.1 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 19

2.7.2 六甲基环三硅氧烷D3 19

2.7.3 六烷基环三硅氧烷 19

2.7.4 六苯基环三硅氧烷19

2.7.5 三甲基三苯基环三硅氧烷 19

2.7.6 四甲基环四硅氧烷 20

2.7.7 甲基乙烯基环硅氧烷 20

2.7.8 甲基三氟丙基环硅氧烷 20

2.7.9 甲基β-腈乙基环硅氧烷 20

2.7.10 含官能侧基的环硅氧烷 20

2.7.11 环(二甲基硅氧-co-甲基氢硅氧)烷 21

参考文献 21

3.1 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 23

3.1.1 热缩法 23

3.1.2 加成法 23

3.2 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 23

3.2.1 液氨化法 23

3.2.2 丙烯胺加成法 24

3.3 环氧丙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 24

3.4 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 25

3.5 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 25

3.6 六甲氧基硫桥二硅烷 25

3.7 苯胺甲基三甲氧基硅烷 26

参考文献 26

第四章 单体的几个重要反应 27

4.1 硅氢加成反应 27

4.1.1 反应机理 27

4.1.2 催化剂影响 31

4.1.3 反应物的结构 32

4.1.4 副反应 33

4.2 硅醇缩合反应 35

4.2.1 与SiOAc的缩合 35

4.2.2 与SiCl的缩合 36

4.2.3 与SiOR的缩合 37

4.2.4 与SiOH的缩合 39

4.3 有机锂的反应 40

4.3.1 作为D3开环聚合的引发剂 40

4.3.2 在有机硅化学中的应用 42

参考文献 42

第五章 聚合反应 44

5.1 开环聚合 44

5.1.1 环体与高分子线体平衡与浓度的关系 45

5.1.2 环体与高分子线体平衡与结构的关系 46

5.2 阴离子聚合 46

5.2.1 催化剂 46

5.2.2 环体结构 47

5.2.3 阻滞和促进 47

5.2.4 反应机理 48

5.2.5 调剂反应 50

5.2.6 非平衡聚合 51

5.2.7 开环共聚 56

5.2.8 含官能侧基环体的聚合 59

5.3 阳离子开环聚合 60

5.3.1 聚合应用举例 60

5.3.2 硫酸催化聚合 61

5.3.3 三氟甲基磺酸催化聚合 61

5.3.4 有利于D5生成的重排 62

5.4 缩合聚合 62

5.4.1 水解缩聚 62

5.4.2 SiOH自缩 63

5.4.3 SiOH与SiOR缩聚 65

5.4.4 SiOH与SiNMe2的缩聚 68

5.5 乳液聚合 68

5.5.1 阳离子乳液聚合 68

5.5.2 阴离子乳液聚合 70

5.5.3 开环共聚 70

5.5.4 端羟基PDMS在乳液中的缩聚 71

5.5.5 非离子乳化剂的作用 71

5.5.6 酸,碱在阴离子,阳郭乳液中的分布 73

5.5.7 乳液粒子在聚合中形态的变化 73

5.5.8 一些乳化技术 74

5.5.9 乳液的交联和增强 75

5.6 辐射聚合 76

5.6.1 阳离子型聚合 76

5.6.2 辐射引发和化学引发 76

5.7 硅上乙烯基和乙炔基的聚合 77

5.7.1 阴离子聚合 77

5.7.2 自由基聚合 78

5.7.3 硅乙炔基的聚合 80

参考文献 81

第六章 含端,侧官能基的中聚硅氧烷 84

6.1 硅官能中聚体的合成 84

6.1.1 端二氯聚二甲基硅氧烷 84

6.1.2 端羟基中聚硅氧烷 85

6.1.3 端氢中聚硅氧烷 85

6.1.4 单端氢中聚硅氧烷 86

6.1.5 双端(N,N'-二甲胺基)聚硅氧烷 86

6.1.6 端甲氧基聚硅氧烷 87

6.1.7 双端不同硅官能基的中聚体 87

6.1.8 侧氢中聚硅氧烷 87

6.2 碳官能中聚硅氧烷 88

6.2.1 乙烯基聚硅氧烷 88

6.2.2 烯丙端基中聚硅氧烷 89

6.2.3 羟烷基端基中聚硅氧烷 89

6.2.4 酚端基中聚硅氧烷 90

6.2.5 胺烷端基中聚硅氧烷 90

6.2.6 胺芳端基中聚硅氧烷 91

6.2.7 二胺芳端基中聚硅氧烷 93

6.2.8 吡啶端基中聚硅氧烷 94

6.2.9 环氧端基中聚硅氧烷 94

6.2.10 吡嗪端基中聚硅氧烷 94

6.2.11 羧端基中聚硅氧烷 94

6.2.12 甲基丙烯酰氧端基中聚硅氧烷 95

6.2.13 酸酐端基中聚硅氧烷 95

6.2.14 马来酰亚胺端基中聚硅氧烷 96

6.2.15 苄氯端基中聚硅氧烷 96

6.2.16 内酰胺端基中聚硅氧烷 96

6.3 含有两种不同官能端基的中聚硅氧烷 97

6.3.1 含端氢和端X的中聚体 97

6.3.2 含端乙烯基和端X的中聚体 98

6.3.3 含其它两种不同端基的中聚体 98

6.4 含侧官能基的中聚硅氧烷 99

6.4.1 含侧氢基的 99

6.4.2 含侧乙烯基的 99

6.4.3 含CN及NH2侧基的 99

6.4.4 含-COOH侧基的 100

6.4.5 含环氧环己基乙基侧基的 100

6.4.6 含CH3CH=CH侧基的 100

6.4.7 含丙烯代Norbonene侧基的 100

参考文献 101

第七章 三官能硅烷的缩聚 103

7.1 梯形聚合物 103

7.1.1 侧苯基梯形聚硅氧烷 103

7.1.2 侧甲基梯形聚合物 105

7.1.3 侧氢梯形聚合物 106

7.1.4 含光敏侧基的梯形聚硅氧烷 108

7.2 聚芳撑倍半硅氧烷 108

7.2.1 合成 108

7.2.2 结构表征 109

7.3 有核心的分支聚合物 110

7.3.1 硅核心 110

7.3.2 苯核心 110

7.3.3 核心上有三个不同的支链 110

7.3.4 以二氧化硅为核心的PDMS的分支聚合物 111

7.3.5 以笼型硅氧烷为核心的分支聚合物 112

7.4 树枝形聚合物 112

7.4.1 SiH外层型 113

7.4.2 SiNEt2外层型 113

7.4.3 自加成型 114

7.5 含笼形硅氧烷的聚合物 114

7.5.1 串凳式聚合物 114

7.5.2 悬笼式聚合物 115

7.5.3 笼-笼连接式 116

7.5.4 笼穴式 117

7.6 硅树脂 117

7.6.1 甲基树脂 117

7.6.2 甲基苯基树脂 118

7.6.3 微粒小球 119

参考文献 120

第八章 交联反应 122

8.1 缩合交联 122

8.1.1 单组分胶 123

8.1.2 双组分胶 124

8.2 过氧化物交联 127

8.2.1 过氧化物 127

8.2.2 交联反应 128

8.2.3 生胶结构的影响 131

8.2.4 硫化工艺 131

8.2.5 硫化助剂 132

8.2.6 烯,炔交联 132

8.3 加成交联 133

8.3.1 乙烯基生胶 134

8.3.2 硅氢交联剂 134

8.3.3 交联催化剂 135

8.3.4 阻滞剂 135

8.3.5 液体硅橡胶 136

8.3.6 交联动力学 137

8.4 辐射交联 139

8.4.1 辐射交联的自由基性质 139

8.4.2 Dvi强化交联的效应 139

8.4.3 与化学交联法的对比 141

8.4.4 辐射交联的参数 141

8.4.5 辐射硫化制备高强胶 142

8.5 光交联 142

8.5.1 特点 142

8.5.2 借引入光敏基团交联 143

8.5.3 借光引发剂交联 144

参考文献 145

第九章 硅橡胶及其增强和热稳定性 147

9.1 生胶 147

9.2 填料 148

9.2.1 填料的制备 148

9.2.2 二氧化硅的性质 149

9.3 增强作用 151

9.3.1 颗粒大小 151

9.3.2 聚结体的结构 152

9.3.3 界面作用 152

9.3.4 硅氧链 152

9.4 稳定性 153

9.4.1 热稳定性 153

9.4.2 热氧化稳定性 156

9.4.3 填料的影响 158

9.4.4 水解稳定性 160

9.4.5 在高真空,辐射,气候等条件下的稳定性 161

9.4.6 硅橡胶的高温使用寿命 162

参考文献163

第十章 几种特殊的含硅高分子 165

10.1 含氟聚硅氧烷 165

10.1.1 氟硅橡胶 165

10.1.2 表面活性剂 167

10.1.3 官能末端Rf侧基的硅氧烷 167

10.1.4 作共聚物组分 168

10.1.5 有其他结构 168

10.1.6 含抗癌药物 169

10.2 含苯撑链节的聚硅氧烷 169

10.2.1 嵌段共聚 170

10.2.2 交替共聚 170

10.2.3 共聚中之重排 171

10.2.4 各种硅烷的比较 171

10.2.5 交替共聚物之热稳定性 172

10.3 含硅胺基团的聚硅氧烷 172

10.3.1 共聚物的制备 173

10.3.2 四苯硅氮胶对热及水解的稳定性 173

10.3.3 提高硅橡胶的热稳定性 174

10.3.4 用于使室温硫化胶交联 175

10.4 聚二烷基及聚二芳基硅氧烷 176

10.4.1 聚二烷基硅氧烷 176

10.4.2 聚二苯基硅氧烷 178

10.4.3 聚二芳基硅氧烷 178

参考文献 180

第十一章 含功能侧基的梳形聚硅氧烷 182

11.1 含液晶基团 183

11.1.1 绪言 183

11.1.2 含芳醚芳酯侧基的液晶 184

11.1.3 含稠环侧基的PMHS 186

11.1.4 含螯合金属的梳形聚硅氧烷 187

11.1.5 主链有刚性基团的液晶 188

11.1.6 介晶基团在主链的液晶 189

11.1.7 介晶基团在环侧的液晶 190

11.2 高分子固体聚电解质 191

11.2.1 绪言 191

11.2.2 含CN侧基的复合物 192

11.2.3 含聚氧乙烷侧基的复合物 192

11.2.4 含酯基侧基的复合物 193

11.2.5 含-COOLi侧基的复合物 193

11.2.6 含-SO3Li(Na)侧基的复合物 194

11.2.7 含碳酸酯侧基的复合物 195

11.2.8 含介晶基团侧基的复合物 196

11.2.9 室温硅橡胶的复合物 197

11.2.10 含PEO侧基的梯形硅氧烷的复合物 197

11.3 分离膜 198

11.3.1 聚硅氧链上侧基的改变 198

11.3.2 含侧基聚硅氧烷网络 199

11.3.3 引入含氟侧基 200

11.3.4 引入介晶侧基 200

11.4 能光固化的侧基 201

11.4.1 用环氧基团固化 201

11.4.2 用丙烯氧基团固化 201

11.4.3 用冰片烯丙烯醚基团固化 202

11.4.4 用甲基丙烯酰氧基团固化 202

11.4.5 紫外吸收基团 203

参考文献 203

第十二章 聚硅氧烷与有机高分子的结合 204

12.1 绪论 204

12.1.1 结合的目的 204

12.1.2 结合的方式 204

12.1.3 影响结合的结构因素 205

12.1.4 相结合的高分子的类型 206

12.2 与苯乙烯的结合 206

12.2.1 阴离子共聚 207

12.2.2 阳离子共聚 209

12.2.3 自由基接枝 210

12.2.4 用含PDMS的大自由基引发共聚 210

12.2.5 用烯端PDMS交联 211

12.2.6 硅氢加成共聚 212

12.2.7 与丁二烯结合 212

12.3 与聚酰胺结合 213

12.3.1 脱水缩聚 213

12.3.2 脱HCl缩聚 214

12.3.3 阴离子聚合 216

12.3.4 开环共聚 218

12.3.5 互穿网络 218

12.4 与聚氨酯,聚脲结合 219

12.4.1 嵌段共聚 220

12.4.2 接枝共聚 225

12.4.3 互穿网络 225

12.4.4 共聚物的表征 226

12.4.5 共混体系加界面剂 228

12.4.6 光交联 228

12.5 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结合 230

12.5.1 烯官能聚硅氧烷与MMA的共聚 230

12.5.2 用PDMS的大自由基与MMA共聚 230

12.5.3 在PHMS上接枝PMMA 232

12.5.4 含MMA端基的PDMS与其他烯类单体共聚 232

12.5.5 用引发转移增长剂作嵌段共聚 234

12.6 与聚酰亚胺的结合 235

12.6.1 胺,酐缩聚法 235

12.6.2 胺交换法 237

12.6.3 用酸酐封头的PDMS缩聚 238

12.6.4 用被保护的异氰酸酯与酸酐缩聚 238

12.6.5 硅氢加成共聚 239

12.6.6 将PDMS引入PI侧链 239

12.6.7 与双马来酰亚胺共聚 242

12.6.8 关环时的副反应 243

12.6.9 加Li盐提高电导率 243

12.6.10 从Sol引入二氧化硅 244

12.7 与芳砜等的结合 244

12.7.1 与聚芳砜的缩聚 244

12.7.2 与聚碳酸酯的结合 247

12.7.3 与聚醚醚酮的结合 248

12.8 与聚醚的结合 249

12.8.1 环氧加成法 249

12.8.2 硅氢加成法 250

12.8.3 环体开环聚合 250

12.8.4 与双酚A环氧共聚 251

12.8.5 与酚醛环氧树脂共聚 252

12.8.6 可光交联的三嵌段共聚物 253

12.9 与聚酯的结合 254

12.9.1 内酯在聚硅氧烷末端开环聚合 254

12.9.2 内酯在聚硅氧烷侧基上接枝 255

参考文献 244

第十三章 聚硅烷 258

13.1 线型聚硅烷的合成 258

13.1.1 金属钠还原偶合法 258

13.1.2 脱氢缩合法 261

13.1.3 衬托的二硅烷聚合法 262

13.1.4 开环聚合法 262

13.1.5 反复脱苯缩合法 262

13.1.6 电化学还原法 263

13.2 含官能侧基聚硅烷的合成 263

13.2.1 直接钠缩法 263

13.2.2 聚硅烷侧基转化法 266

13.3 共聚和插入 268

13.3.1 与环二硅二胺烷共聚 268

13.3.2 与乙炔基团共聚 269

13.3.3 硅-硅链之间插入其它基团 269

13.4 化学性质 269

13.4.1 与酸碱的反应 269

13.4.2 氧化反应 270

13.4.3 交联反应 270

13.5 物理性质 271

13.5.1 溶解性 271

13.5.2 热性质 271

13.5.3 σ电子共轭的硅-硅链 271

13.5.4 紫外吸收和荧光发射 271

13.5.5 光化学 272

13.5.6 导电 272

参考文献 27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1142-1219708.html

上一篇:以氯硅烷制备树脂的问题与思考
下一篇:【有电子书签】幸松民,王一璐 (2000). 有机硅合成工艺及产品应用.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收藏 IP: 223.104.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6: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