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gnuist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ygnuist 致力于气候科学研究,求实创新.

博文

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发表论文吗? 精选

已有 18949 次阅读 2010-5-7 17:03 |个人分类:一家之言|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研究生论文, 规定的合理性?

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发表论文吗?

一个长期使人困惑不解的问题是:不少高校和科研单位都硬性规定“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正式发表(或被录用)一定数量的论文”,方可获得其相应的学位,否则不能参加答辩。例如,规定博士生必须发表1篇以上SCI2篇核心期刊论文;硕士生发表1篇以上核心期刊论文,等等。在这个基础上,有的单位还要加码,如要求发表SCI论文必须达到影响因子1分以上。有了这种规定,不少研究生不能按时毕业,甚至四、五年还拿不到学位的也大有人在。在论文发表的巨大压力下,研究生们对学术研究并非真正产生了兴趣,而所谓学术研究反倒成为了”“青年学者健康成长的学术枷锁,应当说,当前出现的许多学术造假事件,与此不无关系。其原因之一就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从理论上说,这也是一种人才培养的“拔苗助长”模式。有人认为,当前研究生的这种培养模式与我国国内的科研体制有关,这大概也是实际情况。但是,笔者认为,在人才培养上,我们无论如何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搞“实用主义”。

其实,早在2008年科学时报上就已有作者撰文指出“硬性规定研究生发表论文并不可取”。但据说这一规定出自于教育部,我不知作出这样的硬性规定有何好处?

记得前几年,我曾与校研究生部的一位同事议论过这件事,当时在场的同事对此都有同样的看法:认为:研究生被硬性规定要在答辩前就已正式发表论文,完全是一种不科学的做法。试想,如果研究生(无论是博士生、或硕士生还是博士后),既然都已达到了能够独立发表学术论文的水平,那又何必要‘读研’呢?

本来“读研”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提升其学术研究水平。从某学科的某研究方向的基础理论入手直到其前沿的研究项目或课题,逐步使研究生掌握所攻读方向的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方法或实验手段、研究思想,等等要素。从而使其学会如何做研究,如何做学问,提升其应有的科学素质和研究水平。通过协助导师的某项研究(课题)实践的锻炼,撰写出有一定学术水平的学位论文,这是十分自然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也是研究生的自身成长的必然过程。因此,培养研究生并不仅仅是写出论文,更主要的是培养出具有优良的科学研究素质的研究型人才。不过后来,不知从何时起,我校的规定又稍有宽松,即只要学生在导师署名文章中排序为第二作者即可,如此等等。

但是笔者认为,这种“硬性规定”,已使原来的研究生培养宗旨大大“变味”了。目前,研究生彼此之间的学术交流较少,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变味为“伙计与老板”的关系。学生们天天琢磨的是按规定数量的论文如何才能早日发表。而对于那些枯燥的实验数据或计算结果,不是想办法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分析、判断、归纳、整理,提出创新的思路,而是琢磨着如何寻找捷径,将论文发表了之。为了弥补语言缺陷,有的竟找来几十篇英文文献,各抄一句或半句,拼凑出一篇论文,连国外同行也看不出来,以便蒙混过关!

其实,上述硬性规定在理论上是行不通的。以理工农林医等自然科学为例,全球SCI刊物1147(平均影响因子1.581),影响因子高于1721种,以平均每种刊物年发表240篇估算,则全世界科学家发表的影响因子大于1的文章17.3万篇。中国的在读博士生和博士后13.2万人(在读硕士生39万人),按照有关规定,要求中国的博士大军发表全球76%影响因子大于1的文章根本不现实,外国科学家绝不是吃素的。目前的现实是,国内较好的论文出国了,先从高影响因子开始投稿,如被拒后再投低分的文章,国内刊物遂形成真空,一些质量不高的论文占据了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也随之注水

当前,国内研究论文质量有普遍下滑的趋势,这是不争的事实。其原因之一,是我们发表的文章太多,太烂了。而一些重大研究项目的科学积累很不够,且大多为‘跟风’研究,缺乏原始创新,一有成果,不论有无创新(或新意)就匆忙发表,文章质量可想而知。勉强发表后,外国科学家不敢引用,国内学者自己也不看,知识产权还归人家SCI刊物。原因在于,拿项目、要经费、找关系的多,真正拿到项目后,如何出成果,出人才?计划并不周到。

近年来,我国产品中的中国制造在国际上形象欠佳,如果我们的学术论文也出现了中国制造现象,这将是中国科学家的悲哀。大量的粗制滥造的中国论文(逼迫练笔的研究生所写为主)狂轰滥炸SCI刊物,造成国外同行心理恐慌。一些SCI刊物,发表大量中国论文,致使它们对中国学者的论文敬而远之,或加强严审力度以自卫,或干脆拒绝我国学者的论文。

事实上,科学论文的发表本来是一种研究成果的表述形式,这是相当严肃的科学工作之一,即使不要求学生们毕业前发表,那些有志科学研究的年轻学者还是要努力发表论文的;而那些对科研不感兴趣的学生,即使发表了论文,对其今后的成长也基本无用。因而问题的本质是我要发表还是要我发表?其效果显然是不同的。前者凭的是自觉的科学兴趣;后者却有很多被动的成分。

笔者认为,我们不应当硬性规定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才能毕业,在他们的学术生涯中第一篇学术论文应当是用母语写成而发表。可是,现在的情况却不然,有的学生连中文都写不通顺,一上来就向英语刊物投稿,完全变成了导师的事。在投稿、退修、校样等各个环节上也基本都是导师的事。例如,笔者为学生修改论文的工作量平均每周达1篇。在目前的科研体制下,学生成了写文章的机器,导师则成了修理文章的机器。尽管我们也发表了一些影响因子较高的文章,但自我评价其质量尚不如笔者前几年独立研究问题时所发表的论文。不过也不可一概而论,有的导师(大老板)却十分热衷于学生为他写论文,因为他每年都要为向上“交账”发愁。

建议有关主管部门,根据学术研究的客观规律,叫停研究生发表论文才能获得学位的硬性规定,以引导学生安心研究,避免学术浮躁,净化学术生态。并适当增加答辩论文的淘汰率,要求研究生认真作科学研究,掌握大量第一手研究数据。而不能像现在这样,毕业答辩走过场,重视论文发表而不重视数据的获得和学术研究过程。加强科学原始创新,要提高中国科学家的国际形象,不妨先从提高研究生的质量做起,而要做到这一点,论文发表就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事情,绝不可等闲视之。



论文与评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00-321105.html

上一篇:谁把杨振宁逼成“算命先生”(转帖)
下一篇:看淡病痛与知足常乐
收藏 IP: .*| 热度|

23 赵星 杨学祥 王进 刘玉平 朱金颖 黄富强 吉宗祥 吕喆 杨芳 李明治 李志俊 申瑞杰 左正伟 杨笑冰 王永林 李鹏 易文凯 赵月前 林涛 夏飞 hefery hd19650111 WangShuijion

发表评论 评论 (2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4: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