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峰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ouyang

博文

千里送鹅毛的心理学 精选

已有 7973 次阅读 2013-2-28 09:30 |个人分类:学海无涯|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心理学, 免费 行为模式

中国有句古话:“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就是说,即使没有金钱价值的礼物,也能表达深厚的情谊。现在设想一下,如果送来的不是鹅毛而是一张一元的钞票,你会怎样想?你会不会觉得,虽然一元钱很少,但毕竟比鹅毛更有价值,所以情谊更重?多半不会吧。你更可能觉得这样的礼物莫名其妙。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在回答之前,我再讲个故事吧。有一个托儿所,时常有些家长接孩子时会迟到。虽然他们总是很抱歉,但这样的事总有发生,而使得护理员不能按时回家。于是所方就订了条规定:迟到的家长要罚款。不料这样一来,迟到的人更多了。所方一看苗头不对,连忙取消罚款规定。但是迟到的情况还是没有恢复到以前。
 
这是怎么回事呢?心理学家发现,“金钱”对人的心理有着微妙的影响。原来人有两套行为准则,一套是社会准则,一套是市场准则。在社会准则中,人的道德价值起主导作用。助人为乐,舍己为人等品质就是这套准则下的行为。而在市场准则中,商业原则挂帅。人的行为主要是等价交换,按劳取酬。那么遇到具体情况,哪套行为准则起作用呢?有时候是基本固定的,比如在商店买东西,与家人的互动等。但在很多场合,行为准则是可以改变的。而“金钱”的介入,就很有效地让人接受了市场准则。而且一旦接受了,再要改回来就不容易了。
 
这个想法可以用很简单的实验来证明。实验者假装需要搬重物,请路过的学生帮忙。如果不给任何报酬,和给价值分别为50分和5元的巧克力作为感谢,对方愿意帮忙的程度相差不大。但如果给50分钱,愿意帮忙的人就少得多了。如果给5元钱,情况会好一些,但还是不如不给报酬的情况。而且有趣的是,如果给巧克力但提到它的价格,那效果就和直接给钱一样了。这说明,一旦涉及到钱甚至只要提到钱,人们就进入了“市场准则”,不想“助人为乐”,而想“按劳取酬”了。所以如果给的钱低于公平的市场价格的话,他就不愿意干了。“千里送鹅毛”的例子也一样。本来送礼是“社会准则”下的事情,但如果直接送钱,就带来了“市场准则”的感觉,难怪有点不伦不类了。(当然如果送得多,作为“市场准则”下的公平交换,那就是另一回事了。)这样一说,托儿所里发生了什么也就很清楚了吧。
 
这个实验结论与我们的生活直接相关。在我们与人交往时启动哪个“准则”,往往就在待人接物的细节之中。中国古训还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就是希望“社会准则”挂帅的场合不要掺进利害关系。这真是非常有智慧的见解。朋友之间相互帮助尽量不要涉及金钱往来,也不要请朋友用职业技能来免费帮忙,是保持纯洁友情的诀窍之一。
 
而这两个原则最容易搞混的地方,就是工作场所了。工人干活,公司付酬,是一种“市场准则”下的关系。但同时工人还可能因为兴趣,对公司的忠诚,团队精神等作出额外的贡献。而公司也会在约定的工资以外给工人提供荣誉,成长机会,社交条件等回报。这个“社会准则”下的关系有时也称“社会契约”或“心理契约”。虽然没有白纸黑字,但双方都对自己和对方的行为有所期待。有的单位“市场准则”成分多些,有的“社会准则”成分多些,都能正常有效地运行。但是,如果把两者混起来就会出麻烦了。就说说我经历过的两件事吧。一次公司新的总裁上台,就给大家发了Email,希望人人对公司有commitment,尽力作贡献而不是干一天活拿一天钱。但他同时又宣布将进行外包,把工作移到海外去。开大会的时候就有人问:外包对本地工人的冲击,公司将如何应对?总裁回答说:公司必须基于经济效益行事,而考虑自己职业前途是每个工人的责任。他的Email是按照“社会准则”来提要求的,而公司在外包问题上却按“市场准则”办事。这两句话都没错。但合在一起,大家就可以想象到总裁所希望的commitment能得到多少了。另一件事是,原来公司里因为大家平时都忙,就常常利用午饭时间开会。这些会上往往提供简单的午饭如三明治,苏打饮料和饼干。后来有一天公司发了通知说,午饭应该是职工自费的,因此以后开会不管饭。其实,工人们开会所花的时间远远比饭钱可贵。大家是为公司的业务着想才放弃午休来开会。而公司提供午饭,也是表示感谢和照顾的意思。这是“社会准则”下的互动。但公司为了控制花费取消午饭,就“转轨”到“市场准则”下了,这必然会改变工人的行为。幸好,中层经理们也看出这是个蠢主意,让它无疾而终了。其实,所谓“企业文化”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平衡这两种“准则”之间的关系。管理人员处理公司与员工利害关系的一举一动,都对企业文化有着长远的影响,不可不慎重行事。
 
再举一个例子吧。在处理病假问题时,公司A的规定是:不限制员工病假的天数(当然一次时间太长就要按disability insurance案子处理)。对于滥用病假的人个案处理。公司B则规定每年最多病假天数,而这个限制当然是远远超过平均值的(否则很多人要超过限制,大家都会很不高兴)。猜一猜哪个公司的平均病假天数会更多?
 
其实,在“金钱挂帅”的地方,也不是绝对没有“社会准则”的空间。我以前在讨论“免费”时,提到很多时候一点小恩小惠会给人带来很温謦的感觉,如卖鱼的送上一把葱,饭店免费给碗甜汤等。这种做法把买卖双方的互动中加入一点社会准则,就使得双方的关系更加丰满。当然,这种社会准则也很脆弱。当顾客滥用商店好意提供的免费服务,或者某种“免费”的做法已经成为行规而整合到顾客期望之中,这种效果就没有了。
 
当然,以上的例子都是在本来该用哪种准则比较模糊的情况下,金钱的出现使得人们社会准则换到市场准则。和其他心理学现象一样,金钱的影响只是一个偏向而不是绝对的决定因素。例如,如果你的好朋友千里之外给你送来一块钱,你会感到奇怪或啼笑皆非,但不会从此就把这位朋友当成生意伙伴来相处了。家庭成员中合伙做生意的也很多,有时这两种准则不但不矛盾,还是互补的呢。
 
可见,有意识地处理好这两种行为准则之间的关系而避免混淆,对个人,组织和社会都是值得重视的一件事。资本主义制度的特色就是“金钱挂帅”,现代经济学也是基于“理性人”。“理性人”的需求的确包括了精神需求。但上面谈到了这种精神需求并非固定的,而是与事情的context有关。这个,通常需要think out of the box才能很好把握。
 
最后,再留一个作业吧。开车的人,总免不了遇到违规罚款的事。通常接到罚单会有懊恼的感觉,也就注意下次不再犯规。但罚款太经常了,人们会就视之为开车的“附加开支”而忍受下来了。比如大城市的停车违规罚款就往往是这个局面。人们决定在哪里停车,就是在停车费和罚款的风险两者间权衡。有的国家把罚款与违规人的收入挂钩,以求起到“公平”的警示作用。让我们来想想,有没有这样的可能:不是引入使得人们在遵守规则与罚款之间进行“成本比较”的“市场准则”,而是让人们在“社会准则”的范畴内得到遵守规则的有效动力?
 
 
【参考读物】:Heman, J. and Ariely, D., “Effort for Payment: A Tale of Two Markets”, Psychological Science, Vol. 15, No. 11, p. 787 (200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9766-665790.html

上一篇:美国的收入差距:政府能做什么?
下一篇:“免费”的代价
收藏 IP: 71.179.248.*| 热度|

25 张贻春 陆俊茜 董继飞 唐常杰 眭飞 李汝资 武夷山 夏磊 李璐 熊李虎 朱新亮 陈进斌 何浩宇 吴明火 朱晓刚 鲍海飞 卢湘岳 吕新华 董明 唐凌峰 zhangcz07 zoudf012 clp286 bridgeneer icgw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3: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