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但是地球上不只有人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ian2009

博文

【环境哲学】Serena 琥珀川

已有 3043 次阅读 2015-3-21 00:15 |个人分类:教学相长|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陕西, 作业, 环境哲学

【环境哲学2014年秋季学期作业选刊。应作者要求,使用了笔名。环哲期末 琥珀川 T.pdf


琥珀川

 

Serena[TSWM1] 

 

   我是陕西人,也是南方人,我是秦巴山下、汉水河边的陕南人。[TSWM2] 

    陕西,自西汉起被称为“三秦大地”,所谓“三秦”,即陕北、关中和陕南。黄河穿过陕西,在陕北形成壶口瀑布,雄浑壮丽的瀑布犹如当地人一样,粗犷豪迈而热情重义,因而也是人们心中“红色陕西”的象征;关中地区又称“八百里秦川”,土肥水美,金城千里,为十三朝故都;陕南地区北倚秦岭,南靠巴山,汉水穿绕而过,下设安康、汉中、商洛三市。其中,安康位于陕西最南部,是陕西乃至整个西北的最南端,有明显的南方地区特征,古称“金州”。[TSWM3] 

    我的家乡是安康的一座小城——汉阴县,我在这里出生,也在这里长大。汉阴是一座小城,月河穿城而过,将小城分为城南与城北。城北的北面一座座起伏的丘陵,山上种满了橘子树、桃树和苹果树,春天在我家阳台看北山,会看到一整片一整片桃花,灼灼其华。小时候,妈妈也常常带我和其他小朋友来这里采橘子,我们在那里疯跑一天也不愿意下山。从北山远眺可以看到城南的凤凰山,南山巍峨而青翠,云层如羽衣轻柔漂浮在半山腰,晴天清透的阳光照耀在山上,青松棵棵分明。南山北山之间,是月河。月河是汉江的支流,月河沿着弯弯的县城沿岸一直流到安康城汇入汉江干道。[TSWM4] 

   月河,像一坛圆月投射的酒,盛满了我的童年回忆[TSWM5] 。记得当我几岁的时候[TSWM6] ,外公常常带我到月河畔玩耍,月河水清凌凌的,水草随涟漪荡漾,河岸边是茂盛的草甸。草甸不大,但也足够放风筝,我最爱做的事还是伴着河边妇女击打衣服的哒哒声榻石头粉末,常常一坐就是一个下午。我的爸爸在当地政府工作,因而我的记忆中他总是很忙。但我们在河边也有很温馨的回忆,我记得有一次[TSWM7] 爸爸带我到月河旁的河滩堆沙堡,捡来小树枝在沙面教我写字,给我讲怀素画蕉的故事。月河岸边有一种石头唤“汉江石”,黑白相间,形状抽象,爸爸也会带我捡石头,有心形、脚丫状、泼墨山水画、走钢丝的人等等。可惜的是,那些我们心心念念的石头宝贝,也在几次搬家中散落了。月河的夜晚是静谧的。记忆中有一天夏夜月光似水,缓缓流淌在河面,爸爸带我在月河游泳,妈妈穿着长裙坐在河岸微笑看着我们。总之,我的童年里,月河就像是一支牧笛[TSWM8] ,永远缓缓、不竭而清洌。

   人是奇怪的动物,当习惯一件事物之后,会认为它会一直完整下去,以固定的惯性思维,爱情如此,自然亦如此。就像《大话西游》中至尊宝的经典台词,“有些事曾经不懂得珍惜,如果一切能重来,我会对那个女孩说我爱你”。90年代,[TSWM9] 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人人都想在这个商业浪潮中分一杯羹。东部的人接近国际市场,方便开展海外贸易,西部的人没有办法,望向身后的青山绿水,开发起自然资源。20世纪初,汉阴开了很多座矿山,经常可以听到开山巨响,月河也开始淘金、炸鱼、电鱼。我还记得,那时候夜晚的月河灯光不熄,船只来来往往,淘金的声音轰隆隆轰隆隆,一副熙熙攘攘忙忙碌碌的景象。自此之后,月河开始发黑变臭,河里的鱼翻起肚皮随河水漂走,以往成群结伴的鹭鸶也只剩下一两只。破窗效应下,人们开始排放越来越多的生活污水到月河里去,时常可以看到河上漂浮着垃圾,刚回家的表弟因为沾上了一点月河水,便生了全身的皮肤病。[TSWM10] 

   月河,再也不是记忆中的月河。

   后来,政府的禁令下来,人们再也不能在月河淘金、电鱼了,一些环境保护的政策也使得月河的水质稍稍改善。2008年,[TSWM11] 汉阴争创国家级园林县城,于是打算将县城段的月河拦截改建人工湖。人工湖畔修有石舫、凉亭,又种植了香樟、柳树,垂柳依依,微风过去,翠色湖面泛起涟漪。当人工湖最初修建起来的时候,我和身边人一样觉得,她真的很美,月河以另外一种形态回归了。后来长大些,就像马赛的黄色建筑、上海租界区的老房子、西安城的旧城墙,还是天然、自然最美。[TSWM12] 湖水虽可爱,却失于匠气,尤其是人工湖两岸越来越高的商品房,在南北二山间显得那么凌锐与突兀。没过几年,上游的水越来越少,人工湖渐趋枯竭,河床裸露,草甸疯长,曾经的月河变成了一半干裂的土地、一半杂草丛生的野草甸。我[TSWM13] 沿着月河溯游而上试图寻找河水枯竭的原因,最终在汉江两岸鲜艳醒目的红色标语中找到了答案——“一江清水送北京”[TSWM14] 。汉江千百年来以默默无闻的弱者姿态,维系着自己的河道与水质。但到了今天,这一稀有的清澈品性,却使她处于众矢之的。相比于横贯陕北传统的“母亲河”黄河,水量并不丰沛的汉江更像是一个青涩少女,却担起了哺育干渴北中国的重任。[TSWM15] 

   《博客天下》中记者[TSWM16] 曾目睹,微雨中的汉江一夜由浩淼水面萎缩为零散的几股细流,岸边的水草砂石大片裸露,带有昨夜的水迹。江心几座废弃的取水口裸露出了水面。这还是我记忆中的汉江吗?我还记得,当我小的时候,安康每一年端午都要举办龙舟节,十大县的人民自己设计龙舟,选派二十名精壮少年代表各自的县区进行比赛。龙舟节是安康最热闹的盛会,每当龙舟节时,汉江两岸青山脚下人山人海,小时候的我尽管被举在爸爸肩头,还是要在人头攒动、人声鼎沸中观看比赛。那个时候,龙舟主赛区号子声清亮,赛舟手应和声冲天,青山之下,绿水之上,一只只龙舟远去,激起白花花的波浪。分赛区是捉野鸭比赛,比赛方在江中放生几百只野鸭,报名参赛的汉子们,纷纷跳下水去抓鸭,抓中了鸭子的人就会收到大家的喝彩声一片。那样碧波荡漾的汉江,才是汉江;那样充满人情味烟火气的汉江,才是安康人的汉江。我也记得,最后几次看龙舟节,重点全部投入在了江边的龙舟节晚会,晚会的主题也没有变过,它被写在悬崖、大堤、城市广场和污水处理厂门楣上,它是“一江清水送北京”。

   我曾经将这样的想法与父亲探讨,却遭到了爸爸[TSWM17] 的斥责,批评我的自私与不识大体。的确,国家的发展需要水资源,水资源分配南多北少,作为全国水质最好的汉江,理应承担这份重责。只是看到月河、汉江水质变差、水量变小、环境恶化,我还是忍不住心疼。那是孕育华夏文明的汉江,那是《诗经》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汉江,那是孕育了楚文化的汉江,[TSWM18] 就这样在“输血工程”中渐渐苍白、干涸。“南水北调”去除了它的博爱与悲情色彩后,是违背自然规律的饮鸩止渴。我们在太长的时间里一直在违背大自然的规律,我们认定“人定胜天”,在“与天斗其乐无穷”的同时,认定“与天斗”“与地斗”也“其乐无穷”,于是我们盲目地、无度地“向大自然进军”。几十年不断地毁林开荒导致356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TSWM19] ,使江河湖泊大面积淤积;水资源过度开发导致江河断流,赤地千里;地下水超采,造成地面严重下沉;过度地围湖造地,破坏了河湖的调蓄能力与行洪能力,致使洪水灾害扑面而来……水资源的短缺,我想由借调的方式无异于“拆东墙补西墙”,而更为关键的,是对自然保有一份悲悯之心。

   十年前的我,偶尔站在汉江大桥上俯望,看出一副比今天更清晰的图景。透明的江水,清晰地显出水底的深浅脉络,浅的微白,深的烟青,却都是仅有的一点着色,一阵微风吹皱,即可擦掉。过一刻平静了又回来,弱到使人惊讶,能够承受经过的船只。

   眼下回首再瞰汉江,勉力保持着旧日底色,似乎少年透明皮肤下的血管,细弱而又没有防护,经历着一场献血手术。直到献出全身血液,生命衰弱休克,却不足以表明心迹。

   剩下的姿势,唯有祈祷。

 

 

 

 

 

 

 [TSWM1] [TSWM1]95

 

一篇好文章!

文字精当,比喻生动,有力,叙事质朴,有张力。有情感,但有节制,张弛有度,褒贬恰到好处。

环境描写有立体感,从宏观的全景到中近景、到特写,简洁明快,手法利落。

个人经验描写细致生动,在时间坐标的使用上,如果兼顾两者,会更有历史感。

人文学术需要建立在这样的个人经验和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上,才有生命力。

字面上的理论分析稍嫌薄弱。但是对事物的整体看法,已经蕴含了对理论的掌握。

 

 [TSWM2]开头很好,单刀直入,痛快,清楚。

 [TSWM3]全景描写简练,干脆。

 [TSWM4]有远景转入中景、近景,镜头自然推进,进入特写,有画面感。

 [TSWM5]前半句比喻精妙,后半句落入俗套。

 [TSWM6]这是个人时间坐标,还需要通用时间坐标。

 [TSWM7]有具体事件!

 [TSWM8]开头说是酒,现在又说牧笛?

 [TSWM9]时间相对具体

 [TSWM10]描述了变化,有中景,有近景。有相对具体的事件。虽然稍嫌简略。

 [TSWM11]时间具体,有历史感

 [TSWM12]句子不完整

 [TSWM13]如果有具体的时间刻度,历史感更强。

 [TSWM14]用笔如刀!

 [TSWM15]比喻有力!

 [TSWM16]这儿应该给出文献

 [TSWM17]令尊主旋律

 [TSWM18]历史上溯至先秦

 [TSWM19]多大范围?文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9667-875974.html

上一篇:【环境哲学】蓬蒿 悔与思:致消逝中的江南
下一篇:艾伦·拉文·宾太空美术作品中的科学英雄主义
收藏 IP: 66.55.9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2: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