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人生◆品味科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xiuzhou 中国科学,从此他将伴我一起生活!

博文

高速边界层多重Gortler模态研究

已有 4886 次阅读 2014-4-30 17:24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Gortler失稳, 线性稳定性, 转捩

【提要:这一工作研究了存在凹面的边界层流动失稳, Görtler失稳问题. 在可压缩边界层流动中, 该问题尚未得到深入的研究. 然而, 在实际的高超声速流动中, Görtler失稳已在转捩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该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首次通过线性稳定性分析(LST)和抛物化扰动方程(PSE)给出了高速边界层流动中多重Görtler模态的竞争机制, 详细分析了扰动在两种模态支配下的演化过程. 论文发表于《中国科学:  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英文版)2014年第57卷第6期】

 

随着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发展, 可压缩流动的失稳和转捩问题成为近年来流体力学和航空航天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论文研究了存在凹面的高速边界层离心不稳定问题, Görtler失稳.

这项名为Competition of the multiple Görtler modes in hypersonic boundary layer flows的研究论文发表于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 2014年第57卷第6, 揭示了高速边界层中多重Görtler模态共存和竞争机制, 由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符松教授担任通讯作者撰写.

Görtler失稳问题最早由Henry Görtler1940年进行了线性稳定性分析. 这一问题至今仍是流动稳定性研究的热点问题. 在可压缩流动中, 除了传统的W模态(附着于壁面), 还存在新的T模态(脱离于壁面). 同时, T模态在扰动发展初期增长率更大, 因而必须引起重视. 线性稳定性理论给出的几种模态扰动分布如图1所示. 研究发现, Ma≥4, T模态即开始出现并且其增长率高于W模态. 由于T模态扰动分布在边界层的远离壁面的上边界附近, 因而在高超声速流动中, Görtler(流动速度等值线)将难以呈现低速流动的蘑菇状分布, 取而代之的是铃铛型分布, 如图2所示.

由于失稳模态的这一根本变化, 在相应的高速流动转捩过程中, 将会有新的机理问题. 初步研究表明, 在二次失稳过程中, Ma≥4时更容易表现出sinuous形式, 相应的研究结果可参见本文作者的后续论文.

 

1  多重Görtler模态速度扰动示意图

Figure 1  Contours of streamwise velocity perturbation û for the most amplified 7 Görtler Modes

 

 

2  Gortler涡的非线性发展过程, 依次为Ma=1.5, 3.0, 4.5, 6.0

Figure 2  Nonlinear development of the Gortler vortices with Ma=1.5, 3.0, 4.5 and 6.0.

 

该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首次通过线性稳定性分析(LST)和抛物化扰动方程(PSE)给出了高速边界层流动中多重Görtler模态的竞争机制, 详细分析了扰动在两种模态支配下的演化过程. 两种方法的分析结果互相印证, 有力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该研究加深了对高速边界层Görtler失稳的认识. 在流动转捩预测和二次失稳等机理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来源论文:

Ren Jie, Fu Song. Competition of the multiple Görtler modes in hypersonic boundary layer flows. 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 2014, 57: 1178–1193

 

订阅《中国科学: 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微信公众号,手机同步关注最新热点文章、新闻、科技资讯, 请添加微信号SCPMA2014或扫描下方图片关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6503-790152.html

上一篇:《中国科学: 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英文版第6期在线发布
下一篇:基于纳米球壳与发光团复合杂化体的双光子荧光探针
收藏 IP: 219.238.6.*| 热度|

2 蒋迅 姚程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5: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