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人生◆品味科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xiuzhou 中国科学,从此他将伴我一起生活!

博文

用深度神经网络帮助识别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信号

已有 2933 次阅读 2018-9-17 11:26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最近一项研究表明, 深度卷积神经网络能够大幅提高PandaX-III实验中无中微子双贝塔信号和本底的区分效率, 从而提高探测灵敏度, 《中国科学: 物理 力学 天文学》英文版2018年第10期报告了这一结果。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大学的研究者利用了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技术来区分不同粒子在气体探测器中的径迹特征大幅提高了分辨效率该研究可以应用在PandaX-III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实验当中以提高探测灵敏度有利于增进我们对于中微子本质的理解。

这项研究题为Signal-background discrimination with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in the PandaX-III experiment using MC simulation, 发表于《中国科学: 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英文版2018年第10期上北京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乔颢为论文第一作者。

双贝塔衰变是自然界里已被确认的现象该过程会产生两个电子和两个中微子。而没有中微子产生的双贝塔衰变过程即所谓的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则与中微子的本性直接相关还尚未在实验中被观测到。只有中微子是其本身的反粒子、也就是马约拉纳费米子的情况下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才可能发生。科学家认为寻找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从而确认中微子是否是马约拉纳费米子是理解我们宇宙里面正反物质不对称性的关键之一。

由于无中微双贝塔衰变过程属于极端稀有的物理过程只有特别设计的实验仪器才可能在大量本底当中找到这个过程的可能信号。PandaX-III实验计划利用高压气氙时间投影室技术来寻找氙-136同位素的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过程。这种探测技术不仅能够记录该过程产生的电子的能量还能对其在探测器内的运动径迹拍照”, 得到它们在与漂移方向平行的两个相互垂直平面上的投影从而通过径迹的特征更好地将其与放射性本底的信号进行区分。但是由于径迹由随机过程生成的漂移电子信号来生成其随机性使得定义和寻找其运动径迹的特征变量变得相当困难。图1给出了一个模拟得到的无中微子衰变事例在探测器中的径迹。

1.png

 1  蒙特卡洛模拟得到的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事例的径迹非常曲折蜿蜒

 

研究合作者北京大学的王思广副教授说: “目前传统的拓扑识别方法仅仅使用了两个定义的特征看上去还有很大潜力可挖但是很难。

另一方面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图像识别技术近年来取得了巨大进步。这让这项研究的合作者们联想到类似的技术可以应用在不同类型信号径迹的识别上。论文的通讯作者上海交通大学的谌勋助理研究员认为这可能取得比传统方法更好的结果。

研究者在计算机内构建了PandaX-III探测器的细致结构使用蒙特卡洛技术生成了信号及本底事例探测器中的模拟数据。他们将这些数据转化成为图片探测器所得到的两个不同的快照被编码到图片的不同颜色通道上。

在把事例转换为图片的时候你需要同时考虑探测器真实接收到的信号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并进行截断因为能够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图片大小是有限的。乔颢说。

研究者生成了56万张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的事例图片和56万张高能伽马本底的事例图片数据并利用了其中80%的图片来训练卷积神经网络模型。

研究合作者上海交通大学本科生陆纯钰表示: “我们从一个最简单的三层卷积模型开始逐渐采用了更加复杂的模型最后选择了ResNet50模型。

最终训练好的模型的信号本底的分辨能力相当优异从图2可以看出训练好的模型能够在足够高的本底排除效率情况下保持足够好的信号识别效率。其相对于PandaX-III实验设计的信号本底基准分辨能力提高了62%。这意味着PandaX-III实验对无中微子衰变过程的探测灵敏度也会有相应的巨大提升。

2.png

2  训练的神经网络模型给出的本底排除效率与信号识别效率的关联分布

 

研究合作者上海交通大学的韩柯特别研究员评论说: “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技术让PandaX-III的径迹识别技术在类似的实验里面脱颖而出更有吸引力。





更多详情请阅读原文:

Hao Qiao, ChunYu Lu, Xun Chen, Ke Han, XiangDong Ji, and SiGuang Wang. Signal-background discrimination with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in the PandaX-III experiment using MC simulation. 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 2018, Vol.61, No. 10: 101007

http://engine.scichina.com/publisher/scp/journal/SCPMA/61/10/10.1007/s11433-018-9233-5?slug=full%20text

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433-018-9233-5



《中国科学: 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中文版)和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 (SCPMA, 英文版)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 均为月刊。英文版SCPMA被SCI, EI, ADS等数据库收录, 2017年影响因子为2.754Q1区。中文版被Scopus、《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收录, 以出版热点专题和专辑为主。中英文为两本完全独立的刊物。订阅《中国科学: 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微信公众号手机同步关注最新热点文章、新闻、科技资讯请添加微信号SCPMA2014或扫描下方图片关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6503-1135296.html

上一篇:《中国科学: 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出版“高温超导新进展”专题
下一篇:质子滴线附近核素结合能的确定
收藏 IP: 124.17.2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4: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