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大师——陆志方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stone2009 云水随缘,清明在心 何妨向红尘深处借青山

博文

浅谈中国哲学的积极性

已有 3124 次阅读 2017-8-6 14:22 |个人分类:随笔|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哲学, 中国, 儒学, 积极性

哲学的定义众说纷纭,其作用则比较一致,即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方法论的指导。哲学的指导作用,可以是积极的、消极的、或者介于消极和积极之间的中庸的。那么,中国哲学(由中国古代哲学延续至今的哲学)是积极的、 消极的、还中庸的?我认为:中国哲学是积极的。

一、儒、道、佛的积极性

中国哲学兴起于春秋百家争鸣,经历汉唐宋儒、道、佛发展,及至近代以来中西融合。在中国哲学体系中,儒、道、佛历经千年以上,融入中华文明渊源,起着积极的作用。

在人生追求方面,儒家提出“极高明”,以“天地境界”为最高追求;道家追求“上善”、“盈之”,求长生;佛家追求“极乐”,向往“天堂”。在政治思想方面,儒家的理想是大同、大统一;道家效法天地,追求“天长地久”;佛家则“普渡众生”。

二、中庸和消极的作用与积极性的关系

《系辞》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中国哲学中有“定数”、中庸、随遇而安、“退一步海阔天空”等,反映了非积极的一面,但这并未否定积极的追求,并且,正是至高的追求不灭,才强调在条件不具备的下“退一步”、等一等、忍一忍。即使如鲁迅描绘的阿Q,落魄至极,但他的精神深处,仍然充满斗志。

积极的哲学,给予人们向上的指导,条件的限制、现实的残酷,却不能使每个人、每个时代都达到最高理想或者自己的目标,那么中庸与消极的部分,给予人们蛰伏的机会,可以卧薪尝胆、可以“听天命”,不至于永远失去了机会。可以说,中国哲学的积极性是主导,非积极性部分则是智慧的手段。

三、中华文明的传承与积极性的现实意义

中华文明传承至今,与中国哲学的积极性息息相关。积极的追求,才催生进步的思考和实践,在残酷的生存生存条件下,才格外需要包容的策略、礼制的膜拜。中国哲学曾经百家争鸣、曾经灭儒、毁佛,一旦儒释道包容形成,便更加成熟、更具智慧。

中国哲学传承至今,成为今日之中国哲学的根基,积极性已深入内核。各种流派在各自的位置上,发挥着相应的作用,指导着中国的持续发展、指引着中华文明持续进步。

四、结语

关于中国哲学的积极性,我原本希望看看哲学家的思考,以有所启示,不料遍寻未及,或者我的视野和条件局限,找寻不到,或是这一题目无甚意义,行家们不屑研究,或是其他原因。而我却觉得,弄清楚中国哲学的积极性问题,事关中华文明的传承、事关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事关中国梦,或者牵强地说也事关中国医疗卫生事业,便作此管闲事短文,倘若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则有受宠若惊之幸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6242-1069819.html

上一篇:齐与斋
下一篇:公共知识分子
收藏 IP: 114.216.29.*| 热度|

3 陈敬朴 朱林 zousu201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7: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