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轩中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xuanzhong

博文

刘慈欣、FAST与中国的其他大科学工程项目 精选

已有 14776 次阅读 2016-7-5 15:03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作者:张轩中来源:蝌蚪五线谱发布时间:2016-07-05
FAST是一台大的黑白电视机嘛。

  最近,贵州出了一件大事。

  那就是中国的500米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主体结构在贵州落成了。

  这相当于说,房子已经封顶,接下来就是要搞装修了。

  连刘慈欣大大也参与了落成仪式。

158553762015666371_副本

  FAST是什么东东?居然能惊动科幻作家大刘?

  FAST是我国的一个大科学项目,投资额度在10亿左右,它的建成,相当于我们国家有了自己的“天眼”,其科学意义非同小可。

  到底有什么用?

  如果说可以当雷达用,您信吗?

  也许天上的隐形飞机反射的雷达回波可以被它看到的。

     2223_副本

  我们国家是一个爱和平的大国,FAST的目的,是做科学研究。

  FAST其中一个科学目标,就是探测更多的脉冲星。

  脉冲星就是自转轴方向与磁轴方向有交角的中子星。

  这事情说起来复杂,请自行脑补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关于地磁偏角的画面。

20120903014105158

  如果觉得不够过瘾,请看下图就会秒懂:

65419296_6

  中子星与地球一样,也有这个磁偏角,因此中子星转起来会发出电磁脉冲,它一般发出毫秒级别的脉冲,也就是射电信号(所谓射电信号就是80后的年轻人小时候家里的黑白电视机上的雪花)。

20120521110223_AvYJP.thumb.700_0

  FAST是探测射电信号的利器。

  因此,FAST是一台大的黑白电视机嘛。

31_副本

  至于为什么中子星不能转太快,一般都发出毫秒级别的脉冲,这可能取决于星体本身的质量吧,具体细节就让科学家去研究吧。

  FAST这个项目,位于贵州平塘县,在一个叫克度的小镇。

  当时FAST开工仪式是这样的:

cdbf6c81800a19d8815cde5333fa828ba61e460c

  看照片中的背景,那就是贵州的大山。

  为什么要去贵州搞这个射电望远镜?

  因为那里人烟稀少,手机用户少,电磁环境比较干净,噪音小啊。

  克度这个小镇,因为有了FAST,现在已经比过去繁华了,比如有了“天文酒店”。

lidi

  这就是大科学装置对当地社会面貌带来的改变。

  据蝌蚪五线谱了解到,上图中出现的中国人是深度参与FAST的中国科学家李菂。

  克度镇,随着FAST的建成,正在大兴土木,变成十分繁华。

lidi 2

  建成以后的FAST是这个样子的:

20140103151100-1031323847_副本

  就这一个大碗的建成,蝌蚪五线谱咨询了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主任朱宗宏教授。朱教授认为,这个500米口径的射电望远镜的建成是非常重要的进展,我们中国有建设口径为5米、20米、100米射电望远镜的经验与技术积累,因此能做成口径500米的射电望远镜,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好了,FAST将使中国拥有探测宇宙的最好仪器,这确实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大事。

  对于中国正在预研究的另外一个大科学项目——巨型对撞机,笔者(张轩中)也咨询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院士,具体沟通情况请看下图:

QQ图片20160705131829

  中国版巨型对撞机目前还只是如下一个可能的蓝图,简单地说就是“在中国的渤海边画了一个圈”:

53216997_1

  希望巨型对撞机等大科学项目都能像FAST那样破土动工,然后落成!

       中国成为科学大国,显然需要有硬件上的支撑,大科学工程项目应该是越多越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三体》中不但写到了射电天文望远镜,他也表达了对中国版巨型对撞机的渴望,在他笔下,故事发生在“中国良湘”,美丽的杨冬在巨形对撞机背景下的倩影十分曼妙动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44428-988802.html

上一篇:美国诺贝尔奖得主“臣妾做不到啊”投影片震惊中国
下一篇:悟空暗物质卫星新发现,听听中国科学界怎么评论?
收藏 IP: 124.202.17.*| 热度|

14 武夷山 赵建民 史晓雷 陈辉 田云川 王春艳 罗会仟 王伟 俞立 xiyouxiyou xlianggg shenlu aliala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19: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