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818长孙无忌塑像
0820长孙无忌像前留影
作者 高关中,高平原,2019/12/18
在重庆武隆探秘地下溶洞芙蓉洞之后,我们来到江口镇。在江口镇附近的乌江边,我们看到了大船形状的无忌风帆。登船游览,才知道无忌风帆是纪念唐朝开国元勋长孙无忌(约597-659)而建的。船上耸立着长孙无忌的塑像,一副忧国忧民的形象,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大臣,名列凌烟阁24功臣之首。后因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而流徙黔州(今彭水),行至武隆县江口镇被逼自缢而死,葬于乌江畔令旗山下,墓址至今保存完好。
这让我们想起参观过的昭陵,想起唐太宗和贞观之治,想起凌烟阁功臣们的功绩,特别是长孙无忌的贡献。
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要了解长孙无忌的历史贡献,首先要说一说唐太宗。一年多以前,我们弟兄俩参观了昭陵,它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于礼泉县东北20多公里的九嵕(zong)山上,南距西安约80公里。还参观了昭陵博物馆,对唐太宗的情况有了较详细的了解。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生于599年。自幼玄鉴深远,临机果断,好尚武略,素习骑射。李渊为隋朝镇守一方的重臣,任太原留守。隋末农民起义席卷全国,隋帝国陷于土崩瓦解。李世民等人再三说服李渊,举兵反隋。617年,李渊攻入长安,立隋炀帝的孙子为帝。第二年,也就是公元618年,自立为皇帝,国号唐,庙号高祖。唐高祖才是唐朝第一位皇帝。但其立国之初,仅据守关中一带。四周强敌环伺,全国群雄割据。《说唐》里用“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烟尘” 形容其多。
唐建国后,李世民被封为秦王。在统一战争中,他统兵东征西讨,削平群雄,如薛举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成为统一战争中的主要统帅。李渊称赞说“秦王有克定天下之功”。但其功勋引起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嫉妒,准备加害于他。626年,李世民先发制人,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这二人,迫使李渊传让皇位。次年(627),改元贞观,是为唐太宗,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在位23年,649年病逝,终年50岁。
唐太宗在位期间,推行均田制,府兵制(寓兵于农),轻徭薄赋,百姓安居乐业,国力日渐强盛。他还是少见的“开明之君”,能耐心接受臣僚意见,广开言路,“从谏如流”,发展科举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政治清明,国家进入兴盛时期,空前繁荣,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贯彻“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不轻率发动战争,但却坚决抵抗外族的侵扰。大唐击灭盘踞蒙古高原的东突厥,击败青海的吐谷浑,灭高昌(今吐鲁番),打通西域门户,设置安西都护府,辖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疏勒、碎叶),疆土远及中亚,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唐太宗威加四海,被周边民族尊为“天可汗”。至于他派文成公主进藏,与松赞干布成婚的事,早已被传为历史的佳话。唐太宗开阔的胸怀,泱泱大国的风度,有利于大唐帝国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玄奘西天取经到印度,也发生在这个时代。
唐太宗被公认为垂范千秋的皇帝楷模。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黄金年代,太平盛世。
唐太宗取得这样的功绩,与他善用人才是分不开的。唐太宗不像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那样诛灭功臣,而是善待功臣,他的陵墓昭陵就有很多跟随唐太宗打天下治理国家的文臣武将陪葬。早在汉代已兴起让功臣为皇帝陪葬的恩典。唐太宗继承了这个传统。他不滥杀功臣,而是善待功臣,与刘邦朱元璋挨个儿收拾谋臣良将的做法大不相同,他甚至为功臣在自己的陵区预留墓地。
我们来到昭陵,下车后迎面首先是三门石牌坊,过后依次竖立着今人所雕刻的唐太宗塑像,以及旧日所留下的唐太宗昭陵碑。宽阔的参拜道步步升高,两边立着一块块石屏,黑底阴刻,镌刻着凌烟阁24功臣的画像和简介。其中不少人如今都已确认,陪葬在昭陵。
凌烟阁24功臣
凌烟阁是唐代宫内一楼阁,唐太宗“驱驾英材,推心待士”,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治理天下的诸多功臣,公元643年,命大画家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画像的比例都是同真人一样大小,此即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昭陵参拜道上所立的石碑,正是纪念这些辅佐唐太宗的功臣良将。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名单如下: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尉迟恭)、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程咬金)、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勣、秦琼。
这份名单里很多文臣大将都广为人知,比如魏征、李靖、李勣、秦琼、尉迟恭、程知节等人,都已发现在昭陵有陪葬墓。
魏征(580-643)是有名的良相,敢于向唐太宗犯颜直谏。他反复以隋亡为鉴戒提醒太宗,强调“君,舟也,人(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死后,唐太宗曾慨叹:“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忘一镜矣!” 魏征墓碑是唐太宗亲自书写的。
李靖(571-649),字药师,三原人,是唐初著名的军事家,统兵夺取江汉流域,招抚岭南96州,灭东突厥(630),平定吐谷浑(635)。他的墓形状像阴山、积石山(在青海),凸显其卓著战功。他被后世神化,尊为战无不胜的天神——托塔李天王。
李勣(594-669)亦为唐初大将,三朝元老。其实他就是《说唐》中的“智多星”徐茂公,而且文武双全。他本姓徐,名世勣,字懋功。隋末曾参加瓦岗寨聚义,归唐后,屡建战功。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勣。他曾与李靖密切配合击灭东突厥,后来又率薛仁贵等将士勇克高句丽(668)。唐设安东都护府,保障了东方的安全。如今以李勣墓为中心,环墓建起了昭陵博物馆,
秦琼(约571-638),字叔宝,山东济南人,唐朝开国将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得以陪葬昭陵,墓在袁家村。他更因章回小说《说唐》而家喻户晓。侯宝林相声《关公战秦琼》说的就是他。秦琼曾追随唐高祖李渊父子为大唐王朝的稳固南北征战,立下了汗马功劳。据说,出征时,为了保证唐太宗的安全。他和另一员虎将尉迟恭常守卫在大帐门外,最后演变成了传统的门神,保护家家平安,岁岁平安。年画上常常可以看到二人威风凛凛的形象。
尉迟恭(585-658),字敬德,亦为凌烟阁功臣,受封鄂国公。他是山西朔州人,朔州还新建了一座尉迟敬德庙。后世他和秦琼一样,被尊为门神。
程知节,就是《说唐》里大名鼎鼎的程咬金,也是一员虎将。
还有一些功臣不被人熟知,这里接着介绍。
与李渊有直接关系的包括:李渊的堂侄李孝恭,女婿柴绍,表姐夫萧瑀(李渊同萧瑀的妻子是表兄妹关系)。李孝恭、柴绍自李渊起兵反隋就受到了高祖李渊的重用,尤其是李孝恭,带兵出蜀,在长江流域东征西讨,消灭了在荆州称梁帝的箫铣,为大唐打下半壁江山,战功卓著。柴绍不但自己统兵打仗,累立战功,而且他的夫人平阳公主,也自组军队,号娘子军,她曾率军驻守山西东部,著名关隘娘子关即因此得名。萧瑀曾任唐初宰相,李世民称赞他“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高士廉是李世民妻舅,官至尚书右仆射。史臣曰“社稷之臣,功亦隆矣”。
长孙顺德是李世民妻叔,晋阳起兵后,拜为统军,平霍邑、破临汾,屡立战功。
刘弘基(进攻长安时的先锋)、刘政会(曾留守太原)、唐俭(平叛有功,曾任礼部尚书)属于两朝元老。前二人均为李渊的旧部,后跟随李渊父子起兵,南征北战,功勋卓著;唐俭虽非李渊旧部,同李世民交情却非同一般,三人都以两朝元老的身份入选凌烟阁。
房玄龄和杜如晦在李世民称帝前也已是李的心腹谋士。两人谋划策动“玄武门之变”,助李世民夺得帝位。长期共掌朝政,典章制度,亦多二人商定裁决,史称“玄龄善谋,如晦善断,当世语良相,常称房杜”。房玄龄还监修国史,写成晋、梁、陈、周、齐、隋六朝史书,共327卷,如今均列入《二十四史》。
虞世南为唐太宗身边重臣,与房、杜同属李世民的谋士集团“十八学士”,也是书法家,在贞观前期治国有功。
张公谨在大唐与东突厥战争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侯君集曾带兵进攻吐谷浑、平定高昌(今新疆吐鲁番)。
段志玄是一员勇将,从李世民讨伐薛举、王世充,并参与玄武门之变。
屈突通从李世民击灭薛仁杲、王世充,战功卓著。
张亮为唐初名将。
殷开山是二十四人唯一在李渊称帝时期病逝的,虽然不是两朝元老,但殷开山跟随李渊起兵太原,后期随李世民平定王世充,从资历和威望方面入选也是理所当然。
这些谋臣猛将、文人学士都在贞观之治中贡献了自己的才干智勇。唐太宗也信任贤才,保全功臣。在24为功臣中,除了张亮、侯君集后来以反罪被诛外,其他功臣皆得善终。唯有长孙无忌的情况比较特殊,他栽到了武则天的手中。
长孙无忌为凌烟阁功臣之首
现在专门来谈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在凌烟阁功臣中排首位。他是李世民的妻兄,即长孙皇后的亲哥哥,按照传统称呼,应叫国舅,又极有谋略,是个张良、诸葛亮式的人物,为李世民的心腹。从资历方面,无人能出其右。资历、身份、拥立之功,再加上贞观时期的治理天下劳绩,长孙无忌位列第一无人敢悖。
长孙无忌,字辅机。约597年生于河南洛阳,其祖先出自鲜卑拓跋部贵族。父长孙晟,隋朝名将。长孙无忌虽出于军事世家,却好学,善于谋划。他自年少时就与李世民交好,后成为了李世民的大舅哥,更加坚定追随李世民。太原起兵后,长孙无忌经常随从李世民征伐,参预机密。秦王发动玄武门之变,他和房玄龄是主要策划和组织者,功居首位。贞观一朝,他历任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司空,封赵国公,与房玄龄同为宰相。贞观十一年(637),他谏止功臣世袭刺史的错误措施。他还领衔主修《唐律》和《律疏》。现存《唐律疏议》12篇(即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和断狱)、30卷、502条,它上承秦律,下启大明律,成为我国封建时代最重要的一部法典,唐以后的五代和宋辽金元,都基本上沿用唐律,直到明太祖时,以唐律为基础制定了《大明律》,唐律才不在通行。《唐律疏议》也是东亚著称的古代法典,日本于公元701年编成的《大宝律令》,即是仿照唐律、唐令编制的。
十七年(643),太宗废太子承乾,但在魏王泰、晋王治、吴王恪之间立谁为太子问题上犹豫未定,长孙无忌以母舅和元勋的地位决策立晋王。二十三年(649),太宗病危,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受遗命成为辅政大臣。太宗生前曾嘱咐褚遂良说:“我有天下,多赖无忌之力。你辅政后,不要让谗毁之徒损害无忌。”足见太宗对长孙无忌的倚重。
高宗李治即位后,长孙无忌以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官名,意为与中书令相同,即宰相)为朝廷首相,掌握大权。永徽四年(653),发生了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唐太宗女婿)谋反案,长孙无忌主持审案,他藉此杀死和流配诸王、公主、主婿等亲贵十余人,进一步巩固了高宗的统治。
唐高宗李治(628-683)是唐太宗的第九子,母亲为长孙皇后,长孙无忌是他舅舅。公元649年,21岁时继位, 唐高宗本人体弱多病,但运气还不错。当了34年太平皇帝。在位前期,有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能干的大臣执政,后期则由皇后武则天掌权。
武则天(624-705)祖籍山西文水,父亲武士彟(yue)曾官至工部尚书,相当于建设部长。她的出生地无记载,可能是长安,但在四川广元度过了童年,因其父曾任利州(即广元)总督,如今在广元嘉陵江畔皇泽寺,还保存着武则天的坐像。武则天出生于官宦人家,才敏捷,性倔强,善权谋,通文史,胆略过人。14岁被选为唐太宗才人,为中下级嫔妃兼机要秘书。虽然唐太宗对武则天并不感冒,但时为太子的李治却对她情有所钟,记住了这位美女兼才女。唐太宗去世后,武则天和后宫没有子女的嫔妃一样被送入寺院削发为尼。一个偶然的机会给了她出头之日。当时,唐高宗的王皇后与高宗宠爱的萧淑妃争风吃醋,于是怂恿高宗接武则天进宫。三个女人,一台宫斗戏。武则天一加入后宫争斗便身手不凡,不但弄倒了萧淑妃,还鼓动高宗废掉王皇后,自己当上了皇后。32岁的武则天,成功地踏上了她一生中最关键的一个阶梯。
长孙无忌这位顾命老臣,高宗的母舅,没想到最后却撞在武则天手里。永徽六年(655),他和褚遂良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未果,但得罪了武则天,使之怀恨在心。656年,武则天当上皇后以后,便开始剪除政敌。显庆四年(659)大臣许敬宗迎合武后意旨,使人诬告长孙无忌谋反。长孙无忌被削去官爵,发配黔州,途中被迫自缢,死在重庆附近的武隆江口镇。褚遂良被贬为边陲爱州(今越南清化)刺史,死在那里。
从此大唐进入了武则天当政的时代。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7: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