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oguanzh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aoguanzhong

博文

拉美列国纪行连载(19),赤道上的首都

已有 4523 次阅读 2019-8-6 14:44 |个人分类:世界各地|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基多, 厄瓜多尔

         作者 高关中(德国汉堡)2019/8/6

 

5月15日 星期一  游基多,看蜂鸟,话龟岛

从瓜亚基尔到基多(Quito),420公里,汽车整整开了一夜,从沿海平原爬上安第斯山区。早上5点多到达基多。

 

赤道春城

一下车就觉得一股寒气逼人。坐进候车室等天亮,穿上毛衣,套上夹克,再罩上一条裤子,还是有点冷,不时要站起来活动活动,暖和一下才行。基多就在赤道线上,清晨五更寒,竟然这么冷。

其实,赤道地区并不是处处都很热。因为,影响气候的因素除了纬度以外,地势,洋流和风的影响也不能忽视。人常说,“高处不胜寒”,事情确实是这样的,地球的平原地区离地面每升高1000米,气温大致要降低摄氏6度左右。而基多地处高原山区,海拔高达2850米,仅次于拉巴斯,是世界上第二高的首都,气温就相对降低了。年平均温度14度,最冷月平均13.7度,最热月14.3度,年温差变化只有0.6度,是世界上全年温差变化最小的地方之一,称得上是“四季如春”了。所以基多没有四季之分,只有旱、雨两季之分。年平均降雨量1115毫米,与上海差不多,主要集中在9月到下年4月间。我们来游览的这几天,天天都是晴空碧透,天高气爽。可是,基多的日温差变化却很大,早晨冷,中午热,可达二十七八度,到傍晚,又凉爽了。晚上睡觉还得盖棉被。

 

老城沧桑

言归正传,继续说旅游的事。上午8点,我们按约定的时间,乘计程车来到基多金融区。老朋友汉诺这时开车到这里上班,顺便把阿妹带来陪我们玩。大家一见面,有说不出的高兴。虽说我们年年在汉堡都见面,可是这次却是在西半球“他乡遇故知”。阿妹说,你们真厉害,两个人单枪匹马,几乎跑遍了整个南美洲。我们说,还好啦,胆大心细就行,再说我们也不是第一次出远门。不过,这次来到基多,可要全靠你们了。阿妹笑着说,没问题,我给你们当导游。

阿妹真不简单,来厄瓜多尔才两年,除了相夫教子,照顾两个女儿上学外,还忙里偷闲,参加学习班,学到了一口流利的西班牙语。她领着我们先逛老城。

不一会,公共汽车就把我们带到了基多老城区。老城在市区南部,街道狭窄。小巷里铺的净是鹅卵石。但是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显得十分热闹繁华。游游逛逛,就到了市中心的独立广场(Plaza de la Independencia)。基多曾是印加帝国后期的第二个中心,相当于陪都,后来被西班牙征服者摧毁。1534年西班牙殖民者在印加旧城废墟上重建了基多。据说当年西班牙人在规划城市时首先圈出一大块像庭院那样的四方形中心地带,叫大广场,在四周建一座教堂,一座总督官邸,一座主教邸宅和一座市府大厦。这就是今日的独立广场。其格局一如旧观。广场上花圃片片,绿意盎然,高大的棕榈树挺拔屹立。中央竖立着独立纪念碑,高高的柱石基座上一尊铜雕女神像亭亭玉立。附近喷水池开放,长椅上坐着退休人员和过往闲人,景色秀美宜人。游客们都要以此为背景,摆好姿势,留下一张纪念照。

广场南边依然是大教堂(Catedral)所在。不过原先那是座不起眼的灰泥建筑,自16世纪以来一直不断地在扩建,修缮和装饰,出落得光彩照人。白色的墙壁,绿色的圆形屋顶相互映照,显得十分美丽。这座大教堂以安葬着国家英雄苏克雷而闻名。

苏克雷其实就是玻利维亚的首位总统,怎么又是厄瓜多尔的国家英雄呢?说来话长,他实际上是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英雄,声望仅次于玻利瓦尔和圣马丁。苏克雷1795年生于今委内瑞拉的小城库马纳,15岁就参加了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斗争,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26岁即被晋升为将军。玻利瓦尔派他去解放大哥伦比亚南部,即今天的厄瓜多尔。1822年,苏克雷率军击溃西班牙殖民军队,解放基多,从而结束了西班牙在厄瓜多尔的统治。以后他又带兵六千继续南下,在秘鲁的阿亚库乔战役中以少胜多,大败拥有一万人的殖民军,俘虏了秘鲁总督,四个元帅,10个将军和几千士兵。这一仗标志着西班牙在南美的殖民军已全部瓦解。苏克雷乘胜挺进上秘鲁。上秘鲁解放后宣布独立,定国名为玻利维亚,推举他担任总统。1828年,苏克雷辞去总统职务,返回厄瓜多尔,他的寓所至今仍在,并被辟为纪念馆(Museo Casa de Sucre),门前街道被命名为苏克雷大街。1830年苏克雷遇刺身亡,遗体葬在基多的大教堂。对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英雄,厄瓜多尔人自然崇敬有加,念念不忘。大教堂亦因此而声名远扬。

 

发现亚马孙河的光荣

在大教堂外墙上,镶嵌着一些铜板,纪念基多的建城者等名人,其中较大的一块纪念亚马孙河的发现者奥雷利亚纳(Francisco de Orellana,约1490-1546)。上面镌刻着“发现亚马孙河是基多的光荣”(Es Gloria de Quito es Descubrimiento del Río Amazonas)。

亚马孙河全长6400公里,仅次于尼罗河(6671公里),是世界第二长河,接下来是中国的长江(6300公里)和美国的密西西比河(6200多公里),并称世界四大河流。但论起流域面积和流量,亚马孙河则是世界最大的河流。亚马孙河发源于秘鲁阿雷基帕以北100多公里的奇尔卡雪山,在巴西入海。咋看起来,似乎与厄瓜多尔无关。其实亚马孙河流域面积广达705万平方公里(长江约为200万平方公里),涉及7个国家,其中包括厄瓜多尔,尽管亚马孙河干流并没有流经该国。

早在1500年,西班牙航海家亚涅斯·平松在大西洋远航时就看到了这条大河的入海口,但误以为这是一个淡水海。真正发现亚马孙河干流并一直航行到河口的第一个欧洲人却是西班牙探险家奥雷利亚纳。1540年12月,他和其他殖民者从基多出发,沿着科卡河进入纳波河,寻找传说中的“黄金国”。纳波河正是亚马孙河的一条支流。他们乘船被急流冲向下游,次年2月到达一条“宽阔如同海洋一般”的大河。在河上又飘流了好几个月,直到8月份才抵达河口。途中历尽风险,有一次差点被骁勇善战的印第安部落消灭。这个部落以妇女为首,女兵极多。这使奥雷利亚纳想起了希腊神话中好战的亚马孙女人国,于是把这条大河命名为亚马孙河。从此这条大河才被绘入了世界地图。游览基多大教堂,回顾这段历史,也是饶有兴味的。

在大教堂对面,则是大主教邸宅,亦称主教宫(Palacio Arzobispal)。它是神权的象征,教会权力的缩影。广场西侧坐落着市府大厦,虽是1974年的新建筑,但仍保持了旧日的规格。至于东侧的总督府,现已改为新古典主义式的政府宫(Palacio del Gobierno),正面有柱廊,楼上是总统办公的地方。房顶上飘扬着厄瓜多尔国旗,为黄蓝红三横道,黄色部分占半个旗面,蓝红道各占1/4。黄色象征国家的财富,阳光和粮食,蓝色代表蓝天,海洋和亚马孙河,红色象征为自由和独立而战的爱国者的鲜血。这面国旗是拉美解放者玻利瓦尔为大哥伦比亚设计的。厄瓜多尔沿用了这面国旗,但为了表示与哥伦比亚国旗的区别,在旗中央加上了国徽图案。国徽上高耸的雪山代表厄瓜多尔的最高峰,海拔6310米的钦博拉索山。

 

教堂处处基多城

看完独立广场,阿妹带着我们继续游览。老城的地势有高有低,但街道却象棋盘一样整齐。这是当年西班牙政府在“印度法令”(Leyes de Indias,指新大陆殖民地)中规定的殖民地城市模式。几百年来一直保持了下来,旧房屋也保护得很好。1978年,基多老城作为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这里游览,就像走入几个世纪以前。

老城的突出特点是教堂多,竟有57座。我们接着看的就是圣弗兰西斯科教堂(Iglesia de San Francisco)。这座教堂是在印加帝国皇宫废墟上兴建的,1535年动工,用了70年才建成。教堂的建造由里克(J.Ricke)一手经办,他也是把小麦传到厄瓜多尔的第一人,至今仍受到人们的纪念。这座教堂是基多最古老的一座,被视为西班牙—美洲宗教建筑的样板之一。门前有一个大广场,登上多级台阶才能进入。教堂的两个尖塔高耸,因为塔的上半身漆成白色,最为醒目。大门前宏伟的石雕,都是印第安人创作的。这座教堂也是厄瓜多尔的艺术宝库,里面珍藏着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和17世纪著名印第安雕刻家卡斯皮卡拉(Caspicara)的杰作。此外,还有珍贵的塑像,名画等艺术作品,反映了印第安人和西班牙人的艺术天才,他们把西班牙与摩尔式的技巧和印第安人的想象力结合起来,形成了在拉丁美洲具有深远影响的基多艺术流派。

基多流派的风格也突出地反映在耶稣会教堂(Iglesia de la Compañia de Jesús)上。它是基多最华丽的教堂,大概用去7吨黄金。内部金碧辉煌,外观精雕细琢。我最喜欢的它的石柱,每一柱都雕得细致,造型像扭曲的麻花,相当特别又有韵味。这座教堂与圣弗兰西斯科教堂一样,也是所谓的“印加骨西班牙皮”的建筑。印第安人在西班牙人的威胁逼迫下改信天主教,忍辱负重地在印加废墟上建造巍峨的教堂,骨子里可从来没有屈服。在教堂各种不太醒目的地方,大量放上他们最爱的太阳神。印第安人随性画出的太阳脸,用色大胆,造型拙朴,教人又疼又怜。

我们看得兴致勃勃,不觉间已是下午一点多。阿妹说,老城代表性名胜景点就是这些,你们远道而来,一定累了,我们先回去休息,明天继续参观吧。途中换了一次巴士,大约用了一个小时,到了老朋友的家。

 

世界最小的鸟类——蜂鸟

阿妹和汉诺的家安在基多东北郊,与市区隔着一座山。居住环境特别好,房前花园里鸟语花香。墙外远处青山逶迤,风景绝佳。忙里偷闲浇浇水,赏赏花,大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现代生活的劳累顿时全消。

花园里长着不少没有见过的奇花异草,甚至有的大树上都长满红花,白花。最稀奇的是蜂鸟。这种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类,个儿像大黄蜂一样,不到两寸长,因为飞行时翅膀振动极快,发出嗡嗡的蜂鸣声而得名蜂鸟(英语hummingbirds)。蜂鸟类似雨燕,但特别小巧,更让人怜爱。羽毛鲜艳嘴细长。蜂鸟飞行速度极快,时速可达50公里,既能向前飞,还能倒退着飞。飞翔时,两翅急速拍动,快速有力,而且持久。据说有的每秒可拍动50次以上,因此只能看到一团晃动的翅形。由于翅膀振动得快,蜂鸟甚至能原位不动地“停飞”,就像挂在空中。它“停飞”在花间时,就把细长的嘴伸到花瓣中吸花蜜,无意中也完成了给花授粉的任务。它主要吃花蜜,也吃小昆虫。蜂鸟只在西半球有,特别是南美洲。在亚洲欧洲动物园里都不容易见到,却是他们园子里的常客。

关于蜂鸟,根据资料再补充几句。蜂鸟的蛋在鸟类世界中也是最小的,只有豆粒那么大,重仅0.5克,大约200个蜂鸟蛋,才有一个鸡蛋大。蜂鸟的种类繁多,不下600种。最小的一种是闪绿蜂鸟,大小和蜜蜂差不多。

两位可爱的姑娘放学回来了,都在德国为侨民所办的学校上学,大女儿劳拉上中学,老二蕙兰读小学。她们的德文好,中文也不错,每天看一集电视剧,像《还珠格格》等等,看得津津有味。在学校还有英文课,又新学了西班牙语,轻轻松松地就学会了四种语言。翻翻她们的课本,问问学校里的情况,正在聊天,汉诺开着吉普车,下班回来了。他说,考虑到厄瓜多尔山路多,因此买了四轮驱动的吉普车。由于基多地势高,空气稀薄,气压不足,吉普车虽然马力很大,也开着乏力,所以又特地安装了一个增压器。这样开起来才差强人意。每天翻两次山,倒也习惯了。

大家乐乐呵呵,包顿饺子吃,真像又回到了家乡。饭后,把水果端上来,才想起来毕竟还是在万里外。西瓜,香蕉,木瓜,还有说不上名字的热带水果,尝都尝不过来。

 

达尔文进化论孕育处

饭后,大家坐下闲谈。汉诺阿妹问我们,在厄瓜多尔的旅途打算怎么安排。我们说,客随主便。最好先介绍一下,你们去过的地方,哪些地方最有趣,让我们长些见识。

他们说,厄瓜多尔在南美洲算是小国,但地方比英国还大。无论自然景观和风俗民情都丰富多彩。两年的时间里,他们差不多跑遍了所有重要的旅游区。像山区的昆卡(Cuenca,人口28万),是厄瓜多尔第三大城市,以西班牙风格的市容和印第安风情的集市著称,他们去过。基多以北近百公里的小镇奥塔瓦洛(Otavalo,人口2万),为印第安奥塔族聚居地,以集市闻名,民族风情浓郁,他们去过。东部的亚马孙流域的热带雨林,西部曼塔(Manta)一带的海滨度假地,也留下了他们的足迹。然而最有趣味的是加拉帕戈斯群岛生态之旅。

加拉帕戈斯群岛(Las isles Galápagos)位于厄瓜多尔本土以西约1000公里的海洋上,赤道线从该群岛穿过。1535年,西班牙传教士贝尔兰加Tomas de Belanga奉命由巴拿马航向印加,因航向偏离,向西漂流,发现了这个群岛。整个群岛共包括13个主岛(面积5平方公里以上,现只有4个岛住人),17个小岛和47个岩礁,总面积8010平方公里,居民近2万。其中伊萨贝拉岛最大,面积4588平方公里。其次是圣克鲁斯岛,圣克里斯托瓦尔岛和圣地亚哥岛(又叫圣萨尔瓦多岛或詹姆斯岛),都在几百到1000平方公里左右。1892年,为纪念哥伦布发现新大陆400周年,该群岛被官方命名为哥伦群岛(Archipielago de Coló年,又译科隆群岛),但习惯上仍称为加拉帕戈斯群岛。

加拉帕戈斯是西语巨龟的意思,这个群岛正是以巨龟著称于世。这种巨龟体型硕大,行动笨拙,性情温顺。长大后龟壳直径有1米左右,最重的可达200多公斤。它们以仙人掌和树叶为食。巨龟是卵生,每胎可产8-9枚,产后用土把卵埋起来,自然孵化。据说,最老的巨龟可活200岁以上,有“动物寿星”之称。

这个群岛发现时从未有人居住过,即使是今天,人类活动的影响也很小。再加上气候的多样性(赤道及寒流影响)和特殊的自然地貌影响,使它成为当今世界上少有的奇花异草荟萃之所,珍禽怪兽云集之地。除巨龟外,这里还有热带大蜥蜴 (一米多长),南极洲企鹅,以及海狮和海豹等几百种动物。鸟类品种特别丰富,如一种见人也不躲避的“波波”海鸟(bobo,意为笨鸟),有的是红脚,有的是蓝脚。其他海鸟有信天翁,火烈鸟,塘鹅,军舰鸟等,都是造访游客的目光焦点。

早在1835年,加拉帕戈斯群岛就吸引了生物学家达尔文(1809-1882)的注意。他曾随着英国军舰“贝格尔号”(Beagle,又译小猎犬号),从1831到1836年作过长达5年的环球之旅。途中来到加拉帕戈斯群岛,虽然只呆了5个星期,他却对岛上种类繁多的动植物做了大量的观察,如观察到了岛上的13种雀科鸣鸟,每一种的鸟嘴都不尽相同,之所以不同是为了采集各自不同的食物。依据这些观察,他系统地研究了各种动物因环境的变化而出现的变异现象,悟出了进化论和生物多变性的理论。回国后不久,达尔文发表了《小猎犬号航行记》一书,以及多份博物学报告。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阐明他的理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理论立刻轰动了世界,而加拉帕戈斯群岛也名扬天下。

1959年,在《物种起源》发表100年之际,厄瓜多尔政府在圣克鲁斯岛上建立了“达尔文研究站”,研究海龟岛的生态系统,保护海岛上的各种珍奇动物。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加拉帕戈斯群岛为世界自然遗产,对这个“活的自然博物馆”的生态加以重点保护。与此相配合,厄瓜多尔政府对海岛旅游业严加管理,每年接待游客不准超过1.5万人,所有游客只能在船上食宿。所以参加旅行团都要提前预约。

 

洪堡考察过的地方

厄瓜多尔,包括加拉帕戈斯群岛在内,由于地形和气候多样性的关系,动植物特别丰富,种类甚至超过大几十倍的美国。据估计,植物种类近25000种,几乎占全世界已知种类的1/10。动物方面,世界已知种类的8%生活在这里,其中哺乳类动物达325种,仅蝙蝠类就有100多种,猴类17种。鸟类更多达1600种(其中蜂鸟130多种),是世界已知种类的18%。如此丰富的动植物和多样的地质地理环境,不仅吸引了达尔文,而且还吸引了近代地理学奠基人之一亚历山大·冯·洪堡(1769-1859)。汉诺对这位德国自然科学家推崇备至,特意送给我一本介绍洪堡事迹的西语书,书名叫《洪堡,世界新视角》(Humboldt,Una nueva visión del mundo)。

1799年,洪堡经西班牙政府准许,与法国植物学家邦普兰一道,来西属中南美洲考察,历时5年之久。他从今委内瑞拉开始考察,后来沿安第斯山高地南进,攀登过包括厄瓜多尔基多一带所有火山在内的许多山峰,对安第斯山进行了广泛的考察,采集了大量植物和地质标本,测定经度,地形高度,地磁和其他地球物理现象。洪堡在考察中,发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情况,找出了气候垂直变化的规律。他曾受到高原病的折磨,是把高原病归因于高山缺氧的第一人。他还研究了南美西岸的一股洋流即秘鲁寒流,所以此寒流也被称为洪堡寒流。1803年春,他乘船从瓜亚基尔赴墨西哥,最后取道美国回到欧洲。1829年,洪堡又到西伯利亚考察,并到过中国边境。他根据考察所得的资料,最先确定了等温线和等压线的概念,首创世界等温线图,创建了植物地理学,为地理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洪堡在南美旅途中采集了许多动植物及矿物标本,并作了详细笔记。1804年回到欧洲后的20多年内,致力于分析这些资料,发表了30巨册的《新大陆旅行记》,呈现中南美之行的所见所闻。

汉诺也像洪堡一样,爱好大自然,喜欢徒步旅行,我们上大学时就一起远足过,在野外睡过帐篷,数过星星。后来他到过西藏,阿拉斯加,挪威北极圈,印度拉达克,新西兰和智利南部峡湾等许多地方,徒步旅行,亲近大自然。他和阿妹极力鼓动我们在厄瓜多尔各地跑一跑。可是我们时间有限,还是决定在基多一带多看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32375-1192656.html

上一篇:拉美列国纪行连载(18),赤道香蕉国——厄瓜多尔
下一篇:拉美列国纪行连载(20),巴士捷运基多城
收藏 IP: 95.116.18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21: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