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oguanzh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aoguanzhong

博文

30年经历了世界通讯史上最大的变化

已有 3594 次阅读 2017-6-26 05:00 |个人分类:人生旅途|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照片读报

作者 高关中(德国汉堡)

我常想,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世界通讯历史上最大的变化。记得80年代刚到德国的时候,与远在西安的父母亲全靠写信联系,鸿雁传书,一来一往,至少要两个星期。估计该来信的时候,天天跑邮箱,未收到,心里一阵惆怅;收到信,就欣喜若狂,翻来覆去要读好几遍,真有家书抵万金的感觉。

那时候,打电话几乎不可能。德国虽然电话较为普及,但我所住的学生宿舍总共只有一部,每层楼有个分机,至于个人房间里则没有电话。而在中国,电话还远远没有进入寻常百姓家,为数不多的电话几乎全安装在机关单位和邮局。西安的电话号码5位数就够了,而今天是8位数,也就是说上千倍的差距。记得有一次为了联系接人的事,提前一个月就在信里约定好打电话的具体时间。那天凌晨,我早早起来坐在学生宿舍的传达室里等电话。一直等到6点多,也就是国内的中午一点多,电话铃才响了。话筒里传来了父亲那熟悉的声音,我激动得眼泪都流了下来。父亲是在电信局打的国际长途,要登记排队,还要交押金,等接线员接通后才叫号,几分钟的电话,就花了相当于几天工资的电话费。

直到90年代初,装电话在中国还是一件稀罕的事,线路容量严重不足,用户装电话要申请、要排队,甚至还要托人找门路。记得父亲退休时,他所工作的机关问有什么要求,父亲只提出希望机关帮助联系,尽早给家里装上一部电话机,这样就能接收我从德国往家里打的电话了。但那时候,国际电话费很贵,记得一分钟就要3马克。所以我往往一个月才与父母通话一次,匆匆忙忙说上两三分钟报个平安而已,如果半月打一次电话就很奢侈了。后来有了电话卡,才变得便宜了。

进入新世纪,电脑、互联网逐渐普及。年轻人开始通过电子邮件联系。可是对于七八十岁的老人家来说,使用电脑并非易事。父亲知难而上,学会了在电脑浏览网页,阅读自己关心的东西。可是要打字发邮件还是太难,他们那一辈人没有学过拼音字母,无法输入汉字。于是我们就通过QQ视频电话联系。约定每周六定时打开视频,用QQ电话聊天,就像面对面,能看能说,一聊就是个把小时。大大方便了我和父母的联系。碰到非约定的日子,如果有事,我偶尔还是会给父母打个电话,一分钟最多3个欧分(Cent)。其实今天还有更快捷、更方便的联系方法,如微信,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保持联系,发短信、语音留言、通话、发照片。不过对于老人们来说,有了QQ就十分满足了。

电脑时代联系大大方便,人们便离不开电脑,小孩也很早就接触了电脑。我侄儿三四岁就会玩电脑游戏。对电脑入了迷。平时老占着电脑,到了预约打QQ电话的时候,他也不放手。年届八旬的老父,不好与孙子争,不吭声就自己颤颤巍巍,走了二三里路,到国美电器行,想买一台新电脑,可是望着各种机型,五花八门,搞得一头雾水,无从选择。这哪里是老年人干的事,弟弟知道了,赶紧去抱回一台新电脑。这才为老爷子解了忧,从此爷孙不再争电脑。

两年前,我在文心网上建立了专辑,后来又开了新浪博客和科学网博客。这样又拓宽了一条与父母联系的新渠道。虽然只是单向的。这两年,我常客串记者,参加一些活动,写报道。或者出去旅行,写游记。老爷子全读过。父亲看了我的文章和照片,不能留言发评论,但总是知道了我在写什么,干什么。到了打QQ电话的时候,就会和我讨论相关的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不,上周刚在科学网博客上发了《说说“我家”后花园》一文,父亲就看到了。在打QQ电话时,直夸汉堡的环境保护做得好,还说想看一些我家生活的更多照片。

也难怪,儿在万里父母牵挂。多年前两位老人来过汉堡一次,但我们搬家后的环境,年迈的他们不熟悉。虽然我手头有些文债正忙,还是赶紧找出一些近日的照片,又补拍了几张,都是些家里家外的寻常照片,但却是父母最想看的,贴在博客上,满足老人家的心意。突然想起父母亲生日快到了,于是就写下这篇回忆几十年来与父母通讯联系演变的短文,与照片一起,作为献给父母的生日礼物。

11张照片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065430e01019a5b.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32375-1062946.html

上一篇:生于徐州的国画大师——李可染
下一篇:荷兰大画家:梵高美术馆
收藏 IP: 80.171.213.*| 热度|

5 樊采薇 陈冬生 史晓雷 杨正瓴 lrx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4: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