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qx2016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uaqx2016

博文

欧洲回眸(一):情牵伦敦《关帝诗竹图》

已有 5438 次阅读 2018-11-10 23:22 |个人分类:旅游游记|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旅游游记, 英国伦敦, 艺术文化

 欧洲回眸(一):情牵伦敦《关帝诗竹图》

- 华庆新 -

     【华注:此文追忆1985年在伦敦国立医学研究院作访问学者期间的往事,衷心敬仰希尔达、戴乃迭、布朗教授等真挚的英国友人!本文曾发表于2007年1月美国中文杂志《彼岸》,下图即为杂志文章首页,但此图是杂志主编所加,其他图片都是笔者所拍。不过下面“诗竹图”被误为“丝竹图”!当时笔者在杂志开辟了“大千世界”栏目,用笔名:清新。】


image.png

    2005年金秋十月,到西安一游。参观陕西博物馆,游览“大唐芙蓉园”,登大雁塔,看兵马俑,游华清池。第三天看钟鼓楼,步古城墙,欣赏碑林。在碑林里,看着那千百件碑碣石刻,感佩于中国历代文人书法家渊源学识以及雕刻工匠的高超技艺。突然,一件有图有文的石碑跳入眼帘,我立即惊呼: 关帝诗竹图!是的,那真是久违的《关帝诗竹图》!我的思绪一下跳回二十年,我第一次看到这诗竹图的碑拓,竟然是1985年在伦敦一位英国老太太希尔达·布朗家中!一边惊喜又见这精品名碑,一边深悔自己粗心,搬家时丢失了她的地址,以至失去联系十多年。虽然后来又取得联系,可惜希尔达不久去世!

艺术文化 <wbr>在英国的关帝诗竹图

艺术文化 <wbr>在英国的关帝诗竹图
图1 《关帝诗竹图》原碑照片(上)及拓片(左)。

     原碑是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韩宰临摹立石,高159厘米,宽62厘,刻修竹两竿,竹叶组成五言绝句一首: “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竹淡,终久不凋零”。画的是关公“封金挂印”的故事, 是以竹为画,竹叶组字,画里藏诗,以诗言志的上乘佳作 。此画相传为关公本人在曹营所作,其意为关公借物寄情,但已难考证。碑上有两竿翠竹拔地而起,右方一竿竹子雄健挺立,其叶在上方组成全诗的头两句:“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而左方竹子稍向右斜出,其叶在下方组成全诗的后两句:“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有趣的是“凋零”二字真落在竹根靠地面处,但又未落地,真真是筹划周密,布局精心。整个画面构图简练,主题突出,回味无穷。


     此碑右上方有环钮金印,中间为阴文刻“汉寿亭侯之印”,右下角碑文述此印是弘治年间在扬州淘河而获,重二斤四两, 以示此印为曹操所封之印。 后来,当关公得知刘备的下落后,立即“封金挂印”,只留赤兔马,保着甘糜二嫂,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壕前斩蔡阳,终与刘备团聚,遂成就了关公忠义神勇的盖世英名。

和蔼可亲的布朗太太


     1985年我在伦敦北郊的英国国家医学研究所作访问学者,经朋友介绍认识了这位也住在Mill Hill的Mrs. Hilda Brown。这位布朗太太居然生在北京,因而对来自中国的学者学生非常友善。一见慈眉善目的布朗太太,就知她心地善良、和蔼可亲。布朗太太虽生于北京,但很小就返回英国受教育定居,因而不懂汉语。应布朗太太之邀,走进她家,略事寒喧,她就引我到客厅一幅中国碑拓立轴前面,正是这《关帝诗竹图》。布朗太太告诉我,她父亲是J.B.泰勒二十年代曾在北京燕京大学教书。她和她妹妹都生在北京,妹妹叫戴乃迭,妹夫是杨宪益。我这才知道她是翻译《红楼梦》的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的姐姐。布朗太太又说,这画是她爸爸早年带回英国的,然后要我给她讲这画的意思来历。因事出突然,我以前从未听说这幅图,更不要说看过这幅画,一下有些茫然。定睛一看,两支修竹上的竹叶组成个个汉字,是竹叶组字,画里藏诗,以诗言志的碑拓。再细看,一首五言诗诗文在右下方:“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又有关公的印章,这才知道画的是关公“封金挂印”的故事。可要我立马用英文讲解这三国历史和刘关张与曹操之间的故事,却是难上加难。只能结结巴巴的讲个大概,也不知布朗太太听明白没有,但起码我肯定她知道这是一幅非常难得的诗画珍品。所幸者,又有客人来到,我才能脱身。布朗太太在家是个热情的东道主,邀请了不少中国访问学者,又请来她的亲朋好友,说的英文慢而清晰,经常作些解释。

艺术文化 <wbr>在英国的关帝诗竹图

艺术文化 <wbr>在英国的关帝诗竹图

图2 1985年圣诞节夜,右前为布朗太太

图3最右为布朗太太的女儿

     最热闹的一次是1985年的圣诞节,她邀请了许多客人,给中国朋友讲解英国人过圣诞节的规矩习俗。她特别邀请大家下午四点以前到她家,因为按英国人历年的习惯,伊丽莎白女王在圣诞节下午四点要发布每年的圣诞演说。这演说原称The Royal Christmas Message,是1932年由乔治五世首创的BBC广播演说。伊丽莎白女王后来改为The Queen's Christmas Message。英国人不论什么政治观点,对女王都是很尊重的。不过讲到查尔斯王子,有时就要拿两手竖在耳上来比喻他的大号长耳了,也不乏英国人的幽默。就宴前,她把大家引到圣诞树前,一人一人的分发交互赠送的礼品。有的虽是小东西,却左一层纸右一个包的,层层剥开也引来阵阵欢笑。布朗太太还准备了许多菜糈点心,开胃酒正餐酒,饭后甜点冷饮热茶,应有尽有。于细节中可见她的真诚热情和真正英国人的礼节风度。

     印象最深的是布朗太太精心安排的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之游。布朗太太当时已年过六十,不擅开高速长途车,但她知道中国学者到伦敦的一个重大心愿就是看看牛津和剑桥,于是由她牵头,请了两位也年过六旬的英国绅士(一位名Robert)开了两辆小车,请我们七个中国人游访。牛津在伦敦西北方,路程约百公里,开车需要二小时。虽然是阴天,公路两旁的风光,仍然显示出英国乡村的殷实与整洁。先到牛津后到剑桥,一路上三位英国响导不停的介绍,真可惜当时没有摄像机把看到的听到的都录下来,既是珍贵的游访资料,又记载下这三位英国友人的深情厚谊!车到剑桥已快五点,和煦的太阳光忽然从乌云与地平线的夹缝中露脸,把金灿灿的阳光洒满这历经八百年沧桑的古堡样的哥特式建筑,令高耸入云的教堂尖塔和古色古香的学院建筑更添几分古雅、一片宁静。难怪布朗太太高兴的说,太阳也要让你们高兴,有个完美的牛津剑桥之游。她的笑声与冬日的阳光同样温暖了中国学子的心。


艺术文化 <wbr>在英国的关帝诗竹图

艺术文化 <wbr>在英国的关帝诗竹图

图4夕阳西下时的剑桥大学

图5牛津大学

《关帝诗竹图》碑


     碑林在西安市区文昌门三学街,临近书画院。碑林博物馆临门一棵大槐树,怕有几百年。走进院内,古树碧绿,修竹满园,碑林亭与文庙错落有致,令人精神气爽,面对老祖宗的诗书画碑遗存,不禁肃然起敬(图5,6)。碑刻是承载中国数千年文化历史的实物。在近代印刷技术使用之前,浩瀚的中国诗文书法绘画都只能靠碑刻保留下来。碑林创建于北宋年间(公元1090年),现在收藏有汉、魏、隋、唐、宋、元、明、清诸朝代的碑碣共两千三百余件。陈列室共有六个碑廊、七座碑室、八个碑亭,现展出的文物精品有1170多件。196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五十个重要博物馆之一。细看一间间碑室怕要一整天,时间所限只能走马看花,记得有小学时练大楷的柳公权玄秘塔碑。碑廊间空地上有许多狮头立柱,不知何物,走近一看才知是古时官宦或大户人家门前的拴马桩,这也算开了眼。临到最后,在一碑室左侧突见这久违的《关帝诗竹图》碑,真是大喜过望。可惜前后左右都是碑,很难拍好照(图1),特别是碑文和竹叶很难拍清楚,自己也深悔在伦敦希尔达家中没有拍她那幅碑拓立轴。到了出门前的小卖部,见墙上赫然挂着《关帝诗竹图》拓片并已装裱的立轴,当即买下带回美国,现挂在家中客房,与原有的四幅 “梅兰竹菊”立轴相映成趣。据说《关帝诗竹图》石刻拓片装裱的条幅碑拓,是碑林博物馆最热销的两件展品之一。这不仅是因为此画是一件形象逼真、线条流畅 、构思独特的艺术珍品,它也是中华文明千古传承的高风亮节的艺术象征。那清新俊逸的片片竹叶,竟能组成个个汉字;那疏密有致,临风摇曳的簇簇竹叶竟能构成五言诗,并以诗言志,怕只有华人或懂汉字的洋人能领略个中奥妙,领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诗中的“东君”指曹操,刘备兵败,关羽被俘,而曹操爱才惜将,请汉献帝封侯赐爵,即“汉寿亭侯”,同时金银美女相赠,千方百计软化关羽以劝其降。而关羽忠心不改,义气凛然。传说他画了这幅竹画托人捎给刘备,既言志又隐寓地表达他富贵不能淫,“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意境。全诗意思为:东君(即曹操)的好意我就不当面辞谢了,此画(丹青)代表我的心志。不要嫌我身单力薄,我的忠心(对刘备)就像竹叶一样,永不凋零。


艺术文化 <wbr>在英国的关帝诗竹图

艺术文化 <wbr>在英国的关帝诗竹图

艺术文化 <wbr>在英国的关帝诗竹图

图6 碑林博物馆内的碑林亭

图7 碑林博物馆的文庙大门

图8 碑林中的拴马桩

     关公由人到神、由神到帝、由帝到圣的历史现象已构成了关帝特定的文化内涵。因此不仅在西安碑林,在解州、许昌、辉县、浮山、洛阳、徐州、白帝城、涿州等关公诞生地或有业绩之地,也都存有《关夫子风雨竹》或《关帝竹》之类诗画石碣,都用刮风、下雨时飘动的竹叶组字成画,使关公的忠义品德跃然纸上,绘于画中,刻在碑上,成为千古绝唱(图9-11)。临汾市浮山县博物馆两碑体“风竹”“ 雨竹”同大,高65厘米,厚13厘米。在所有现存石碣中当以许昌《春秋楼》、潮州景韩亭内竹叶诗 (图11)与碑林的《关帝诗竹图》最相象,至于孰先孰后,笔者不是专家,不敢说。据说最早的 “竹诗”石碣是明代宣德年间(公元1426— 1435年),由徐州所得。但就艺术品位而言,碑林的《关帝诗竹图》是其中的翘楚,有其独到的艺术魅力。您能看清识别下图竹叶所藏诗句吗?

艺术文化 <wbr>在英国的关帝诗竹图

艺术文化 <wbr>在英国的关帝诗竹图

艺术文化 <wbr>在英国的关帝诗竹图

图9 临汾浮山汉夫子风竹图

图10 汉夫子雨竹图

图11 潮州景韩亭内竹叶诗 

泰勒、戴乃迭和希尔达:真挚的中国友人


     在伦敦希尔达家能挂着书画具佳、寓意深远的碑拓立轴,当然要有识货之人,那就是希尔达的父亲J.B.泰勒。他二十年代曾在中国传教,也曾在北京燕京大学和天津南开大学任教,希尔达和戴乃迭姐妹都生在北京。泰勒的中国名字是戴乐仁,抗战爆发前他自愿放弃相对富裕的京津大城市,而与志同道合者跑到甘肃一个叫山丹县的小城里,开始他们工业合作化组织的社会实验。可谓三十年代的中国第一批“洋插队”。他们选择了甘肃作为这项有点乌托邦社会主义的试验场,那可是中国除西藏以外经济上最贫穷、落后的地区!他们教授并训练当地贫穷的孤儿学习并掌握各种实用技术,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这多少有年轻的英国费边社的理想主义者味道。他们的诚心工作居然卓有成效。随后一位年轻的新西兰人路易·艾黎加入了他们的队伍,后来并因这工作而成为在新西兰和中国都很著名的人物。1938年,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及国共合作的大形势下,“中国工业合作社”(简称‘工合’)正式成立,1939年1月还在香港成立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 宋庆龄任名誉主席,南京大学校长陈裕光,燕京大学教授戴乐仁(J·B泰勒)任副主席。国际委员会从海内外募捐获得的捐款,用于兴办工业合作社,有的款项通过廖承志送到了延安和新四军地区。工合组织的出现,可说是抗日时代的产物,是民族统一战线、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产物。而戴乐仁作为首创者和身体力行者功不可没。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跑到中国的穷乡僻壤,一干十年,即使是中国人,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他的精神品格当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高敬意。


     泰勒教授对中国人民、对中国这片大地的深厚感情、对中国悠久文化的热爱也传给了他的两个女儿。1986年我由英国回京,带回了希尔达给她妹妹戴乃迭和妹夫杨宪益的礼品,也跑到戴乃迭和杨宪益当时在三里河的住处,将礼品交给他们。半年后,希尔达和她女儿来到北京。我陪着她们去香山,兴致勃勃地爬“鬼见愁”。又点名要看白雲觀。这又一次给我出了难题,当时虽居北京近三十年,却从未去过那里。打听后才知白雲觀位於復興門外白雲路東側,是道教全真三大祖庭之一。希尔达说她对道教的阴阳五行的道教哲理很感兴趣。我们来到白雲觀,其建筑格局果然不凡,更凑巧的是在大门口看见一位游方女道士,背着手,也在门口东走走西看看。看她年方二八,明媚镐齿,高挑身材,气度娴雅,却身着黑道袍,头戴古冠巾,脚踩略高的云履鞋,风采别具一格。看得希尔达母女在一旁轻轻嘀咕,赞叹不已。举起相机又放下,想照相又怕打扰了女道士的清修,终于没拍,依然英国绅士淑女的风度。


     走近白雲觀才知此地别有洞天,确实该来。牌樓、山門、玉皇殿等七八座宫殿一路走来,殿宇宏麗,景色幽雅,殿內全用道教圖案裝飾,細部裝飾彩畫都是道教圖案,如靈芝、仙鶴、八卦、八仙等,不及细述。最令希尔达高兴的是天辰殿,或俗称“六十甲子殿”,里面奉祀六十甲子神。六十甲子干支纪年,是用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循环相配,由甲子起,至癸亥止,一个周期刚好为六十年,故名“六十甲子”。天辰殿内供放着六十个神像,因无人活过一百二十岁,每人均可根据自己的出生时辰,找到符合自身生辰八卦及其属性的神位。每座神位下都标注几个相应的公元年份。我告诉希尔达后就不再紧跟她们,以避打探二女士年龄之嫌。她二人走一圈,在一些座雕前停留,似默念似祈祷,然后高高兴兴地出来。看着老人孩子般的笑容,我也会心一笑,觉得不虚此行。


     希尔达的妹妹戴乃迭更是终身与中国结缘,她生在北京,又在1940年跑到战火纷飞兵荒马乱的中国,直到99年在北京去世。她与杨宪益结伴终身相濡以沫,也与中英文学交流贡献终身誓志不逾。除翻译《红楼梦》(译书名:“A Dream of Red Mansions”),他们还翻译了《离骚》、《儒林外史》、《宋元话本选》、《唐宋诗歌散文选》、《魏晋南北朝小说选》、《鲁迅选集》等上百万字的中国文学作品。他二人是外文编译局的主要台柱,共同主持了英文版《中国文学》杂志近五十年。 杨宪益和戴乃迭的事迹已有许多报导,本文不拟赘述。


艺术文化 <wbr>在英国的关帝诗竹图

图 12 戴乃迭旧照 (由网络下载)。她1919年在北京出生,童年的中国生活留给戴乃迭许多美好记忆。后返回英国受教育,1937年入牛津大学希拉里学院,对日本侵华她格外愤怒和难以容忍,她的中国情愫加上英国人的正义感,使她成了坚定的抗日派。大学时结识在牛津大学学习的杨宪益。她清新脱俗,完全没有英国上流社会中女孩常见的虚荣心和凡事考虑利害得失的世俗气习。杨宪益发现在她高贵的外貌下有着一颗质朴的心。1940年二战紧张时刻,她冲破世俗之念,随杨宪益回中国,在重庆举办了婚礼。证婚人是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和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文革”期间戴乃迭与杨宪益蒙受牢狱之灾,双双在北京半步桥监狱苦熬四年,他们在狱中竟然互不知道对方下落。他们的儿子在文革中饱受折磨,以至精神失常,后来在伦敦希尔达的家中自杀!可惜!可叹!

     一张《关帝诗竹图》,引来我诸多思念。如今,《关帝诗竹》碑永驻西安,《关帝诗竹图》碑拓立轴分挂在英国伦敦希尔达家和美国克里夫兰我家中,都在静静地诉说着什麽。《诗竹图》画的是竹,如郑板桥《竹石诗》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身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劫还坚劲,任而东南西北风”。刘禹锡赞竹道“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不论在中国在外国,翠竹总一生挺拔,宁折不弯,执着追求。《诗竹图》文中赞的是关公的忠义仁勇,如金农咏竹道“虚心高节,久而不改其操,竹之美德也”。 泰勒、戴乃迭和希尔达对中国人民的真情厚意、高风亮节,也如劲竹般绵久悠长,他们的美德将永记于国人心中,不论这是英国的绅士淑女风范,仰或是他们心仪的中国道德君子风骨。

2005年完稿于克利夫兰, 2018年11月上传至科学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31747-1145595.html

上一篇:绚丽东南亚(九):新加坡飞禽公园
下一篇:欧洲回眸(二):欧洲11国17天游记(上):英比荷德瑞列奥
收藏 IP: 151.203.81.*| 热度|

1 程少堂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4: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