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圃弄斧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pe 关于消防工程的历史/随感/趣闻

博文

说说爱因斯坦来信的文化背景

已有 7453 次阅读 2015-4-20 05:30 |个人分类:消防时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文化, 李约瑟难题

说说爱因斯坦来信的文化背景


看了这么多对爱因斯坦来信的解释,我觉得很多人有误入歧途的感觉。从逻辑上说,爱因斯坦总需要回答别人的问题吧?很多人把“those discoveries”解释成西方的成就,这让爱因斯坦的回信变得毫无道理,让爱因斯坦变成政治家,闪烁其词,和中国的风水大师一样推理没有逻辑性,是不合适的。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重大的分歧?因为历来中国人当中有两级分化的趋势(阴阳家),一派人跟从李约瑟(左派),代表人物是阿Q,“中国人曾经富过,欧洲人没啥了不起”。另一派人以海龟为主,被本土政治家扣上右派的帽子,比如冯友兰,“中国人啥也没有,更别说科学”。民主需要妥协,可是在中国最难的就是妥协,所以历朝历代会有清流党,吵来吵去,就是不解决问题。凡是务虚派,都是忠臣,凡是务实派(比如严嵩),都是奸臣,如此以道德划分立场,古人如何能够取得科学进步?你看对爱因斯坦的争辩,就事论事的人很少,大部分人都是从左派和右派的立场出发,得出爱因斯坦应该如何看待中国科学的成就问题,就把一个科学问题上升为立场之辩,道德之辩,哲学之辩,文化之辩了。明代政府在外交上一塌糊涂,就是在朝堂上谈哲学,说辩论,论清流,搞党争。

因为爱因斯坦来信解释的是东西方科技的差异,所以被后人引述为李约瑟难题的答案之一,实在是一种巧合。爱因斯坦了解中国吗?他也就是曾经经过中国有几天时间来认识几个中国人,让他来对中国科学下结论,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说他有偏见,也不为过。关于李约瑟难题,范岱年曾经有过综述[1],这里略过不提。我想说的是,只有中国人关注李约瑟难题,外国人都意识到李约瑟难题的提法不妥,因为科学不一定是正确的,不一定会推动社会进步,除非你把她奉为高大上的科学,就像中国人把科学当作宗教来看待,存在绝对的科学和绝对的谬误,是不妥的。其次,欧洲的崛起,特别是西北欧的勃发,被认为是社会的、经济的、体制的和宗教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拿科学的发展来代表社会的革命,显然是以部分代整体,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你怎么知道科技的发展是因,还是果?李约瑟难题的诡秘之处在于,他把科技落后当做因,认为科技落后是导致东方没落的主要原因,这是非常浅薄的认识。目前,只有中国人还在乎李约瑟难题,而西方的研究都是Great Divergence(大分裂,即为什么西方在制度上的发明导致全面的崛起)[2],比Needham’s Puzzle [3]更全面反映社会学的发展规律。第三,研究李约瑟难题,很容易陷入唯心论的观点,即什么是科学?什么是发明?什么是发现?入选标准不同,得到的结论必然是唯心的,所以说此题无解,是合理的。说此题是“伪问题”,有些玩世不恭。至少Sivin的这种观点[4]Landes[5]狠狠批判过,中欧科技存在差异,中国曾经领先,这是后者的结论。忽视证据,伪造推理,不是历史研究的正确做法。

不论是Great Divergence,还是Needham’s Puzzle,两者都意识到十五世纪初是中欧的转折点,具体说来是1421年,郑和第六次下西洋之后的一个月左右,故宫三大殿火灾,让朝臣对迁都发生争议。明成祖朱棣使用强硬手段镇压了反对派之后,中国开始全面收缩,闭关,封海,造长城,官场隐规则,都是明代经济政策失败的产物,与1421年开始的气候变化有关,也和当年定都北京的国策有关。当文化中心和经济中心人为发生巨大的差距,妥协和落后是必然的结果,明代经济最发达的苏锡常地区,被剥削得很厉害(解放后上海曾经养活全中国),这种人为的劫富济贫,对整体的经济落后局面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中国社会的落后,未必如同李约瑟难题所言,是科技落后的结果,而是科技落后的原因。因为社会制度的局限性,导致了明末传教士带入中国的7000册欧洲科技图书,大多没有得到重视和利用。不是主观上不想要,而是客观上不需要,社会的发展需要被政治屏蔽和压缩了,产生不了推动科技发展的社会动力。

就此而言,Needham’s Puzzle仅仅是Great Divergence的一个子命题,一个小分支。当你选择这个课题的时候,注定了难以得到很大的成果,因为视野的局限性,被难以捉摸量化的科学、发现、发明给误导了,所以我们今天的争论都是毫无价值和前瞻性的聒噪,对于整体的认识于事无补。不论你如何论证爱因斯坦的高大上,或者偏见狭隘自私,都不能证明这个话题的历史价值,这是我想说的关于爱因斯坦来信的文化背景。

 

1.            范岱年,关于中国近代科学落后原因的讨论.二十一世纪,1997. 44(12): p. 18-30.

2.            Pomeranz, K., The great divergence: China, Europe,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economy. 2009: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3.            Lin, J.Y., The Needham puzzle: Why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did not originate inChina.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1995: p. 269-292.

4.            Sivin, N., Why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Did Not Take Place in China―or Didn't It?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1982(5): p. 45-66.

5.            Landes, D.S., The wealth and poverty of nations. WORLD AND I, 1998. 13: p. 258-263.




爱因斯坦的回信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2992-883732.html

上一篇:也说中国的发明与发现
下一篇:再说爱因斯坦来信的翻译
收藏 IP: 36.63.157.*| 热度|

25 刘全慧 吕喆 刘立 曾杰 马红孺 周可真 王书宗 黄永义 鲍得海 孙小淳 洪建辉 武夷山 侯沉 宋泽阳 杨正瓴 Louiselizabeth zjzhaokeqin wangqinling yzqts anran123 wolfgangg nm tuner laijianshan shen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13: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