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liug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coliugy

博文

微力量:200则生态自然类微科普 精选

已有 4717 次阅读 2014-6-11 11:57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生态自然, 微科普


微科普需要特殊的展示平台,最适合微博、微信、豆瓣等媒介

网络是当今中国最有影响力,最有变革力量的新新技术。特别是随着Web 2.0技术和手机的发展,中国社会在信息传播和获取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微博、微信等一批免费的自媒体更是给传统的每个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据说,微博用户甚至达到了恐怖的3亿。微博因可以及时转发和评论,互动性强,是当今社会最有力量的媒体平台之一。微信则具有即时、高效、直达的效果,可以很快便可传输到公众的手机上,在科普教育上的潜力不可小觑。

微的字面意思是小、不起眼、价值不大的意思。“微”听起来毫不起眼,但却力量无穷。微博的普及,更是让许多固锁深宫的知识,得以生动灵活的展现在世人面前。很多细节知识不在神秘,甚至让那些高高在上的机构也显示出平易近人的一面。由于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字数要求比较短,创作起来也更加容易。通常情况是简短的文字介绍,配上高质量的图片,来传达科研论文所传达的故事即可。

由于微言论方式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喜欢阅读短小精干的东西。西方科普媒介对技术与概念的反应往往较快,不仅很多科研论文也越来越短小精干,而且传播方式上也越来越注重以图文表的方式吸引读者眼前。微科普的本质也是论文摘要+图文并茂的科普方式,事实上与科研的摘要思路是一致的。因此,微科普方式很快在西方媒体和杂志中推广开来,如 Science推出了Science NOWnature也有图文并茂的newsPNASAJB也有自己的图片库,IOP Science库则不仅有图文表,而且不少有视频或音频介绍,有的如The American Naturelist等诸多杂志则往往是先出图文并茂的科普,才上文章。EPH则看起来就像科普文章一样。此外,众多媒体也非常重视微科普的方式,如BBC、卫报、NGWEIRDScienceDaily等等,众多写手参与的微科普模式诚然已经称为主流。

毋庸置疑,未来的科普模式必定是以破碎化的微科普与逻辑故事性较强的长篇科普故事共存的方式。以微科普为主,传播趣味性与娱乐性较强的故事,辅之以长篇文章,增强科学精神、思维与方法。改变传统方式,放弃以往高大上的科普观念,放低姿态,把科普做成一种娱乐,一种抱着和大家一起玩的心态,无疑是未来的主流。(当然,也应该鼓励少数人逆流而上,保持长篇科普,如seed magazine

小弟自20117月毕业参加工作以来,因负责植物、生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网络科普,晃晃悠悠的也尝试从各大门户网站翻译和创作了若干自然生态类微科普故事,累计至今亲自翻译的论文故事已有200则,涉及传粉、物种发现、生物多样性保护、拟态、捕食、植物防御、农业考古、气候变化等等。若全部读下来,也有荡气回肠之感。值此到200个微科普之际,特地将创作思想与故事内容略微总结一番。本不足为道,只为自我激励,勉励自己以后多创作一些才好。诸君见笑了。

(豆瓣200则自然科学微科普链接: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51753930/?start=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0114-802441.html

上一篇:《昆虫与植物的关系》读书笔记
下一篇:六月胡想
收藏 IP: 159.226.249.*| 热度|

8 王荣林 陈沐 廖晓琳 赵斌 李娜娜 文克玲 强涛 tianflame2012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3: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