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zzywanglixi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uzzywanglixin

博文

破SCI之后,立“境外评审专家库”是重中之重 精选

已有 11746 次阅读 2020-2-28 08:1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SCI将中国科研融入世界科学大家庭,功勋卓著。破SCI之后,如何确保中国科研不与世界脱节,是极其重要的问题。中华文明没有产生现代科学,有其深刻的文化根源。改革开放让我们融入世界,向西方文明学习科学文化、领悟科学精神、提高科研能力。四十年来我国的科学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SCI论文的普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过去,在SCI时代,外国专家通过SCI论文的审稿间接地参与到我们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之中。现在,随着SCI的淡出,这些外国专家也将淡出我们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所以,破SCI之后,立“境外评审专家库”是当务之急,让各领域的国外专家从幕后(通过SCI论文审稿)走上前台(直接评审博士学位论文和代表作)。

  首先,由国家主管部门牵头,分领域建立国家级的“境外评审专家库”。然后,出台政策,要求:

  1、“双一流”学科每位博士生指导委员会成员中必须有一位境外专家,从相关领域的“境外评审专家库”中选取,通常是博士生所选课题方向的著名学者。这位境外专家通过函评参与博士生的整个培养过程,提供有偿服务。为了不丧失“主权”,境外专家只提供指导和评审意见,不参与投票决策。这样,对博士生来讲,从一开始就能得到世界级专家的指点,避免在科研上走弯路。同时,和“境外导师”建立联系,对博士生自己毕业以后的事业发展也很有帮助。对国内导师来讲,可以通过学生的培养和世界级专家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对导师自己也很有好处。

  2、“双一流”学科tenure-track教师申请tenure时,请两位境外专家参与评审,给申请人的代表作打分写评语,提供有偿服务。如果两位境外专家都是反对意见,那么通常情况下应该拒绝申请人的tenure申请。这样,即使没有硬性要求或奖励,青年教师也会努力在自己领域的国际主流期刊上发表高质量的论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国际同行的认可,为自己的tenure铺路。

  境外专家安身立命的圈子在国外,所以做起事来还是有所顾忌的,和咱们国内的专家不同。虽然他们中的有些人“入乡随俗”,但后来不少人还是付出了代价(这方面有不少报道),因为他们安身立命的体制架构毕竟在国外。所以,就整体而言,境外专家还是更加公平公正一些。

  另外,境外专家也分两类:一类爱搞关系、重利轻义,另一类则把学问看得很重,很注重自己的学术声誉。后一类学者是大多数,他们是真正一流的原创学者,他们有自己的圈子(比如签署《旧金山宣言》的几百位科学家就是这类真正的学者)。我们现在在国内经常看到的境外学者,许多人属于第一类。他们往往“主动”与国内联系,争取“入乡随俗”,所以出现各种问题。

  我提议的“境外评审专家库”,是要主动去寻找、去邀请第二类境外学者的加盟,同时尽量避开第一类境外学者。评审专家的任务简单明确,就是评审论文本身的学术质量,拿一点评审费,没有其它复杂的关系与利益纠葛。所以,许多真正的学者是喜欢做这件事的,就当是多审了一篇论文,而且还意外的有钱收,因此会额外多用一些心思。

  如何寻找这第二类境外学者呢?其实,在一个领域,只要你找到一位真正的原创型学者,通过他你就可以找到更多的第二类学者,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圈子。在国外学术界,第二类学者是大多数,寻找起来并不困难。

  破“SCI数数”,立“境外专家评审”。有破有立,破旧立新。

 

相关博文

“唯论文”不好吗?》: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99994-1163654.html 

驳“SCI崇拜的三重危险”》: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99994-1211514.html 

让科学评价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杰青”评选开始》: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99994-1164376.html 



论文与评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99994-1220764.html

上一篇:组会应该这样开、文献应该这样读
下一篇:“土博士”与“洋博士”的优劣得失
收藏 IP: 219.143.176.*| 热度|

26 刘立 高友鹤 刘良桂 王钰 吉培荣 胡文兵 曾杰 武夷山 向峥嵘 杜凯冰 黄永义 杨正瓴 王安良 赵凤光 郑永军 杨生茂 张军平 黄兴国 张明武 王代平 夏香根 梁洪泽 孙颉 蔡宁 汤茂林 张迪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7: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