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zzywanglixi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uzzywanglixin

博文

破SCI之后,立“境外评审专家库”是重中之重 精选

已有 11951 次阅读 2020-2-28 08:1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SCI将中国科研融入世界科学大家庭,功勋卓著。破SCI之后,如何确保中国科研不与世界脱节,是极其重要的问题。中华文明没有产生现代科学,有其深刻的文化根源。改革开放让我们融入世界,向西方文明学习科学文化、领悟科学精神、提高科研能力。四十年来我国的科学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SCI论文的普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过去,在SCI时代,外国专家通过SCI论文的审稿间接地参与到我们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之中。现在,随着SCI的淡出,这些外国专家也将淡出我们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所以,破SCI之后,立“境外评审专家库”是当务之急,让各领域的国外专家从幕后(通过SCI论文审稿)走上前台(直接评审博士学位论文和代表作)。

  首先,由国家主管部门牵头,分领域建立国家级的“境外评审专家库”。然后,出台政策,要求:

  1、“双一流”学科每位博士生指导委员会成员中必须有一位境外专家,从相关领域的“境外评审专家库”中选取,通常是博士生所选课题方向的著名学者。这位境外专家通过函评参与博士生的整个培养过程,提供有偿服务。为了不丧失“主权”,境外专家只提供指导和评审意见,不参与投票决策。这样,对博士生来讲,从一开始就能得到世界级专家的指点,避免在科研上走弯路。同时,和“境外导师”建立联系,对博士生自己毕业以后的事业发展也很有帮助。对国内导师来讲,可以通过学生的培养和世界级专家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对导师自己也很有好处。

  2、“双一流”学科tenure-track教师申请tenure时,请两位境外专家参与评审,给申请人的代表作打分写评语,提供有偿服务。如果两位境外专家都是反对意见,那么通常情况下应该拒绝申请人的tenure申请。这样,即使没有硬性要求或奖励,青年教师也会努力在自己领域的国际主流期刊上发表高质量的论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国际同行的认可,为自己的tenure铺路。

  境外专家安身立命的圈子在国外,所以做起事来还是有所顾忌的,和咱们国内的专家不同。虽然他们中的有些人“入乡随俗”,但后来不少人还是付出了代价(这方面有不少报道),因为他们安身立命的体制架构毕竟在国外。所以,就整体而言,境外专家还是更加公平公正一些。

  另外,境外专家也分两类:一类爱搞关系、重利轻义,另一类则把学问看得很重,很注重自己的学术声誉。后一类学者是大多数,他们是真正一流的原创学者,他们有自己的圈子(比如签署《旧金山宣言》的几百位科学家就是这类真正的学者)。我们现在在国内经常看到的境外学者,许多人属于第一类。他们往往“主动”与国内联系,争取“入乡随俗”,所以出现各种问题。

  我提议的“境外评审专家库”,是要主动去寻找、去邀请第二类境外学者的加盟,同时尽量避开第一类境外学者。评审专家的任务简单明确,就是评审论文本身的学术质量,拿一点评审费,没有其它复杂的关系与利益纠葛。所以,许多真正的学者是喜欢做这件事的,就当是多审了一篇论文,而且还意外的有钱收,因此会额外多用一些心思。

  如何寻找这第二类境外学者呢?其实,在一个领域,只要你找到一位真正的原创型学者,通过他你就可以找到更多的第二类学者,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圈子。在国外学术界,第二类学者是大多数,寻找起来并不困难。

  破“SCI数数”,立“境外专家评审”。有破有立,破旧立新。

 

相关博文

“唯论文”不好吗?》: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99994-1163654.html 

驳“SCI崇拜的三重危险”》: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99994-1211514.html 

让科学评价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杰青”评选开始》: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99994-1164376.html 



论文与评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99994-1220764.html

上一篇:组会应该这样开、文献应该这样读
下一篇:“土博士”与“洋博士”的优劣得失
收藏 IP: 219.143.176.*| 热度|

26 刘立 高友鹤 刘良桂 王钰 吉培荣 胡文兵 曾杰 武夷山 向峥嵘 杜凯冰 黄永义 杨正瓴 王安良 赵凤光 郑永军 杨生茂 张军平 黄兴国 张明武 王代平 夏香根 梁洪泽 孙颉 蔡宁 汤茂林 张迪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8 个评论)

IP: 39.190.212.*   回复 | 赞 +1 [30]张阳阳   2020-3-6 15:43
国内学生这么多,这工作量真是不小。
另外从文件上看,SCI要破,国外专家敢立吗?
回复  立外国专家是不可能的,我只是意淫一下
2020-3-6 17:27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219.143.176.*   回复 | 赞 2 +1 [29]王立新   2020-2-29 21:59
王安良 回复 王立新 : 王大师的标新立异总是夹带“私货”和“偏见”的;但反过来说,若没有一点点个人的独特看法,能叫“立新”吗?
愚以为,立新兄对海外的兄弟是很讲义气的,自己喝汤的同时,绝不会忘了让兄弟们吃肉;但他对国内的土鳖同行总是缺少哪怕是一丝的信任,或者是他周围就没有几个志同道合的哥们吗?

王立新 回复 王安良 : 安良的评论坦诚实在、入木三分,我也就说说自己的体会。我很顾虑讨论“土博士”vs“洋博士”这个话题,因为我知道《科学网》上的博士们绝大部分是“土博士”,像我这样的“洋博士”是少数。我担心我的体会无意中伤害了朋友们。

我在国内读完硕士当了两年青椒,然后去美国读博士。93年香港科大教书之后,经常回来讲学交流,加之我负责系里从国内招收研究生,所以我对国内培养博士的情况很了解。比较自己读博士的亲身体会,我觉得“洋博士”比“土博士”在以下三个方面占了很大的光:

1、通过修课,向众多世界一流的学者学习。在美国读博士需要修很多门课,每门课的老师都是相应研究方向上世界一流的学者。通过每星期两次、每次一个半小时的频繁接触(还可以在答疑时间找老师深度讨论),可以从这些世界一流学者们身上学到许多东西。不仅仅学习具体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看问题的角度、以及如何抓住问题的核心。由于所修课程涉及面广,可以在众多领域接受一流的熏陶,这对自己整体科研能力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一流的导师。导师的作用不是教你具体的知识,而是当你在十字路口一脸茫然的时候告诉你:沿这条路走。这其实对导师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这样的导师必须自己一直是一线的研究者,只有这样才能有敏锐的观察力,指出正确的研究方向。我这里所说的研究方向一定是原创性研究(十字路口不知向哪个方向走),跟踪热门谁都会,读几篇热门综述就能来指导。

3、潜心钻研学问的环境与氛围。周围的同学老师都在讨论钻研具体的科学问题:这个问题如何建模、这个定理怎么证、这个算法能否更快、等等。没有人关心各种指标、各种评比、各种奖项,因为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解决一个重要问题或者提出一套全新的好方法,从而完成一篇“大论文”。

我之所以提出“境外评审专家库”,就是想让国内的朋友们能有更多的机会和这些世界一流的学者们建立起比较经常性的联系,打通向他们学习的便利通道。
回复  相关博文:《也谈“人才是发现的,不是培养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99994-1153295.html
2020-2-29 22:031 楼(回复楼主) 赞 2 +1 | 回复
回复 不敢碰这两个词啊   
2020-3-1 19:242 楼(回复  楼) 赞 +1 | 回复
IP: 61.134.11.*   回复 | 赞 4 +1 [28]张丰   2020-2-29 16:30
国外专家也是造论文的专家多,解决实际问题的少,离开解决实际问题,所有的科研,其实都是自说自话,自我欺骗!
回复  只要把“多”和“少”换个位置,我就完全同意
2020-2-29 22:43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223.146.34.*   回复 | 赞 1 +1 [27]柏兴旺   2020-2-29 11:29
请外国专家的方法可行性比较差,而且还贵。做好硕士博士论文盲评才是真。国家可以国自科评审专家库为基础,保质前提下大幅提高评审专家的数量,特别注意引入青年优秀教师,他们对人情相对没那么敏感。评审样本数高了,人情水分才会降低。同时结合对专家的信息分析,自动剔除可能的导师熟人。还有就是要对盲评结果较真,如果打分和排名都很低且评语指出有重大问题的,学校应该让学生直接延期一年,给予导师警告。
作为一名小青椒,每年都能碰到一些惨不忍睹的硕士论文,但是抬头看看他们的导师不是院领导就是校领导,最后还是通过了。较真的成本太高。如果是盲评,给一个很低的分数是必然的,至于学生最后过不过那是学校的事情了。
总之,千万百计利用技术手段让评委和导师们认真起来。只相信技术改变社会。
回复  谢谢你的评论。请参见【29】楼。
2020-2-29 22:33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83.164.251.*   回复 | 赞 +1 [26]帅凌鹰   2020-2-29 10:33
不具有可操作性。谁来决定请哪些专家?基本还是得国内大牛来推荐,但这不可避免会请来很多关系户,不要幻想既得利益者会主动放弃自己的优先权。真这样还不如直接用SCI评价,好歹更透明一些
回复  如何寻找这第二类境外学者呢?其实,在一个领域,只要你找到一位真正的原创型学者,通过他你就可以找到更多的第二类学者,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圈子。在国外学术界,第二类学者是大多数,寻找起来并不困难。
2020-2-29 22:37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28.4.185.*   回复 | 赞 +1 [25]夏香根   2020-2-29 07:14
专家库可能更有意义的是帮助对研究型高校教师入职的评审。
回复  AGREEING
2020-2-29 17:58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我们这些外来的和尚只有提建议的份儿,绝对不可能改变决定。入职人选是通过其它因素决定的,不需要外来的评价。我之所以提出只在读博和青椒两个阶段介入,就是想在人员确定的情况下(人选我们做不了主),尽可能地帮助与影响他们(这些被选定的根正苗红的人)在科研上的成长。
2020-2-29 22:562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45.94.40.*   回复 | 赞 +1 [24]周峰   2020-2-28 16:32
我跟你想的一样。 但是有个问题,根据目前国内大部分大学的的水平而言,国内可以上教授的老师的水平在国外同行眼里可能就是助理教授的水平。如何沟通是个问题。
回复  所以我博文中特别强调是针对“双一流”学科。其它高校及学科本来就应该以教学和工程应用(横向项目)为主,不应该要求发论文。
2020-2-28 16:47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人为划分等级,建立科研的贵族圈?如果双一流以外的高校就只能做横向项目,那要把非双一流高校都变成工科,这可能吗?我看博主是面包吃多了,不知道馒头也是发酵的。
2020-2-28 17:372 楼(回复 1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科学无国界,比如,牛顿力学,在英国与在其它国家一样有效。
然而,科学研究的体制,在欧美的大学非常国际化,在国内却并非容易。
2020-2-28 18:073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59.190.143.*   回复 | 赞 1 +1 [23]张明武   2020-2-28 16:19
“向西方文明学习科学文化、领悟科学精神、提高科研能力”
希望政策制定者及科研人员要记住 我们是这样做了后 取得了一些进步,而且依然需要这样做。
回复  任重道远啊!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探索强国之路。实践证明,开放则国强、封闭则国弱。积极推动融入人类科学共同体的进程,是我们学者应尽的责任。
2020-2-28 16:401 楼(回复楼主) 赞 1 +1 | 回复
IP: 134.7.61.*   回复 | 赞 1 +1 [22]杜学领   2020-2-28 15:01
境外陪审团的建立估计还是需要国内专家推荐,这中间就存在公平性问题。比如有合作基础的很容易推荐,而没有基础的则处于边缘。
就我所知,国外的硕士不一定有国内一些单位的硕士质量高。
另:既然是代表作,为啥不花点心思围绕博士论文做好工作呢?能把博士论文做好,就已经很不错了。还是追求顶刊,又忽略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能力和过程性。
回复  境外专家也分两类:一类爱搞关系、重利轻义,另一类则把学问看得很重,很注重自己的学术声誉。后一类学者是大多数,他们是真正一流的原创学者,他们有自己的圈子。我们现在在国内经常看到的境外学者,许多人属于第一类。他们往往“主动”与国内联系,争取“入乡随俗”,所以出现各种问题。

我提议的“境外评审专家库”,是要主动去寻找、去邀请第二类境外学者的加盟,同时尽量避免第一类境外学者。评审专家的任务简单明确,就是评审论文本身的学术质量,拿一点评审费,没有其它复杂的关系,所以我觉得许多真正的学者是喜欢做这件事的。
2020-2-28 16:59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评审费谁出?拿了评审费,他还能严格对待这个事吗?你所说的第二类学者基本上不会愿意做这样的事,所以拿钱请到的一定是第一类。你的建议是自说自话的圆圈,根本不具备可行性。
2020-2-28 17:412 楼(回复 1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陪审团绝对不能聘请专家,概不需要国外的专家。
陪审团应该是非本专业、稍通逻辑的局外人。
2020-2-29 21:083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58.56.142.*   回复 | 赞 3 +1 [21]林乐科   2020-2-28 14:48
部分专家崇洋的心态始终破解不了啊。第一条就罢了,第二条等于把决定权又放到了洋人头上。
回复  无论第一条还是第二条,洋人只有提建议的份儿,决定权牢牢地掌握在我们手里。
2020-2-28 16:56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16.21.92.*   回复 | 赞 1 +1 [20]曾杰   2020-2-28 14:04
BBC短片: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屠呦呦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68278275/
注:
2006年美国贝克利大学合成生物学中心在酵母合成青蒿素,2007年苏新专和米勒来华调研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之后每年米勒向拉斯克奖与诺贝尔奖推荐屠呦呦。
回复  1992年系统医学 - 1994年系统遗传学与系统生物工程(系统与合成生物学)体系,国际化形成的过程:
1996年11月中国北京 - https://mp.weixin.qq.com/s/ueX6YU2zeEHblzqZqnEPog
1999年1月德国汉诺威 - https://mp.weixin.qq.com/s/Pm27ItueAwcnDbp_6gQq2w
2020-2-28 14:15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工业5.0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6952-844602.html ——仿生学 https://mp.weixin.qq.com/s/3oKm3MiSEJVJw5OExulN9Q 和合成生物学的关联及内涵 - https://wenku.baidu.com/view/517f0553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ec.html
2020-2-28 14:212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14.249.199.*   回复 | 赞 +1 [19]王安良   2020-2-28 13:52
亮点在最后:有破”刘立“,破旧”立新“。
回复  哈哈哈
2020-2-28 14:36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我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踏着烈士的鲜血前进、前进、前进 ...
2020-2-28 16:252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2020-2-29 12:553 楼(回复 1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wang大师的名字,就是“标创新立创意之王”之意
2020-2-29 13:474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严重赞同!
2020-2-29 16:285 楼(回复 4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王大师的标新立异总是夹带“私货”和“偏见”的;但反过来说,若没有一点点个人的独特看法,能叫“立新”吗?
愚以为,立新兄对海外的兄弟是很讲义气的,自己喝汤的同时,绝不会忘了让兄弟们吃肉;但他对国内的土鳖同行总是缺少哪怕是一丝的信任,或者是他周围就没有几个志同道合的哥们吗?
2020-2-29 16:376 楼(回复 2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安良的评论坦诚实在、入木三分,我也就放下顾虑,说说我的体会。我一直很顾虑讨论“土博士”vs“洋博士”这个话题,因为我知道《科学网》上的博士们绝大部分是“土博士”,像我这样的“洋博士”是少数。我担心我的体会无意中伤害了朋友们(希望我是多虑了)。

我是在国内读完硕士、留校当了两年青椒,然后去美国读博士的(南加州大学电机系)。93年去香港科大教书之后,经常回来讲学交流,加之许多年我负责系里从国内招收研究生,所以我对国内培养博士的情况是很了解的。比较我自己读博士的亲身体会,我觉得“洋博士”比“土博士”在以下三个方面占了很大的光:

1、通过修课,向众多世界一流的学者学习。在美国读博士需要修很多门课(不少于60学分),每门课的老师基本上都是相应研究方向上世界一流的学者。通过每星期两次课、每次课一个半小时的频繁接触(还可以在每星期的答疑时间找老师深度讨论问题),可以从这些世界一流学者们身上学到许多东西。不仅仅是学习具体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看问题的角度、以及如何抓住问题的核心与重点。由于所修课程涉及面广,可以在众多领域接受一流的熏陶,这对自己整体科研能力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一流的导师。导师的作用不是手把手地教你具体的知识,而是当你在十字路口一脸茫然的时候告诉你:沿这条路走。这其实对导师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这样的导师要有丰富的研究经验,而且必须自己一直是一线的研究者,只有这样才能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正确的感觉,指出正确的研究方向。我这里所说的研究方向一定是原创性研究(十字路口不知向哪个方向走),跟踪热门谁都会,读几篇热门综述就能来指导。

3、潜心钻研学问的环境与氛围。周围的同学和老师都在讨论与钻研具体的科学问题:这个问题如何建模、这个定理怎么证、这个算法能否更快、等等。没有人去关心各种指标、各种评比、各种奖项,因为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解决一个重要问题或者提出一套全新的好方法,从而完成一篇“大论文”。这就行了。

我之所以提出“境外评审专家库”,就是想让国内的朋友们能有更多的机会和这些世界一流的学者们建立起比较经常性的联系,打通向他们学习的便利通道。
2020-2-29 21:387 楼(回复 6 楼) 赞 +1 | 回复
IP: 117.152.88.*   回复 | 赞 1 +1 [18]晏成和   2020-2-28 13:50
认识和评价  颠覆性的原始创新  需要的是常识和逻辑、需要的是“陪审团”。
完全不需要什么“境外评审专家”,不要以为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IP: 175.190.27.*   回复 | 赞 3 +1 [17]农绍庄   2020-2-28 13:39
建立起中国知识产权的“SCI”才是重中之重。
跟着别人跑永远会落后于别人。
IP: 220.115.239.*   回复 | 赞 +1 [16]王庆浩   2020-2-28 13:38
70年代没有境外评审专家,却出了屠呦呦袁隆平的大成果。现在很多课题都有境外评审专家评审,但却没有出现一个类似青蒿素和杂交水稻的大成果。
回复  参见 - 教育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65-1214555.html - 评论1 - 托福和GRE应试,以及中小学教育 - 这一代人是否耽误了小学教育?
2020-2-28 13:47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202.113.11.*   回复 | 赞 +1 [15]杨正瓴   2020-2-28 13:33
不明觉厉
回复  没有杨老师大量资料的“教唆”,我也“厉”不起来啊
2020-2-28 16:21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2020-2-28 16:262 楼(回复 1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我校一些学科,好几年前就采取类似的措施了。“境外评审”之类。
2020-2-28 16:273 楼(回复 1 楼) 赞 +1 | 回复
IP: 223.80.232.*   回复 | 赞 3 +1 [14]吕洪波   2020-2-28 13:19
王老师这个建议可能麻烦更大:评价机制如果不好,换人种就好了?难道中国就没有解决评价问题的办法?难道境外的人就公平公正?机制不变,换谁都一样!如果评价不利于科学发展,还不如不评价...
据我所知的地学界,与中国合作多年的不少洋人干的事情十分恶心(如:将中国人的中文论文翻译成英文发表,将自己换成第一作者),他们充分利用了中国崇洋媚外的情结到处招摇撞骗套取经济利益和荣誉头衔......是不是我理解错了?
回复  境外专家安身立命的圈子在国外,所以做起事来还是有所顾忌的,和咱们国内的专家不同。虽然他们“入乡随俗”,但后来不少人还是付出了代价(这方面有不少报道),因为他们安身立命的体制架构毕竟在国外。所以,就整体而言,境外专家还是更加公平公正一些。

另外,境外专家也分两类:一类爱搞关系、重利轻义,另一类则把学问看得很重,很注重自己的学术声誉。后一类学者是大多数,他们是真正一流的原创学者,他们有自己的圈子。我们现在在国内经常看到的境外学者,许多人属于第一类。他们往往“主动”与国内联系,争取“入乡随俗”,所以出现各种问题。

我提议的“境外评审专家库”,是要主动去寻找、去邀请第二类境外学者的加盟,同时尽量避免第一类境外学者。评审专家的任务简单明确,就是评审论文本身的学术质量,拿一点评审费,没有其它复杂的关系,所以我觉得许多真正的学者是喜欢做这件事的。
2020-2-28 16:17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23.186.223.*   回复 | 赞 +1 [13]赵福垚   2020-2-28 13:15
若是如此,中国的博士论文统统都要改成英文了。不然还是华人学者的圈子。
回复  博士论文的主要章节以及要发表的主要论文写成英文就可以了。我在美国读博士时老师们强调写一篇“大论文”,数量多了反而是坏事情。我就因为当时论文“太多”,被Berkeley教授质疑我“不够专注”,所以虽然进了final list,但最终还是没有拿到faculty offer。后来回想起来,Berkeley教授对我的质疑是非常对的。如果我更加专注,学术成果会比现在好。所以,只用翻译一篇主要论文和章节为英文交给“境外导师”看就可以了,其它仍然用中文。
2020-2-28 16:14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您说的这个,如果真放到国内,实质上跟“在读期间博士论文相关工作至少发表一篇SCI”,没什么区别。
2020-2-28 17:422 楼(回复 1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是的,博士论文的相关工作在自己领域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一篇“大论文”,应该是对“双一流”学科博士的基本要求。
2020-2-28 21:333 楼(回复 2 楼) 赞 +1 | 回复
IP: 114.248.175.*   回复 | 赞 2 +1 [12]刘君   2020-2-28 12:56
之前为了衡量农民工作量,搞了个详尽的工分考评,把农民的收入都套在工分上。
经过几轮折腾评估之后,农民就只想赚工分,不想打粮食。日积月累,问题严重矛盾爆发,这一套就再也搞不下去了,所以得改。
有人提出来,说应该请更权威、更专业的专家,更加密集、详尽、公平地考评这个工分。优中选优,绝对公平,百里挑一记工分。
难道这样就能调动起农民劳动积极性努力打粮食了?
一说考评,一个院系,一年SCI和专利好几百。然而科研转化收益却不足千万。奖金都发不出来还在这追求“三千年木乃伊是不是赝品”这种世界难题。青年教师觉得生活压力大,学农的不会种地,学工程的不去工地,学医不会手术,都在那天天考评SCI,国内专家评完了国外的评,然后还嫌够公平还得再加强考评再促进公平,这解决问题了?或者先说说到底是哪出问题了?
回复  稳定压倒一切。
2020-2-28 15:58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16.21.92.*   回复 | 赞 +1 [11]曾杰   2020-2-28 12:34
要知道:科学是17世纪诞生的产物,而且,是学者的传统与工匠的传统结合的产物 - 这就是为何需要实验室。
回复  必须区别:1-论文内容带来的科学与商业价值与2-论文本身成为了商业炒作的利益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1219222.html
- 只要论文的数量和期刊因子不与利益直接挂钩,这类现象自然而然就不会是大问题了。
参见:
破立结合,营造良好评价体系 -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2/436362.shtm
“目前“SCI至上”的问题关键,在于论文数量与资源配置挂钩。”
——摘录
2020-2-28 12:39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国际学术共同体和国际学术交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制。
全人类都是智人(25万前期起源)的后代,人类文明一万年(约BC800年之前农业在中东起源),民族迁移(比如,中国56个民族)和国际文化交流(比如,丝绸之路和大航海,国际港口等)。
2020-2-28 12:462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在希腊罗马文明之前,有埃及和巴比伦文明。
在波斯帝国之后,有亚历山大帝国。
在阿拉伯帝国之后,有蒙古帝国。
在中国宋朝之后,有意大利文艺复兴。
在郑和下西洋之后,有哥伦布大航海。
在明清朝有欧洲传教士来华 - 双向文化交流,包括,中国书籍翻译成西文。
在法国路易十四与清朝康熙时代,有中国工艺美术传入欧洲。
在法国启蒙运动时代,有伏尔泰的历史哲学,等等。
还有美国的孔子 - 爱默生,日本企业之父 - 涩泽荣一的论语加算盘,等等。
人类文化自古以来就存在交流,在交流之中创造,在传播之中发展。
总之,人类文明,就是一个创造与传承交互的发展过程。
2020-2-28 12:593 楼(回复 2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参见 - 如何看SCI?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2836-1220505.html下面的评论。
2020-2-28 13:014 楼(回复 3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人类文化自古以来就存在交流,在交流之中创造,在传播之中发展。】
2020-2-28 15:535 楼(回复 4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 约BC8000年之前农业在中东起源 ---
2020-2-28 18:016 楼(回复 4 楼) 赞 +1 | 回复
IP: 27.198.33.*   回复 | 赞 +1 [10]刘旋   2020-2-28 12:23
教育部的文件似乎是鼓励尽快打破美国对学术成果评判的话语权。
回复  是的。我本以为这篇博文应该“审核不通过”,谁知却上了头条。这世界太复杂,还是安心做学问好
2020-2-28 15:501 楼(回复楼主) 赞 1 +1 | 回复
IP: 125.118.86.*   回复 | 赞 1 +1 [9]胡文兵   2020-2-28 11:58
唉,人坏了怎么评都是官学者说了算。
回复  在有限的空间内尽量把事情向好的方向去做,总比不做要好。任何事情都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所以用心做事就行了,结果就不去管它了
2020-2-28 15:42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25.118.86.*   回复 | 赞 +1 [8]胡文兵   2020-2-28 11:57
唉,人坏了自私评都是官学说了算。
IP: 125.118.86.*   回复 | 赞 1 +1 [7]胡文兵   2020-2-28 11:56
问题是中国高校教授已经开始腐蚀了很大一部分的国际专家,他们在对待中国的学术已经或者已经懂得用中国式的做派对待中国学者。
回复    
2020-2-28 12:39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身边确实有这样的例子。比如,我们单位的某领导给国外的某专家输送利益,换取某某在国际上的学术身份(某期刊编辑,某大会主席等)。此外,此国外专家还为某某站台,帮助某某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杰青等奖项和帽子。
2020-2-28 12:462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境外专家安身立命的圈子在国外,所以做起事来还是有所顾忌的,和咱们国内的专家不同。虽然他们“入乡随俗”,但后来不少人还是付出了代价(这方面有不少报道),因为他们安身立命的体制架构毕竟在国外。所以,就整体而言,境外专家还是更加公平公正一些。

另外,境外专家也分两类:一类爱搞关系、重利轻义,另一类则把学问看得很重,很注重自己的学术声誉。后一类学者是大多数,他们是真正一流的原创学者,他们有自己的圈子。我们现在在国内经常看到的境外学者,许多人属于第一类。他们往往“主动”与国内联系,争取“入乡随俗”,所以出现各种问题。

我提议的“境外评审专家库”,是要主动去寻找、去邀请第二类境外学者的加盟,同时尽量避免第一类境外学者。评审专家的任务简单明确,就是评审论文本身的学术质量,拿一点评审费,没有其它复杂的关系,所以我觉得许多真正的学者是喜欢做这件事的。
2020-2-28 15:333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60.165.50.*   回复 | 赞 2 +1 [6]马军   2020-2-28 11:44
所谓的境外专家,估计最终找的还都是一大批华人吧,很大一部分都是和国内某些团体联系密切,看看各个大学新闻报道中关于学术交流的信息就可以明白
回复  呵呵
2020-2-28 11:51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2020-2-28 12:392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哈哈是的,马老师说的真知灼见,哈哈
2020-2-28 13:283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肯定是嘛。一部分人已经在国内戴上帽子了,还有想戴没戴上的呢,还有有资格戴帽子但一时半会下不了决心回来的呢,祖国的雨露要全球均沾一下嘛。
2020-2-28 15:024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境外专家安身立命的圈子在国外,所以做起事来还是有所顾忌的,和咱们国内的专家不同。虽然他们“入乡随俗”,但后来不少人还是付出了代价(这方面有不少报道),因为他们安身立命的体制架构毕竟在国外。所以,就整体而言,境外专家还是更加公平公正一些。

另外。境外专家也分两类:一类爱搞关系、重利轻义,另一类则把学问看得很重,很注重自己的学术声誉。后一类学者是大多数,他们是真正一流的原创学者,他们有自己的圈子。我们现在在国内经常看到的境外学者,许多人属于第一类。他们往往“主动”与国内联系,争取“入乡随俗”,所以出现各种问题。

我提议的“境外评审专家库”,是要主动去寻找、去邀请第二类境外学者的加盟,同时尽量避免第一类境外学者。评审专家的任务简单明确,就是评审论文本身的学术质量,拿一点评审费,没有其它复杂的关系,所以我觉得许多真正的学者是喜欢做这件事的。
2020-2-28 15:305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在国内实际上也有一大批品德和学识都比较高的学者,但这些学者扮演评审人的机会很少。同样,谁来甄别国外的这些有操守的专家呢?
2020-2-28 17:256 楼(回复 5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如何寻找这第二类境外学者呢?其实,在一个领域,只要你找到一位真正的原创型学者,通过他你就可以找到更多的第二类学者,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圈子。在国外学术界,第二类学者是大多数,寻找起来并不困难。
2020-2-28 21:247 楼(回复 6 楼) 赞 +1 | 回复
IP: 122.195.129.*   回复 | 赞 +1 [5]俞磊   2020-2-28 11:40
同行评价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市场评价。如果一个基础研究,成功转化成生产力了,这个应该是更硬的成绩。
回复  评奖的过程中,开假证明,证明经济效益,非常普遍。破解唯SCI,需要提出很好的替代方法,现在似乎没有什么好的破解方法。
2020-2-28 13:27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是两个不同的领地。科学无国界,技术有专属。咱们这里讨论的SCI论文问题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工程技术本来就不需要也不应该发表论文,自己做成产品卖钱就行了。如果没有论文高校待不下去,那就辞职自己开公司,还怕养活不了自己。向马云学习,哈!
2020-2-28 14:142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你在偷换概念。科学里有应用科学,外国人所谓applied science,中国人所谓应用基础研究,这些东西是一定要保护的。纯粹的科学就是指基本理论,SCI里面很多期刊都属于应用科学类,这些恰恰是徐耀大量人手而国外没有足够人手来做的。
2020-2-28 15:083 楼(回复 2 楼) 赞 +1 | 回复
IP: 59.109.145.*   回复 | 赞 2 +1 [4]秦四清   2020-2-28 11:33
新规破“SCI至上”并不是说不要发SCI论文了,故外国专家还能间接地参与到我们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之中。所以,您这篇文章立论依据不成立。
再者,评价成果价值的忠实裁判只能是实践或时间,过分强调国外专家没有必要。即使要发挥国外专家的作用,也要看领域,在某些领域国外专家也是“二师兄”。
回复  新规虽然没有把话说死,但方向是很明确的,比如强调中文发表、1/3代表作是中文论文等。鉴于管理部门的绝对权威,下面制定具体政策时一定是按方向走,所以国外学者通过论文审稿间接参与国内评审的机会将大大降低。

在我有点专业研究的领域,国外一流专家的水平要远高于国内一流专家的水平。就算是秦老师的“地震预测”领域,我觉得Didier Sorenette的工作就是绝对一流。
2020-2-28 14:12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说实话,我现在都不想打学生了,学生毕业要英文文章,我的工作恰恰不想让外国人看,我看他们的可以。外国人能赚钱的东西就没有发表的,发表出来说明人家的企业已经抛弃了,我们是生怕外国人小瞧,有点进展就慌忙写成英文告诉外国人,人家没那么多人手做这么多事情,正好有中国人帮忙,不错。像前段时间被逮捕又高价保释的哈佛大教授,拿疫区某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五万美元月薪,傻子才不要呢。不计成本的事情就不是人类的正常思维该干的。所以我强烈反对学术的过度国家化。
2020-2-28 14:492 楼(回复 1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回复徐耀更正:带学生
2020-2-28 14:503 楼(回复 2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我看他们的工作,无非花钱买文章看。我们总不能花钱让人家看吧?
2020-2-28 14:584 楼(回复 3 楼) 赞 +1 | 回复
IP: 115.215.42.*   回复 | 赞 5 +1 [3]徐耀   2020-2-28 11:23
不靠谱的建议,这不就是把外国人参与中国科研的门槛降低到没有了吗?博主一点安全意识都没有,对柜内科学家一点信心都没有,不管什么事,在你看来,找到外国人就是终极解决办法了,外国专家里就没有坏人?及时没有坏人,就不怕FBI渗透?你这建议纯粹是胡说八道,不就是个学术评价吗,搞得那么神秘干什么,搞科研的有什么了不起?企业里的专家才是水平最高的。
回复  哈,你没有骂我是“卖国贼”已经非常手下留情了
2020-2-28 14:10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我最看不惯现在科研领域什么事情都要打上老外的旗号,尤其是人才帽子计划,报个项目也要证明外国人干过了,就像一个男人怕自己说不出孩子请人帮忙一个样。在科研评价方面,将影响因子和同行评议相比,实质就是相信人还是相信机器,总是不相信人,人就会越变越坏。请专家也一样,总是不相信自己的人,那自己的人会越变越坏。请外国专家不是不可以,但不是什么领域都需要,也不是咱们想请就能请到的,所以这个办法不行。再说,人才计划召回来那么多海归学者,占据了巨大的科研资源,他们的定位就是代表国家前沿,既然有那么多国际前沿的学者了,还要请外国专家干什么,这不是自己否定自己召回来的海归吗?需要考虑一下其中的逻辑性。再退一步讲,即使这个办法有人愿意干,但中国有庞大的科研队伍,国外专家也不够用啊,总不能都话大价钱请过来吧。请来的也是骗子。
2020-2-28 14:382 楼(回复 1 楼) 赞 3 +1 | 回复
IP: 166.111.102.*   回复 | 赞 +1 [2]刘立   2020-2-28 11:06
王LIXIN大师终于发言了哈
回复  知新温故:[我觉得何教授的建议中最关键的是第三条:“每篇博士学位论文必须有至少一个国外教授进行评审”。只有加入国际科学共同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继续关起门来“自己玩”,说再多也是没有用的。
刘教授的LL按很精彩,四两拨千斤,一个小小的、看似不经意的“后门”(加上“顶级”二字),把何教授的建议化解于无形 --- “]
2020-2-28 11:09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何教授力推引入国际评委已经有将近三十年了,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您二十年前专访何教授时应该有所感觉。我也是受何先生精神的“感染”,说一些不合时宜的话。我觉得这是许多海外华人学者的心声。
2020-2-28 14:092 楼(回复 1 楼) 赞 1 +1 | 回复
回复  王LX大师真不错,回复了99%的评论
2020-2-28 18:593 楼(回复 2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摘 “双一流”学科tenure-track教师申请tenure时,请两位境外专家参与评审,给申请人的代表作打分写评语,提供有偿服务。。。。。。
TXU大学(很多院系)评tenure,几年前已实行国际评审(国内国外约各一半)而且找的是QS排名在该校之前的大学的教授。据说,最后一条评审意见最“残酷”:您认为该教师在贵校可以拿到Tenure吗:YES OR NO.
2020-2-28 21:004 楼(回复 2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别人花时间评论我的文章,启发我思考,也让我有机会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我除了感谢还是感谢,岂能不认真回复。
2020-2-28 21:175 楼(回复 3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你说的最后一条评审意见,我在香港科大就是这样拿到tenure的。而且,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评审人必须是美国大学拿到tenure的教授或副教授,其他人不行的。和我前前后后进去的同事中的大部分(一半以上)没有拿到tenure,很残酷的。
2020-2-28 21:186 楼(回复 4 楼) 赞 +1 | 回复
IP: 117.147.40.*   回复 | 赞 +1 [1]刘良桂   2020-2-28 10:55
大胆 你让这些早就远离科研一线的占着位置的B哦D奥,Zhuan家情何以堪
回复  对不起,我错了。下次一定不敢了
2020-2-28 14:07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1/1 | 总计:30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2-21 11: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