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CI将中国科研融入世界科学大家庭,功勋卓著。破SCI之后,如何确保中国科研不与世界脱节,是极其重要的问题。中华文明没有产生现代科学,有其深刻的文化根源。改革开放让我们融入世界,向西方文明学习科学文化、领悟科学精神、提高科研能力。四十年来我国的科学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SCI论文的普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过去,在SCI时代,外国专家通过SCI论文的审稿间接地参与到我们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之中。现在,随着SCI的淡出,这些外国专家也将淡出我们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所以,破SCI之后,立“境外评审专家库”是当务之急,让各领域的国外专家从幕后(通过SCI论文审稿)走上前台(直接评审博士学位论文和代表作)。
首先,由国家主管部门牵头,分领域建立国家级的“境外评审专家库”。然后,出台政策,要求:
1、“双一流”学科每位博士生指导委员会成员中必须有一位境外专家,从相关领域的“境外评审专家库”中选取,通常是博士生所选课题方向的著名学者。这位境外专家通过函评参与博士生的整个培养过程,提供有偿服务。为了不丧失“主权”,境外专家只提供指导和评审意见,不参与投票决策。这样,对博士生来讲,从一开始就能得到世界级专家的指点,避免在科研上走弯路。同时,和“境外导师”建立联系,对博士生自己毕业以后的事业发展也很有帮助。对国内导师来讲,可以通过学生的培养和世界级专家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对导师自己也很有好处。
2、“双一流”学科tenure-track教师申请tenure时,请两位境外专家参与评审,给申请人的代表作打分写评语,提供有偿服务。如果两位境外专家都是反对意见,那么通常情况下应该拒绝申请人的tenure申请。这样,即使没有硬性要求或奖励,青年教师也会努力在自己领域的国际主流期刊上发表高质量的论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国际同行的认可,为自己的tenure铺路。
境外专家安身立命的圈子在国外,所以做起事来还是有所顾忌的,和咱们国内的专家不同。虽然他们中的有些人“入乡随俗”,但后来不少人还是付出了代价(这方面有不少报道),因为他们安身立命的体制架构毕竟在国外。所以,就整体而言,境外专家还是更加公平公正一些。
另外,境外专家也分两类:一类爱搞关系、重利轻义,另一类则把学问看得很重,很注重自己的学术声誉。后一类学者是大多数,他们是真正一流的原创学者,他们有自己的圈子(比如签署《旧金山宣言》的几百位科学家就是这类真正的学者)。我们现在在国内经常看到的境外学者,许多人属于第一类。他们往往“主动”与国内联系,争取“入乡随俗”,所以出现各种问题。
我提议的“境外评审专家库”,是要主动去寻找、去邀请第二类境外学者的加盟,同时尽量避开第一类境外学者。评审专家的任务简单明确,就是评审论文本身的学术质量,拿一点评审费,没有其它复杂的关系与利益纠葛。所以,许多真正的学者是喜欢做这件事的,就当是多审了一篇论文,而且还意外的有钱收,因此会额外多用一些心思。
如何寻找这第二类境外学者呢?其实,在一个领域,只要你找到一位真正的原创型学者,通过他你就可以找到更多的第二类学者,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圈子。在国外学术界,第二类学者是大多数,寻找起来并不困难。
破“SCI数数”,立“境外专家评审”。有破有立,破旧立新。
相关博文:
《“唯论文”不好吗?》: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99994-1163654.html
《驳“SCI崇拜的三重危险”》: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99994-1211514.html
《让科学评价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杰青”评选开始》: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99994-1164376.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3: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