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纳世界大,和谐天地宽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海霞 四世同堂,单纯的幸福

博文

答记者问之三:本土诺奖冲击与科研体制改革 精选

已有 7865 次阅读 2015-10-13 07:51 |个人分类:杂文评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研, 改革, 诺奖, 冲击, 知识分母

答记者问之三:本土诺奖冲击与科研体制改革

三、有人说,屠呦呦的获奖对中国现行科研体制是个冲击。冲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饶毅认为当今中国科研由“无德、无能、无才者主导”,你同意吗?

四、对国内的合作是否也会有冲击?现在的政府好像想改变无序竞争的状态,鼓励合作,所以搞了协同创新中心。不过,屠呦呦获的诺贝尔奖一事,把集体的荣誉归于一人,这会不会进一步影响国内的合作?当前的评价体系已经让大家争第一单位、第一作者。从屠呦呦的获奖来看,除了眼前的提级晋升之外,争了还可能有未来的大好处。

A:首先很为屠先生感到骄傲,她能够获奖是实至名归,也是对屠先生为代表的几代科研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很多年的集体表彰。对中国现行科研体制会有一定的冲击,但不会是颠覆性的,总结经验教训可以,但决不能厚古薄今,时代在进步,现在的研究整体进步是不可抹杀的实事,存在问题是正常的,分析透彻积极找到解决方案才是正道,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包括:人才培养、科研选题、合作模式以及科研体制改革等等。

首先是人才培养,屠先生获奖之前,多年来网上充斥着喧嚣看衰中国本土人才培养的声音,甚至有人还断言“在中国受完中小学教育的人永远不会得奖”“50年出不了本土诺贝尔奖”等等,如今都屠先生得奖可以说是一剂清醒剂:中国的基础教育不是一无是处,中国的人才培养也不是体无完肤,还是有自己的特色的,只是要客观看待、扬长避短而已,首先基础教育扎实系统,这对于成才来说非常重要,屠先生没有博士学位,其中小学到大学教育都在国内完成,但是她获得了扎实的科学训练,具有坚实的知识基础,还看得懂古文典籍(哈哈),在后面解决未知难题的时候都用上了,可见肯定我们的基础教育和人才培养中这些好的方面是必须的,当然,必须要改革教育中过分模式化、标准化的机械应试也是必须的,解放思想、畅所欲言、鼓励个性化、多样化是务必要做到的。

其次是科研选题,青蒿素、合成人工牛胰岛素乃至两弹一星虽然都不是自己选的题,但是都是大问题、难问题,不是一时半会儿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但最终都出了大成就,这跟目前学术界大多数都集中在“选题追热点”、“成果短平快”的浮躁出发点有很大差别,这也是很难出真东西的根源所在。所以,这次本土诺奖是一个很好的惊醒,想出大成果,还是要看真问题、啃硬骨头,花拳绣腿地追求亮丽光鲜的热门课题是难成气候的,那些成果也真的不长久,与其浪费时间和经费在这些华而不实的“假花”上,还不如弯腰去耕种自己脚下的土地,结了粮食还能真的解决温饱问题,就像袁隆平先生一样。

再次是合作模式,这一直是我们的弱项,“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一群中国人是条虫”的俗语流传很广,可是这似乎是我们民族文化基因流传下来的问题,很少有良好的合作范例。关于青蒿素的争论一直就喋喋不休,这次获得诺奖之后甚至关于谁是“青蒿素诺奖推手”的争论也喧嚣而上,作为看客真的是嘘嘘不已,还是那句话如果不能够努力建立起“无私、客观、诚信、尊重”的社会大环境,所谓的合作/协同都是难以走远的,不只是评价体系要求“第一作者、第一单位”,没有要求也一样做不到和谐共处,因为是我们自己在合作的过程中很难独善其身地做到“无私、客观、诚信、尊重”,即使你自己努力做到了,要想让别人相信和承认这一点也是很难的,特别是当周围的人都用看外星人一般不相信的眼光看待你的时候,大多数时候你不是选择了放弃就是选择了同流合污。

最后说说科研体制改革,前面已经谈了很多,这里就饶毅老师的“当今中国科研由无德、无能、无才者主导”这句话发挥一下。首先我不完全认同这句话,饶毅老师是恨铁不成钢的,对于中国学术界有着最深切的爱、当然也就对其中的弊无比痛恨,而且他有着别人没有的深邃洞见和犀利语言,这句话就是一个代表。中国学术界不令人满意、存在很严重问题这是不争的事实,管理结构臃肿庞大、效率低下,但真的不是所有管理者都是“无德、无能、无才”尸位素餐之辈,身在管理高位上的很多人也都是德才兼备、能力出众的人物,只是人在庞大的管理体制之内、有几个人能够或者愿意放开手脚去做真正的改革破局者?!

什么是改革破局者?就是刚刚辞世的中国农村改革之父杜润生先生这样的人物。杜老之所以能够赢得万众敬仰,不仅仅是因为他是一个老革命有着强烈的责任心、使命感和紧迫感,心系农民:“农民不富,中国不会富;农民受苦,中国就受苦;农民还是古代化,中国就不会现代化!”而是因为他利用自己的智慧把这种精神实际落实到了中央一号文件之中,其中杜老最被传颂的莫过于他迂回处理棘手事务时的智慧。万里同志曾说:为什么同样的道理,从我们口里说出来,和从杜润生同志嘴里说出来就不一样。话让他一讲,不同意见的双方都能接受”这也印证了杜老的名言“中国的事,不在于想要干什么,而在于只能干什么!”他把只能做的事做好了,破了僵局,中国十亿农民的生活彻底改变了,中国也发生了根本的变革!

今天的学术界正处在这样的僵局里:是继续目前的已经严重限制和束缚科研工作者发展的格局,还是改革开放让大家放开手脚自由发展、百花齐放?学术界的领导层不是由“无德、无能、无才者主导”、也不缺理想主义者,而是缺少“那个清楚地知道只能干什么!而且无比坚定地把只能干的事干好、干对、落到实处,在现实中实现理想”的破局者!这个破局者既要有超前的洞察力、又要有超强的信心、还要有超人的执行力以及超高的处事策略,TA会是谁呢?!

期待TA的出现,期待TA中国农村改革之父杜润生先生一样成为中国学术改革之父”,润泽学术界的苍生,被后世敬仰!



屠呦呦获诺奖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9-927302.html

上一篇:答记者问之二:科学民主氛围的建设
下一篇:创新改变世界:2015 国际大学生 iCAN 创新创业大赛中国总决赛
收藏 IP: 123.114.50.*| 热度|

32 罗德海 周健 刘立 黄仁勇 陈学雷 谢平 黄永义 蔡小宁 代恒伟 徐绍辉 韦玉程 沈兆勇 董焱章 陈南晖 杨衡 蒋永华 李土荣 kexuegzz loyalSciencefan zjzhaokeqin shenlu brns biofans eyetoeye shehuiguanli kxds zhangjinxue jdye59 yzqts htysth htli lamdapsita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0: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