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纳世界大,和谐天地宽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海霞 四世同堂,单纯的幸福

博文

夜读《往事钩沉》,泪奔

已有 12543 次阅读 2018-9-19 08:07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杨叔子, 往事钩沉, 徐辉碧, 华科

2018-09-17

晚上跑完步,拿起书架上恩师杨叔子老师最新出版的自传《往事钩沉》,看着封面上杨老师睿智而温和的笑容,想起前几天是他85岁的生日,给他和师母快递了鲜花过去,电话那头应该也是这样的温馨笑容。这是杨老师病愈后全心写的自传,从童年记事写起,不得不佩服杨老师超群的记忆力,那么久远的事情他都如此清晰地记得,更要佩服的是杨老师的文采,文中引用了他自上大学以来写下的大量诗文,今天读起来依然感觉到读起来豪情万丈,更让我感动的是杨老师的真性情,书中对往事的真情诉说,多处让我泪奔!

首先是杨老师和徐辉碧老师这一生一世的爱情,他们1949年在南昌读中学时相识,大学时异地相恋,到现在将近70年,杨老师对徐老师仍然是毫不掩饰地一往情深,书中也多次深情诉说了这段旷世恋情,他们自高中相识后就分别两地,杨老师52年考入武汉大学读书(后划入新建的华中工学院,今天的华中科技大学),徐老师则是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两人异地相恋鸿雁传情,后来杨老师毕业留校被送到哈工大进修,在遥远的齐齐哈尔机床厂做毕业设计,后来回到武汉,在大跃进中大显身手,主动承担数控车床的研发任务!历经两年攻关,采用找人从美国带回来的最先进的电子管做出了全国第一台数控车床,59年的国庆节做为“卫星”成果被选送参加国庆十周年全国大跃进成果展!杨老师刚刚入住北京华侨大厦,没想到已经两年多未见也未通音讯的徐辉碧老师就来找他了!

“你怎么知道我来了?”

我知道你一定会来!

这句话真的堪称爱情剧本里的经典!我知道你一定会来!包含着怎样的爱和信任!

还有一段很感人的经历,杨老师的父亲是跟孙中山一起闹革命的早期仁人志士,江西地方的要员,解放后在台湾有亲戚关系,所以,文革开始后,在学校一直是“红人”的杨老师也不能幸免,1969年他被抓到咸宁的高寨大队做为“潜伏特务”隔离审查的时候,徐老师被分配到马桥大队,杨老师自始至终坚持不说假话,没有的就是没有,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的错案,此时在批斗会上,有人拍着胸前的口袋说:“你还不老实,马桥已经揭发你了!材料就在我口袋里!”杨老师说:我内心更是平稳,辉碧绝对不会这么做!同样,在那个接近疯狂的岁月里,这是怎样的爱和信任啊!

二老的爱情真的是情比金坚!两个人不仅仅是生活中深爱对方和无条件信任对方的伴侣,也是事业上最亲密的合作伙伴和支持者!从1962318日徐辉碧老师从北京调到华中工作到现在整整56年,他们在喻园开始了在事业上比翼双飞的神话,杨老师带领机械学院的同仁们披荆斩棘带出了华科的机械化部队,机械学科在全国排名第一,杨老师也在1991年当选学部委员成为华科的第一个院士,后来仅机械学院就培养了近十位院士(校内+校外)!徐辉碧老师则是把华科的生命科学院从无到有建设了起来,近年来华科的生命科学也是发展得如期中天,杨老师和徐老师为了抓紧一切时间搞科研坚持吃食堂30年的故事早就是华科校园里的一段传奇!

杨老师和徐老师在事业上有多拼,看看这一段就知道了,1962年末学校派杨老师去北京购买教材,刚到北京,就又接到学校安排的紧急任务,要马上去工厂安排实习,从1225日到1231日,头尾共7天,杨老师到4个城市约10个工厂妥善安排了实习的相关事宜和师生的食宿,包括:北京第一、第二机床厂,天津机床厂,沈阳第一、第二、第三机床厂,洛阳拖拉机厂、轴承厂!要知道那是一个没有高铁和飞机的时代,从北京-天津-沈阳到洛阳,棉衣都没有带的杨老师“奋不顾身”地睡在沈阳的澡堂子里、睡在火车的地板上“转战三千里,飞驰只七天”圆满完成了任务!1976年四人帮垮台后学校招收的第一个班75113,没有老师,杨老师一个人负责到底,有关教学和业务上的事情他一个人全包圆,除了外语课,其他的课他都上!整整一年多,他把这届本来就是“张铁生交白卷”一样的学生带得非常出色,1981年第一届研究生招生,75113班考上了好几个研究生!改革开放以后,他和徐老师相继出国,徐老师1979115日到1981115日期间在美国进修,杨老师则是19811222日启程赴美!这就是他们拼命三郎一样的工作节奏!在生活中互相支持,在事业上比学赶帮超,就像杨老师的诗句写的那样:

誓践平生愿,同攀上绝巅!

……

读着这样豪情万丈的诗句和激情澎拜的人生,我真的是手不释卷,一口气读完,抬眼已经是凌晨三点!最后一页的后记,是徐辉碧老师写的:

2014611日杨老师在北京的参加院士大会时突发脑卒中,回到武汉逐渐康复,虽然病让他的记忆力受到了不小的伤害,但是杨老师坚持要写“往事钩沉”,以这种形式把沉积在岁月里的往事尽可能地再展现出来,到2015年他坚持每天写1000字左右,坚持了一年,写到大概20万字的时候他感到头疼,脑力不支,但是杨老师没有放弃,在徐老师的帮助下,坚持完成了这本318页的厚书!

看到这里,我泪如雨下,杨老师,徐老师,做为你们的学生,真的是三生有幸,我只想说,我爱你们!祝福你们!也会向你们一样去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IMG_20180630_145915.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9-1135597.html

上一篇:中国芯,核心技术到底是个啥?!
下一篇:南昌晨练
收藏 IP: 111.199.191.*| 热度|

18 郭景涛 黄永义 史仍飞 张晓良 杨正瓴 吕洪波 郑永军 张焱 李志俊 张能立 武夷山 史晓雷 周浙昆 张海权 王安良 范运年 强涛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8: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