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纳世界大,和谐天地宽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海霞 四世同堂,单纯的幸福

博文

一个青年创业者的十年心路

已有 3480 次阅读 2017-2-17 18:14 |个人分类:科研心得|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十年, 创业, 重生, 放下

      这是我认识的一个青年创业者,上次跟他聊的时候这些成长故事听他平静地分享过,看他这次写出来还是很感慨:要走过多少坎坷路才会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要经过多少痛不欲生的失败才会成为一个创业者?要经过多少不眠之夜才能够平静写下自己的心路历程?杨歌,一个含着金钥匙出生、评智商开启开挂学生时代、帅得没朋友的“邻家男孩”,今天平静地写下他过去的十年里刻骨铭心的感悟,祝福你:涅槃重生的积极乐观开放平和努力的男子汉!

十年感言 | 杨歌:清华人,请放下你自己

2017-02-15 杨歌 星瀚资本

本文写于2017212日奔波回京的飞机上。连续很久,都没有任何时间——或者说不敢和不舍得用时间——去回顾非工作的发展历程,偶然在这一天的飞机上阅读最近火热的《腾讯传》,学习了值得敬仰的企业家的回顾史,想到自己,虽然仍漫漫兮地走在路上,但也有感而发简短总结献上此文。

本科毕业十年了,用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不足以形容这期间走过的路。在不幸与有幸的交错中,历经了和历经着不断的人生考验。自己的企业有幸逐渐形成了当初所期望和不能想象的集团化发展,创立的星瀚资本以及作为重要股东的两个资管公司,在2016年底超过了百亿的资产管理规模。然而风景的美妙与承受的压力永远等同,当前度过的每一天都是一种小心谨慎的挑战。正如李彦宏在创业初期曾经讲过,百度的寿命永远离破产只有30天的距离。是的,我也时刻警觉并兴奋地生活在这样一群人之中,学习着坚持快乐的自信和平和的乐观。

两句话来总结这十年。

第一句面向母校送给校友,是一句老话格言: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放下自己,重新认识自己,重拾自己,是作为清华人毕业后需要做的最重要的过程,没有之一。我和很多校友一样,有意识地或潜意识地,高调地或低调地,很难放弃自己清华的光环。特别是在大三结业的时候,我有幸在当期考得了本专业的总成绩第一名,获得了一等奖学金,这一令我当时无比自豪的经历,却仿佛如牢笼和枷锁一般长时间限制了自己的思考和行动力。

了解我的朋友都知道,从大二开始到2013年,我共做过七个创业,也共失败了七次。每一次创业,我都注意地秉承着清华人做事严谨、坚持努力的良好习惯。其中最长的一个创业是自己出任CTO的一个医疗器械公司,前后历经了4年多的时间,拿到了两轮融资、国家发明专利、医疗企业三证和行业国家级的奖项,最后仍然以距离成功很遥远的惨败而告终。在早期创业日子里,我抉择放弃了出国深造,放弃了金领打工的机遇,没有丝毫敢懈怠的精神,每日学习工作不懈地努力,却仍屡遭惨败。我不理解。我在网上写了很多心路历程的博客去反省自己,有自我鼓励,有尝试理解,但更多的是表达愤青和无奈。

2009年8月,在研究生毕业和第二次创业惨败的时点上(之前的七次创业都是在校和在职兼职方式),我归结自己的问题为知识结构过度单一和缺乏跨行业的视野,决定开始接受打工学习的生活。因为从创业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金融和财务知识匮乏,我的第一份工作是进入KPMG从事财务和税务的咨询工作。那时的小领导是比自己年龄小两岁的本科毕业生,周围的各层领导都是财务和金融相关背景,那里没有人会理解你曾经寒窗苦读的意义,也没人理解我去做创业的宏伟理想,有的只有你不懂财务但好像对数字还挺敏感的评价、同情和鄙视。在省吃俭用仍入不敷出的一年多时间里,我忍受着小领导对自己称为“小朋友”的称号,承受着所有人指使你每天只做排版和打印还干不到别人满意的工作,深刻体会着自己在其他领域的无知而带来的代价。曾经的自信在经历失败和光环被赤裸裸地扒掉过程中被击得粉碎。

救赎。是我在校内网上连载26篇博文的第一篇。离开清华(研究生)后的3年时间里,赎罪始终是我生活中的主旋律。没错,我会很傻地去弥补自信,通过聊以前的事情,通过考GMAT,通过给之前创业的合伙人打电话询问补救进展,通过再创业。然而,在那段时间里,所有的所有的事情都go against我的想法,在自信崩溃的下坡路上,做什么都是没有用的。我彻底地放下了自己,跪在了现实的面前。我24岁时第一次想过轻生,我站在地铁里哭,我把《肖申克的救赎》和《当幸福来敲门》各看了50多遍。

在此后的三年中,我非常反感再有人跟我提到我是清华人。那时的我想彻底摘掉这个名号,当然更多的,我认为自己没有脸面被称作这个名号。我从心底里不愿意别人再说我有逻辑,我尝试更多地用感性思考,我完全抛弃了原来的自己,故意地违背所有自己的习惯,再也不愿回头去看过去的事情。

2011年2月,我带着第四个创业(CAYE青年精英商业联合汇,帮我拓展了非常多的人脉资源)离开了KPMG,迈入了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在新的公司里,我见到了全国很多大中型企业的企业家和知名金融家,参与了各种大中小企业的投资和管理,走访了很多国家和地方,进一步拓展了自己的视野。我开始重新总结规律(我喜欢总结规律,10年以来,共总结社会规律超过200余个),我才认识到,人生的学习要有四种方式:理解——从书本中学习,理会——从交谈中吸收,感受——从实践中总结,感知——从旅行中体会,相互互补缺一不可。在不知不觉中,我重新搭建着新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重新一个碎片一个碎片地拾起自信。

然而重拾的过程是漫长的,或者说如果你抱着重回当初的念头,你就注定了失败。重拾必须是独立的,独立地缓慢积累出一个新的体系,不能操之过急。重建的过程中,过往的自信和知识体系都不好用,能依靠的只有自己的意志和头脑,以空白法则重新让自己站起来。2013年,随着CAYE创业的失败以及工作与生活的多重不顺变故,我再度陷入困境,我意识到自己又循环进入了之前惰性的自以为是和自我否认。28岁,仍然不理解这个世界,仍然飘在社会里,仍然没有立足之地。我决定辞职并独自出走旅行,我希望把自己推向意志的边缘尝试自己的极限。

2013年12月底,我在日本名古屋的独自旅行中陷入重度抑郁,体验了濒死的感受。那一次,在家人和好友连夜的电话下,我才逃过一劫,连倒近20次交通强忍上吐下泻历经20多个小时终于回到北京。在此后的半年时间里,我开始了独立生活,每天会面对电脑和自己对话录下自己的log. 从那一天起,真正的重拾开始了。

我重新构建了自己的生活习惯;我将自己总结的人生积极规律、以及要求自己的行为习惯,写在便签纸上贴在桌前;我不再抱怨问题,不再怀疑自己;坚持学习纪律,坚持锻炼身体。在此后的三年中,可以说我没有一天不在前进,知识、资源体系和新的创业都连续地指数化成长,创造了自己都为之震惊的大发展。在前进的每一天里,我仔细地体会着重新认识的社会与各类信息,我一次次地突然醒悟之前在学校学习的内容原来有这么多深层次的涵义和内在联系,一个个地成为了我有力的理论工具助推我在新的认识里快速发展。

在这些年的辗转反侧中,我逐渐理解和形成了敬畏之心与平和之心。人生是一场短暂而持久的体验,所有的困难来源于自身的畏惧,所有的信念来源于自身的平静。人生之路漫漫兮而修远,一时的成败并不重要,关键在于能够客观和深入地理解自己。如果你有一个伟大的梦想,如果你愿意活得精彩,如果你希望不虚度光阴,请先摆正自己的位置,从心底里接纳真实的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十年间,我结识了全国一批最活跃奋斗的青年人和企业家,不断搭建自己的体系向理想一次次发起冲击;十年间,我也曾两度轻生,曾穷到连续一个月不吃早午饭步行上班,曾几度被周围的同事朋友视为异类而遭受排斥。人生是无常的,太多的成功因素都来自于偶然运气。然而人又各有不同,一个客观认识自己的,积极向上的,坚持不懈的人生,总会得到运气的眷顾。我很幸运,后来的我总这样说。

有一个朋友去年问我,说为什么这几年我做得很顺,没遇到什么困难。我对他讲,如果换做十年前的我,现在的每一天都是水深火热,每一天都会急得无法入睡,困难和挑战是不会变的,能变的只有自己。我跟他说我的秘诀是,别把自己当回事。

所以,第二句话,面向人生送给自己,也便是我从2011年起就不再修改的签名,”7 fat years, 7 lean years”。如果用中文,我想最恰当的应该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个英文原句源于圣经,教会我放下自己的身段,放下对成败的渴望,乐观平和地拥抱生活的每一个好与不好的机遇。

走入清华时,我以为一辈子的学习结束了;在清华读书时,才发现学习还需继续;走出清华后,才终于认识到,人生的学习才刚刚开始。清华母校教给我最宝贵的财富,并不是这张文凭,而是走到哪里都可以克服自身弱点的拼搏之心。

清华人,请放下自己,打破自己,走出自己的精彩之路。

作者简介

杨歌,工程力学系2003级本科生,星瀚资本创始合伙人。2004年开始创业,2009年进入KPMG(中国)任咨询师;2011年任命大江投资副总裁从事私募股权投资;2014年出任北国投投资总监。2015年初创立星瀚资本从事风险投资。投资案例:德师傅、言几又、甲加由、奢品汇-心上、V.Fine Music、仔皇煲、户外星球、丸初、铅笔道、绘事后素和人人财务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9-1034278.html

上一篇:夫子庙灯会
下一篇:晚霞映未名
收藏 IP: 124.205.77.*| 热度|

6 蒋永华 岳雷 彭真明 罗春元 饶东海 张海权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3: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