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研星空深几许 望穿云天 玫瑰无重数
科研玫瑰如何盛开的主题引人关住:
http://talk.sciencenet.cn/?s=/Index/finish/id/79
我的思维也跟着跳来跳去,一会儿是萧红那句“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的感叹,一会儿是林徽因“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传奇人生——当然您要质疑我的“跑偏”,因为她们几乎属于文学影像,并非存在于科研图景之中。这件事情,我也很无奈,因为以我的思维习惯,提到“女性科学家”这个词,我首先反应到的是“女性”的概念,后反应到的才是“科学家”的概念,尽管这个偏正段誉的中心词在后面,我的第一反应违背语言学的规律,但是,我相信,50%以上的人与我的思维习惯相同(这只是我的假设,没有做具体调查,如果我的假设错了,那几乎可以说明我是不正常的)。由于这段文字希望表现逻辑思辨的过程,这里姑且只做思维过程的真实表现,而不去做基于理性逻辑的调整,想到哪就写到哪。
据观察,有很多人认为存在对科技工作者的性别歧视现象,而且通常会认为,这种现象并非来自于科技工作者群体本身,而是来自于科技工作者群体以外。这或许可以说明,人们的思维习惯起到了很大作用,即人们对“女性科学家”一词的常规反应顺序是,先“女性”,后“科学家”。我们不可能改变思维习惯,但是可以改变对概念内涵的理解。在这个意义下,仅仅为“女性科学家”争取尊重和关注,似乎显得有些“狭隘”,只有为全体“女性”争取尊重和关注,才可能使问题获得根本的解决。知识分子的社会价值预设,绝非仅仅是为知识分子本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存在,她们天然地负有关注更广泛群体的责任。实际上,很多女性知识分子都承担了这方面的责任,并且在承当这方面责任的过程中让自己的人生大放异彩。我们比较熟悉的玛丽*居里、贝尔(诺贝尔奖的遗憾)、吴健雄、屠呦呦、何泽慧、冰心、林徽因、萧红、罗曼*罗琳(哈利波特的作者)、李清照等,都是这样的女性。
她们之中有科学家,也有作家,而我的第一反应并非科学家,而是作家。这是虽然只是我个人的思维习惯,但是,我相信与我思维习惯相同的人不在少数。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个人认为根源在于,文艺作品中的性别歧视远远比现实生活中少得多,导致与文艺作品有关的女性尊崇也就相对明显一些,因此我们对她们的印象也会相对深刻一些。凑巧的是,我以前在相册里存了一些自己画的东西,可以挑出3张来代表文艺作品中受到一定追捧的女性形象。一是“侠女”,可以代表自由的,甚至可以不食人间烟火的女性,她们可以是黄蓉、任盈盈,也可以是豪情玫瑰(苏菲*玛索在《豪情玫瑰》中扮演的女剑客),当然如果您愿意,她们也可以是灭绝师太;二是“渔娘”,可以代表普通劳动女性,她们可以是鱼玄机、水上飞(电影《天湖女侠》),可以是芳芳(不好意思,又是苏菲*玛索扮演的,莫非我只知道她);三是“美眉”,她们可以出现在琼瑶阿姨笔下和镜头中,也可以参加“超级女生”和“妈妈咪呀”。她们背负了人类各种美好的愿望和理想,出现在人们的笔尖和荧幕中,她们的创作者同样被赋予了相称的美好。或许是因为现实中的失落会引发更执着的愿望吧。
我个人比较期待关于女性科学家的文学作品,因为这样或许可以改变人们的一些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但是,也能料想到一些被反对的理由。然而,我仍然期待我们的笔墨和影像中会出现更多的南丁格尔和林徽因,她们比天马行空的畅想更接近生活真实,她们可以更好地展从现梦想到行动的神圣过程。
当更多一身诗意的生命绽放在每个季节,当她们眼中的低空风景只表示谦卑而绝非无奈,我们仰望深邃的星空,穿越那调皮而依恋、挥之不去的云彩,分辨不清眼中究竟是流星花园还是玫瑰花园,只知道那些科学技术的梦想绽放在星河,她们让那些神圣的事业显得绚烂、妩媚、温柔。
科研星空深几许,望穿云天,玫瑰无重数。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2: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