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最近年度评审揭榜的缘故,自科基金俨然是成为了近期的一个热门话题。科学网有一些专家在讨论关于基金评审制度的问题,确实是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不知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是否会接受他们的这些建议,而在明年的基金评审中做出一些重要的改革。
我个人认为,从国内基金评审制度,以及基金年度评审的现状和申请者对评审制度的反应来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该是做得最为令人满意的一个基金。起码它很勇敢的坚持了申请者署名评审的方式,这方式似乎有违评审公正性原则,其实在我国的操作实践中,反而被证明是最为公正的一种方式。那些所谓的匿名评审的基金,其实最终没有几个项目真正是匿名评审出来的。信息是如此的完备,人际关系网络是如此的密集。哪位专家不知道自己评审的申请书来自什么地方。而且署名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有利于防止申请者恶意的剽窃他人成果。在匿名评审制度下,专家们根本不可能对成果剽窃问题进行监督。
不过,通过这两年的申请实践,我觉得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评审作一些必要的改革可能也是有意义的。关于别人已经谈过得内容,重复已经没有必要了。我只在这里谈谈我个人的想法。
国家自科基金的评审是分三个阶段完成的,因而不妨称之为三段式评审。这种评审方式,我认为存在有以下一些弊端:
1、时间过长。从申请提交,到格式初审,到通讯评审,到专家小组会议评审,往往一等就是半年。有一首歌里面很无奈的唱道:“一等就是一年多”。国家自科基金虽然没有这么夸张,但半年也确实是很长时间了。也正因为时间长,所以基金评审的资金、人力资源耗费也自然就多了很多。
2、三段式评审认为增加了不公平性。如果没有最后的专家小组会议评审,一方面可以加快评审进程,缩短申请者的等待时间,减少申请者的精神煎熬,有利于申请者提前进行项目前期研究准备;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项目评审的公平性。国家自科基金委之所以设立最后的专家小组会议评审,其目的是增加评审的公平性;可操作的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出发点是好的,但结果是截然相反的。我们不去评论最后的专家们的道德素质问题,但至少目前的现状是:只要自己有专家在小组里面,这个单位的课题立项数目就一定会出人意料的多。而且如果有熟人可以打招呼,那项目可以获得立项的机会就一定等于100%。所以到最后这一阶段,关系似乎已经成为评审的关键,而不是如基金委所期望的,对通讯评审的结果进行公平复议。
所以,建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考虑如下问题:
1、对评审制度作一些改革,尽量减少可能产生不公平的环节与机会。
2、最好是在通讯评审结束后,直接将通讯评审结果反馈给申请人,最好是连评审专家的姓名也能告诉申请人。这样既有助于加强对评审专家的约束,而且有利于申请人在最后结论出来之前申请进行评审复议;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减少申请人的精神损失。(直到现在,我也没有收到基金委反馈的通讯评审意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0: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