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文主要讲径流,径流的时间尺度效应相对简单,降水成为地表水滚滚入海。这段时间延迟相对比较易理解,也好测量和计算。但是,最显著的时间效应可能是冰川、雪山,在降雪之后,就成为当年水循环的“汇”,第二年,第三年,第N年,甚至几万年之后,才羞答答地冰川后缩,夏日消融,江河横溢,重新进入水循环。这给全球或大江大河流域的年度水循环带来了比较大的不确定性。但是水资源的危机已经迫在眉睫,靠等,是等不起的。很多局域问题,只能根据具体情况作一些变通。但无论如何,考虑水循环的时候,总得知道我们头上悬着的那把达摩之剑。
我国冰川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施雅风先生,由于中巴公路建设的需要,奉命前往巴基斯坦,对巴托拉冰川未来状态作出预测。主要就怕冰川如果前进的话,把这个公路就给埋掉了,如果是后退就没问题,当时的任务就是得预报这个冰川以后它到底是前进还是后退。这个任务比较硬。一般考察,写篇文章,进还是退,谁来追究你啊?没人管的,这个不行啊。1974年4月,施雅风带领10多位骨干出发了,这一年,他55岁,到了现场,他明白自己面临怎样的一个挑战。巴托拉冰川很长,地形异常陡峻,又在异国他乡。 在地形险陡的冰川现场,他和年轻人一样翻山越岭。经常清晨5点左右从就从帐篷里摸黑起床,冒着刺骨的寒风到冰川气象站进行第一班观测,夜里,有时也打着手电到洪扎河边观测冰川融水和洪峰。
对于预报冰川进退,施雅风和考察队的人完全没有经验,他们遍访当地老人,了解当地历史上是否发生过冰川融水引发的洪灾,也第一次用了很多定量的手段,比如说雷达测冰川厚度,测得大比例尺图。冰上两年,他们建立并应用波动冰量平衡法,得出结论:从1975年算起的15年内冰川继续缓慢前进,之后进入退缩阶段,公路不需要改道,并主持拟定了中巴公路通过巴托拉冰川区的实施方案,经后来三次验证和通车后约20年的实践,考察结论和施工方案是成功的。但是施先生知道,研究只是告一段落。水循环、冰川学,还得一代一代搞下去。所以鼓励他的公子(见【简明新闻】1408-8)学冰雪微波遥感,现已成长为国际一流的大家。
施雅风先生在学术上取得重要建树、为中国地球科学研究和西部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同时,还十分关注人才的选拔和培养。经他亲自选拔和培养的著名科学家已有中科院院士五名,工程院院士一名,“新西兰 ”成为地学院士的培养基地,施先生功不可没。
够长了,先写到此。声明:如周大老虎(zdlh)所说,老邪并非水循环和微波遥感内行,只是有些交叉,资料来源比较驳杂,本博文并非专业性科普,故未列,欢迎拍砖。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3: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